我知故我在(一)
我知故我在(一)
翻開今期《天使心》雜誌,第一篇文章是《天使心》編委會主席袁文輝先生的序言,憶述他自己三年前到訪美國北卡羅來納州葛培理牧師的家鄉,參觀葛培理圖書館時的感受。「那時葛培理牧師已經是一位身體虛弱、甚少露面的老人家,雖然那次跟他緣慳一面,但我仍對這次造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袁文輝先生在文章接近結尾時說:「自從離開葛培理紀念館後,直到去年讀到當時98歲白髮蒼蒼的葛培理牧師在一份刊物上所分享的一席話:『…….我準備回天家了,而我準備將上帝交付給我的東西,用我餘下的日子,去交還給上帝,包括我的知識、上帝給我的團隊、上帝讓我擁有的一切。當我離開世界之前,我做好我在地上該有的責任,然後對上帝我完全無愧,心安理得地等待離世的那一天。』這是一段很值得我們反思的說話,作為基督徒,我們有否真的把自己視作在地上寄居的旅客?他提醒我們這短暫人生旅程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完成上帝交付給我們的召命。」【摘自《天使心》2018年4月刊2-3頁「換了一個地址」】
我繼續閱讀下一篇文章,揭到另一頁時,左頁是張瑪莉在中東約旦拍攝的一幅影像很模糊的大照片,根本看不出是甚麼東西!右頁卻是一篇標題為《出路》的文字:
------------------------- 出路 ------------------------
在人生的窄路上
像已走了很遠
但前面的路更是漫長
似乎看不見終點
看不見光明
也尋不着指標
可是仍要勇敢繼續走
疲累不堪
心力交瘁
直至祢找到我
拖帶我走前面的路
這路仍是窄,仍是漫長
但有祢與我同行,我已看到出路
【資料來源:《天使心》2018年4月刊7頁】
這位自幼酷愛繪畫藝術、常以攝影描繪世情的前香港小姐,在文字的最下面加了一句聖經金句:
「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約翰福音》14章6節)
這段文字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正正反映著我個人的處境!我每天仍在渴望主快快治好我的病,讓我可以為主作更多,突破事奉的限制,特別是接觸人群、與人正常地溝通。每當我在公園散步,看見一些菲傭或印傭拖著可愛的狗兒,又或是星期天她們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午膳閒聊,我都有一種感召想向她們傳福音,無奈自己力竭聲嘶也未能說出清晰響亮的話,想與她們閒聊幾句也殊不容易。聽覺又不濟,有時家人對我說話,我再重覆一遍時,引得他們發笑,原來自己聽錯了一兩個字。我視覺有重影,有時行起路來也要小心石級!小兒子千叮萬囑我不要駕車,我也盡量由太太代勞。還有我認為最重要的吞嚥情況……
然而,我每每以「漸入佳境」來安慰自己的狀況,期望有朝一日可以突破事奉的界限。正想在六月份往瑪麗再做一次吞嚥測試,看看經過半年推拿師的治療,再加上「坐機」(一部促進血液循環的靜電機)雙管齊下,是否有任何改善,便託妹妹問問她教會那位幫我做測試的弟兄可否安排一下。誰知他的回覆是:「而家我地個吞嚥測試停左,因為合作開嘅吳醫生離咗職,所以而家暫時未有得做,連部機都唔比用,如果六月有得做返話你知。」心感無奈又無奈。這位弟兄是言語治療師,但吞嚥測試需要有一位胸肺科醫生在旁,且用機要得到特別批准,由於他跟那位吳醫生相熟,所以每次都可以為我作出特別安排。回想過去一年沒有因患肺炎而入院,已很值得感恩,過去十多年來幾乎每年至少一次因肺炎要入院治療。
上星期接到那位患血癌等待做骨髓移植的弟兄Whatsapp,準備開始連續打五支蛋白針,醫生說蛋白針能抑制體內抗藥性病菌,並提升製造白血球和紅血球的功能,為這星期一上QM驗身提供保證。星期一傍晚時份我Whatsapp他,問他進展如何,他說上了QM做入院前檢查,要等通知入院做換骨髓手術,不過他說白血球超低,紅血球也偏低。我為他看見出路而感恩,不過他的體質正與時間賽跑,但願他能趕及跑到出路。
最近「創視」經常播放一套《耶穌在》的短片,短片中的耶穌出現在香港不同地方,他用紙巾替一個傷心的女子抹眼淚;握著一個病人的手為他祈禱;抱起一名在家中被姊姊欺負的小孩,逗他開心;扶起一名在天橋上被丈夫推跌的太太,與她同行;在辦公室安慰一名洩氣的職員;提點一名正苦思良策的策劃部經理,給他意見……。影片透過種種場景及情節表達出「耶穌在」的信息,我覺得該短短幾分鐘的影片很有意思,提醒我們人生任何時候只要有耶穌同在,我們便能靠祂得著力量,還提醒我們作信徒的,無論我們處於任何崗位、任何境況,不要忘記主就在我們身旁,祂時刻與我們同在,我們可從祂身上支取力量。縱使沒有人知道和明白我們正面對的難處,主清楚知道、明白我們的處境,祂樂意與我們同在、與我們同行。祂正告訴我們 :「我知故我在。」
為這套富有創意及意義的短片作全程監錄的,就是創世電視監製Ivy,我在一篇文章裡提到Ivy去年七月腸癌復發,需要做化療。(參「凡事謝恩」一文) Ivy曾經說過:「只要天父仍賜我生命氣息,哪怕帶病的我比不上昔日的氣力,我仍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能侍奉的機會。」因為她還有未完的工作等待著她。
拍攝這套短片共花了整整兩個工作天,拍攝隊第一天便在凌晨五時半到達三門仔的石灘,架好攝影機靜候第一線曙光初現。當攝製隊都擔心兩日的拍攝行程對Ivy來說會太辛苦之際,她卻展現出侍奉中的驚人耐力,他們看到的是她一份為神做到最好的專業精神,更加看到「耶穌在」的真正意義─只要耶穌在,我就甚麼都不怕,寒風能把我怎樣呢?烈日能把我怎樣呢?疾病能把我怎樣呢?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
「我不是耶穌,當然無法完全參透耶穌的作為。」但她認為無論遇到任何事情,耶穌會以愛行先。「由構思到拍攝《耶穌在》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這份愛。原本我們希望影片能在2017年聖誕節播出,但在尋找『耶穌』一角的過程中很多波折,以致無法如期推出。後來我發現這當中原來有上帝美好的安排,因為在去年11至12月期間,我的癌指數又不斷飆升,之前八次化療都宣告無效,我也已經放棄治療,可是腫瘤位置持續疼痛,其實不論生理和心理狀況,我都未能處理這次拍攝。」之後Ivy決定要去以色列,「我想尋回與上帝同行的感覺,生活的忙碌已經令我忘記了當初為甚麼要決意跟隨神,我希望此行能尋回與祂同在的甜蜜溫馨感覺,我不是要尋求祂的醫治,這已經不是最重要了,我只要祂與我一起。」
Ivy憶述她在以色列旅程中,「在約旦身處電影《奪寶奇兵》拍攝場地時,我遺失了一張相機記憶卡,裡面記錄了我在以色列所有的影片,和我走過耶穌足跡後面對鏡頭分享的感受!可是那裡遍地是沙,能尋回記憶卡的機會率可說是零。我花了一個半小時遍尋不獲,心裡不斷向主呼求,甚至有團友加入幫忙尋找。」最後,在大隊快要離開的時候,就在一張椅子旁的角落,她竟找回了記憶卡,且絲毫無損!「我不只是尋回一張記憶卡,更加是尋回了神同在的明證:『傻女,這豈不是我與你同在的證明麼?為何你的信心還是不夠呢?現在我就證明給你看,無論你走到哪裡,我都與你同行。』」
在物色「耶穌」一角的過程中,Ivy也遇上很大困難─既要是外籍人士,又要是基督徒(若是傳道人更適合),還需擁有一般人印象中「耶穌」的氣質,談何容易?就在攝製隊透過很多渠道、經歷重重挫敗、快要放棄之時,創世電視剛好與Island ECC的牧者洽談合作事宜,從中認識了副牧師Kyle Reed,正正就是Ivy一直在尋找的「耶穌」。這經歷不正正是體現了「耶穌在」的真實嗎?當他們顯得絕望時,原來耶穌早已為他們預備了最適合的人選。
Kyle特地為飾演「耶穌」留長了頭髮和鬍鬚。「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了創世電視的同工,導演Ivy之前從教會網頁看到我的照片,然後託人傳來訊息:『我想約你見面,想邀請你為我們飾演耶穌。』這對於我來說是莫大的讚美,當下便答應了。」Kyle表示能有此機會是一次很特別的體驗,「我今年剛巧是33歲,正是一般人推算耶穌被釘十字架、第三日復活時的年紀。我愛耶穌,也每天與祂同行,在拍攝期間穿梭於這個美麗城市的不同場景,令我想像到耶穌今天與我們同在及為我們生命帶來改變。我來了香港已經六年,雖然仍然是一個不會說廣東話的『鬼佬』,但我愛這城市、愛這裡的人和文化,也感恩上帝帶領我一家到這裡,讓我看見耶穌深愛這地,祂要大大賜福給香港。」
時間不偏不倚,不差一分一毫,就在今個復活節,使Ivy有力量完成了《耶穌在》這個蘊含多重意義的拍攝。「也許我的病未必能醫好,但只要耶穌與我同行,便已經足夠。」Ivy用她的侍奉人生告訴大家,耶穌一直都在,祂在我們喜樂時、悲傷時、挫敗時、成功時、得意忘形時、患病時……一直都在,就在倚靠祂的人身旁,一刻也沒離開。
【資料來源:《創世電視》2018年4月刊8-10頁】
Ivy過去在執導的行業累積了不少經驗,轉到影音使團事奉後,一直很想將自己的恩賜和經驗為神做更多,如今在癌症復發的過程中,飽嘗化療的痛苦之餘,卻未見成效,萬念俱灰之際,已進入放棄階段。「英雄無用武之地」,更何況是一心為神做事?任何愛神的人活在這樣的光景下,必然會感到灰心失望,死亡愈漸逼近,又看不見任何出路,意志自然消沉,甚至會不停埋怨神為何如此「殘忍」,對己如此不公,是否神「食錯藥」?然而Ivy並沒有自怨自艾,也沒有對神有絲毫埋怨,甚至相信「耶穌會以愛行先」。她自知命不久矣,反而用盡剩下的一分一秒,盡己所能為神多做點事,有主同在已心感滿足。我正不停為她祈禱,求神讓她得到醫治癌病的出路,甚或在她身上彰顯神蹟,保存她的性命,好讓她能繼續留在影音使團做事,拍更多出色的影片,使團也極需要這樣出色又有心事奉的媒體工作者。
許多時候,我們在滿載恩福的生活中完全感受到主恩典的同在,一旦苦難臨到時,我們赫然發現自己恍如置身於一片模糊的景象中,莫說看不見出路,連前面的路該怎樣行也搞不清,心裡即時呼喝:神啊!你在哪兒?時間彷彿突然間減速,前面的路頓覺很漫長,看不見終點、看不見曙光、看不見任何出路。我們懷著低落的情緒在苦澀的幽谷中徘徊,旁人無法說服我們主正與我們同在。人都很自我,甚麼事情都以我的感受為先,不斷追求自我膨脹,甚至可以為很多小事而大發脾氣、心心不忿,懂得放下自己其實就是一種醫治。
負面的情緒、痛苦的心情令我們感受不到上主的同在、上主的關懷,但原來這只是我們的錯覺!感受不等如事實,正如哲學家笛卡兒「我思故我在」的哲學名言,背後有一個懷疑論的理念,就是刪掉所有懷疑的部份來建立正確無誤的知識。Ivy拼命在沙堆中尋找記憶卡時,在那焦躁徬徨的一個半小時裡,可能她難以感受到主的同在,也許她激動的情緒在告訴她主未有與她同在,直到發現記憶卡的一剎那,她才領悟到主一直都在!正如門徒遇上致命的風浪時,門徒呼叫正在沉睡的耶穌說:「夫子!我們喪命,你不顧麼?」(可4:38) 直到耶穌使風浪平靜後,門徒才驚訝眼前的耶穌究竟是誰?
耶穌不在船上嗎?他一直都在!他一直與門徒同在,只是他們對他的認識太膚淺吧了。耶穌事後對門徒說:「為甚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麼?」(可4:40) 原來膽怯可令人對主的能力甚至主的同在有所懷疑,Ivy就是在那一個半小時被驚慄所籠罩的陰影下,驚怕永遠失去她在以色列留下的美好回憶。雖然她心裡一直都在呼求主的幫助,她仍在懷疑究竟主是否在乎,直到大隊臨離開前的一刻發現了,她才肯定主一直與她同在。就像主復活的清晨,馬利亞認出眼前呼喚她名字的,原來就是她正在尋找的夫子耶穌!(約20:16)
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中告訴門徒他將要離開他們:「小子們,我還有不多的時候與你們同在;後來你們要找我,但我所去的地方你們不能到。」(約13:33)「『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你們信神,也當信我。……我往那裡去,你們知道;那條路,你們也知道。』多馬對他說:『主啊,我們不知道你往那裡去,怎麼知道那條路呢?』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你們若認識我,也就認識我的父。從今以後,你們認識他,並且已經看見他。』腓力對他說:『求主將父顯給我們看,我們就知足了。』耶穌對他說:『腓力,我與你們同在這樣長久,你還不認識我麼?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你怎麼說「將父顯給我們看」呢?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你不信麼?』」(約14:1,4-10)
門徒與耶穌共處三年多,卻沒有從他身上絲毫看見他的父上帝,可見他們對耶穌和天父的認識還在很膚淺的階段,這反令在他們面前說了這麼多天國的事、行了這麼多神蹟奇事的耶穌覺得有些意外。父藉著耶穌的來臨彰顯祂自己給世人看,今天,主耶穌同樣也藉著聖靈的來臨彰顯祂自己給世人看:「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叫他永遠與你們同在,就是真理的聖靈……我不撇下你們為孤兒,我必到你們這裡來。還有不多的時候,世人不再看見我,你們卻看見我。」(約14:16-19) 我們悔改並接受主為我們生命之主的一刻,聖靈便與我們同在,直到見主面的時候。我們也相信無論我們活在任何艱難的處境中,聖靈都沒有一刻離開我們;主在大使命中也說他常與我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既然如此,我們應該相信主仍然與我們同在,沒有一刻離開過我們,雖然我們從未見過復活的耶穌,正如門徒從未見過天父一樣。我們感受不到主的同在,並不等如主沒有和我們同在,只是我們對祂的認識還不夠深、關係還不夠密切,正如門徒看不見天父,不等如天父沒有與耶穌同在。
我們也試過找尋一些失物如手機,卻找來找去也找不到,那種慌張的心情不言而喻。每次我遇上這樣的情況,我也會像Ivy一樣不停求主幫我找回來,但有時心裡仍然欠缺一份主同在的平安。記得去年有天下午,我和太太、大兒子一同往戲院看戲,我將平日揹在肩上的揹袋放在旁邊一個空座上,看戲時段也有一兩次打開揹袋拿水樽飲水。看完戲便拿起揹袋離開戲院,步回地鐵站準備回家。途中打開揹袋想拿出銀包,銀包竟不翼而飛!我登時心亂如麻,失去錢財事小,銀包內放了身份證、駕照、銀行提款卡和信用卡。我即時想到是否自己拿水樽時,不小心讓銀包掉在戲院座位的地下,便急步趕回戲院。在自己所坐的位置周圍卻遍尋不獲,懷疑是否在看戲時被座位後的扒手偷去銀包,不停責怪自己為何沒有將銀包放在褲袋裡,大兒子提醒我來戲院前有否忘記帶銀包出門,我說「有可能」。旋即回家看看,途中感到忐忑不安,想這想那,甫打開家門一看,發現銀包就在桌上,登時鬆了一口氣。
有時我不是向主祈禱完後便在尋找的過程中找回失物,而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會突然間出現在眼前!正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相信我們很多人也有同樣的經歷。問題是:倘若Ivy真的找不到記憶卡,是否就等如主沒有與她同在呢?大隊離開之後便不再回來,她極有可能永遠失去那張記憶卡,那是否等如主沒有與她同在呢?《耶穌在》這短片的訊息告訴我們,無論任何時候、任何環境,祂一直都在。正如耶穌在路15章浪子的比喻中,浪子離開父家,以為與父親的關係從此斷絕。當浪子在外面風流快活時,以為他在遠方的父親滿不在乎,直到他散盡身上的財物時,才發覺原來父親每天都在渴望「迷路」的孩子回到他的懷抱,更沒想到原來在父親的心目中,他仍是他的孩子。正如孩子患病時,有誰會比我們做父母的更為他着急?
葛培理牧師的接班人葛福臨牧師,吳宗文牧師形容他為葛培理牧師兒女群中的一隻「黑羊」,皆因他「很遲才信主,甚至逃兵役、吸大麻,像嬉皮士一樣。而且信主後,甚至在開創福音機構『東門』(East Gate)服侍期間都曾出錯。當人問葛培理牧師對兒子的看法時,他說:『當世界都在指責我的兒子,何需多我一雙手加入指責;但當所有人都與我的兒子劃清界線時,正是我做父親的去擁抱他、扶持他的時刻。』」【摘自《天使心》2018年4月刊28頁「憶葛培理二、三事」】
當我們遠離神的時候,神仍然與我們同在嗎?羅8:26告訴我們,主仍然透過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當我們在迷失中感到困惑、苦無出路時,有誰會比主更明白、更體會我們的心情?有誰會比祂更懂得指引我們、帶領我們、與我們同行,直至我們找到出路為止?主說:「我知故我在!」失去心愛的東西,不等如主沒有與我們同在,也許正是主在我們心裡問:「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麼?」(約21:15)
黎瑞恩於90年代憑《一人有一個夢想》這膾炙人口的流行曲走紅,02年舉行首次紅館演唱會後,便毅然退出歌壇,嫁入豪門。其後誕下一子一女,被視為幸福少奶奶,卻於14年傳出因丈夫出現第三者而導致婚變。「我是一個直腸直肚的人,想到甚麼便說出口,不會加以修飾。有時與人對話,別人會覺得我很惡,甚至對前夫也是這樣,可能令他覺得為何我會這樣跟他說話。後來婚姻出現問題,有朋友開解我,並指當問題發生時,不會是單方面的,雙方都有責任,我便開始反思自己有甚麼問題,以及開始祈禱與神溝通。」
人稱「小恩子」的黎瑞恩7歲時便上主日學,中學時就讀基督教學校,經常在學校的合唱團唱基督教詩歌。「我的家人是拜神的,我以前甚麼也拜。大概於8、9年前突然覺得不再需要其他偶像,有上帝已足夠。」自婚姻出現問題後,小恩子與神的距離愈漸拉近。「我會請求神引領我的路,有時候去到一個分岔口,連朋友也幫不上忙,惟有尋求神,很多時候祂會給予我啟示,引領我怎樣走。」她慶幸多個聊天群組中有不同的人向她分享經文及替她禱告。「很感恩,每天一起床就有十多個訊息,滿載神的愛。令我反省自己是否做錯了,我是否沒忍耐呢?」
要獨力撐起照顧子女的責任,小恩子曾經傷過、恨過,與前夫關係一度勢成水火,直至一天她突然開竅:「一些不開心的事,為何要繼續放在自己身上,既然事情已過去了,為何不讓自己開心地過剩下的時間呢?畢竟大家是曾經互相深愛過的,加上我們有一對子女,始終都要因小朋友的事而溝通。大家開始以家人般的相處方式,互相問候,而不再互相憎恨。」更難得的是,「我不覺得離婚是挫折,反而是人生的啟示。神永遠把最好的給我們,祂不想我再這樣生活下去。」
離婚後翌年,小恩子也發現胰臟長了兩個良性腫瘤,因位置隱蔽難以切除,也無藥可治,她坦言沒有恐懼。「只要你開心些,便會不藥而癒,神也是這樣教我們:『喜樂的心乃是良藥』(箴17:22)。」兩個小孩子也很關心媽媽的健康,對信仰也十分認真,他們從小也是讀基督教學校。「對我兒子來說,耶穌是大於媽咪,耶穌是第一,媽咪只是第二。他們從小已知道有神的存在,抱著不可以做壞事的心態,我覺得是很好的。」
經歷過人生高山低谷,小恩子在事業上重新出發,去年成立了感恩製作公司,又於不久前在紅館舉行了兩場《感恩有你》演唱會,「感恩」兩字成為她生活的座右銘。「我認為人是要懂得感恩,這個世界有很多事不是必然給你。我們每日有飯吃要感恩,因為很多人都沒飯吃,有開心的生活也要感恩,總之做甚麼也要感恩。我感恩生命中有耶穌,信仰是我很大的動力。」
【資料來源:《天使心》2018年4月刊14-18頁「風雨中感恩有祢」】
經歷婚變的小恩子,反而更學會親近神,求神引領前路如何走。神透過一眾好友在信仰上的支持和提點,她不但有所反省和自我檢討,且茅塞頓開,不計前嫌,放下怨恨,人也更開心和懂得感恩,孩子也孝順和在信仰上有很好的成長,在在都證明神沒有一刻離開過她,更與她整個家庭同在,全家蒙神賜福。她甚至懂得報答神恩,透過自己的事業去榮耀神、歌頌神。「一宿雖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詩30:5)
「一宿」對我們身處患難中的人來說,可能是一段漫長的痛苦歲月,不過對小恩子來說,反而她覺得是一個祝福、一個人生的啟示。「一宿」對Ivy尋找記憶卡來說是一個半小時的驚慄─雖短卻是急如星火的經歷,而對她的癌病未癒,「一宿」確實是漫長的艱苦歲月。有誰失去自己的性命比失去其他東西更重要?但她已不在乎是否主會把她留住,她仍感到每天身體上腫瘤的位置持續疼痛,可她在這段時間仍然感受到上主的同在!
程蒙恩長老在「創視」《信仰百科 信徒疑難解答》的節目中,分享了一個經歷:有次一位無神論者當面問他:「如果世上有神的話,為何神不能將信徒從苦難、病患中拯救出來?」他腦裡一閃,即時回答:「為何信徒在患難、病困中仍堅持他們的信仰而沒有放棄?這就證明神與他們同在。」
上帝有時拿走我們身邊的東西,用更有價值的東西去填補,我們身邊的東西可能是我們的財富、聲譽、技藝….我們的健康、我們的另一半、心愛的家人,甚至我們的生命!保羅說:「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3:8) 保羅自身的經歷告訴我們,人心靈的空虛無法用任何東西去填補,只有透過認識耶穌基督來填補。耶穌是我們的至寶,是天父所賜的獨生兒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以馬內利翻出來就是『神與我們同在』。)」(太1:23) 耶穌說:「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天父,豈不更將聖靈給求他的人麼?」(路11:13) 天父賜下聖靈給我們,讓我們可常常感受到主的同在,永遠不再感到空虛,實在好得無比!
對經歷死亡的耶穌來說,「一宿」是三日三夜的時間:「約拿三日三夜在大魚肚腹中,人子也要這樣三日三夜在地裡頭。」(太12:40) 嚴格來說,應該是耶穌被捕至釘十架的時候至為痛苦。當耶穌在釘十架的最後一刻,他一臉無奈地向天父呼喊說:「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可15:34) 神的兒子正正在極度痛苦中(包括身、心、靈)感受不到天父的同在!天父沒有與他同在嗎?他正背著世上所有人的罪孽作為贖罪祭獻給上帝,這正正是天父悅納完美贖罪祭、成就救贖計劃的關鍵時刻。也許因為天父是聖潔的神,只能暫時任由獨生愛子的身體被折磨至死,然而他的靈魂是即時交給父上帝:「『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說了這話,氣就斷了。」(路23:46) 然後他便置身樂園裡(路23:43),將要成為萬王之王、萬主之主!
神創造的世界,有理性的部份,也有超越理性的部份,許多人只接受理性的部份,卻不願接受超越理性的部份,對它們的存在性充滿著懷疑。這超越理性的部份既然不能用人理性的頭腦去理解和明白,便需要用信心來接受它的存在。聖經就是一本充滿著一個一個需要用信心去接受的超理性部份的「天書」。例如約瑟最初發現馬利亞懷有身孕時,他難以置信是甚麼聖靈感孕的胎兒,甚至想暗中把未婚妻休了(太1:19),直到天使在夢中告訴他:「只管娶過你的妻子馬利亞來,因她所懷的孕是從聖靈來的」(太1:20),他便憑信心去迎娶這未過門的妻子。我們的人生就常有一些超越我們理性的「奧妙」經歷,這些經歷也許會帶來許多焦慮、不安和痛苦,令我們懷疑究竟主是否與我們同在,然而我們有聖靈內住的人,要憑信心去相信主不但沒有離棄我們,更樂意讓我們感受到祂的同在、關懷和帶領,縱然這些經歷會使我們有傷痛。憑信心將煩惱及不解的事情交託主,由主親自帶領我們走出困局,就是謙卑地接受人的有限和神的無限:「在人所不能的事,在神卻能。」(路18:27)
人生中有時遇到大惑不解的苦難,我們會哭泣、懷疑,甚至向上帝申訴、埋怨,希望上帝能給我們一個合情合理的交代。明道社高銘謙博士在「創視」節目中說,在上帝面前哭泣,正正反映你與上帝親密的關係,因你感到上帝遠離你,表示你曾經與上帝有過甜蜜溫馨的關係,這是他在解釋先知耶利米在《耶利米哀歌》中表達的情懷時帶出的信息,未知你是否有同感?他形容耶利米在哀歌中控訴上帝是一位「殘暴」的上帝!有人遇上苦難會自怨自艾,又或向別人發洩,耶利米卻將發洩的對象轉移到上帝。
高博士說,質問和埋怨是我們跟上帝真誠的對話,我們對上帝哭,總比對自己哭好,證明我們沒有放棄上帝,與上帝爭辯是表現出一種很親密的關係,是在上帝面前表達自己的真性情(自問也曾有過這樣的經歷)。然而他想帶出的一個重要信息,就是我們要學習在這種張力下度過艱難的歲月。先知耶利米面對著亡國後頹垣敗瓦的聖城耶路撒冷,欲哭無淚,因此《耶利米哀歌》被視為「耶路撒冷淪陷而哀號之輓歌」,表達了當代所有猶太人的哀傷,同時也給他們一個宣洩哀痛的途徑。先知在哀1:12向神申訴說:「你們要觀看:有像這臨到我的痛苦沒有─就是耶和華在他發烈怒的日子使我所受的苦?」高博士引用了一些耶利米如何控訴上帝殘暴的經文,如:
「他從高天使火進入我的骨頭,剋制了我;他鋪下網羅,絆我的腳,使我轉回;他使我終日淒涼發昏。」(1:13)
「他使我的皮肉枯乾;他折斷我的骨頭。」(3:4)
「他用籬笆圍住我,使我不能出去;他使我的銅鍊沉重。」(3:5)
「他向我如熊埋伏,如獅子在隱密處。」(3:10)
「他張弓將我當作箭靶子。他把箭袋中的箭射入我的肺腑。」(3:12-13)
「他用苦楚充滿我,使我飽用茵蔯。」(3:15)
「他又用沙石磣斷我的牙,用灰塵將我蒙蔽。」(3:16)
耶路撒冷的陷落,表明了上帝的公義,即使是祂的百姓,祂也不會輕忽他們的罪:「耶路撒冷大大犯罪,所以成為不潔之物」、「耶和華是公義的!他這樣待我,是因我違背他的命令。」(哀1:8,18) 先知雖以上述經文來形容神如何殘暴地苛待祂的百姓,然而這書卷不單只是哀歌,它也表達了安慰和盼望的重要信息:神是我們苦難中安慰的源頭,先知呼籲我們仍要仰望神的恩慈和憐憫:「我們不致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他的憐憫不致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你的誠實極其廣大!」(哀3:22-23) 對信徒每天的經歷來說,神的慈愛、憐憫、恩典、祝福、保守、看顧和帶領、主的同在與同行,每天都是新的!
雖然耶利米看見他所愛的家園盡毀,但有一件事情永不改變,那就是神的信實。耶利米明白耶城被毀並不是結局,因為他信靠神的慈愛是永不搖動的,並且學會安靜等候耶和華按祂的時候施展作為:「我心裡說:耶和華是我的分,因此,我要仰望他。凡等候耶和華,心裡尋求他的,耶和華必施恩給他。人仰望耶和華,靜默等候他的救恩,這原是好的。」(哀3:24-26) 甚至他說:「人在幼年負軛,這原是好的。…因為主必不永遠丟棄人。主雖使人憂愁,還要照他諸般的慈愛發憐憫。因他並不甘心使人受苦,使人憂愁。」(哀3:27,31-33)「除非主命定,誰能說成就成呢?禍福不都出於至高者的口嗎?…我們當深深考察自己的行為,再歸向耶和華。我們當誠心向天上的神舉手禱告。」(哀3:37-38,40-41)《出路》這篇短文正好反映了先知耶利米的心路歷程:「在人生的窄路上,像已走了很遠,但前面的路更是漫長......這路仍是窄,仍是漫長,但有祢與我同行,我已看到出路。」
神是我們苦難中安慰和盼望的源頭,祂也是我們喜樂的源頭。「創視」節目中一位牧者分享說,哀傷是正常,但不要過份哀傷,要懂得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並慢慢地抒發你的情緒。他談到信徒的四種喜樂:1. 靠主喜樂 2. 助人為樂(別人快樂,自己便快樂) 3. 自得其樂(有幽默感的人會常感到快樂) 4. 知足常樂。
保羅說:「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腓4:4) 他雖在羅馬被限制傳道的自由,仍可靠主喜樂,又說:「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4:6-7)《耶穌在》這短片中的耶穌說:「即使你不知道我在你生命中,我確實在你生命中。」「我完全知道你經歷甚麼。」「我就在這裡,與你同在。」正如耶穌在約17:23向天父祈禱說,「我在他們裡面,你在我裡面,使他們完完全全地合而為一。」
「我希望此行能尋回與祂同在的甜蜜溫馨感覺」,這是Ivy去聖地旅遊的主要目的。就像Ivy一樣,當我們活在苦無出路的境況中,我們都渴望能感受到主的同在,因為我們很想知道主是深深明白和關注我們的處境,我們很需要被主的愛環抱和呵護!一個被主愛包圍的人,比得到任何其他東西更滿足。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否注意到周圍有很多像Ivy一樣的人,同樣渴望被主的愛懷抱、感受主的同在呢?
在太25章「綿羊和山羊」的比喻中,王向右邊的綿羊說:「『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預備的國;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喫,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義人就回答說:『主啊,我們甚麼時候見你餓了,給你喫,渴了,給你喝?甚麼時候見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體,給你穿?又甚麼時候見你病了,或是在監裡,來看你呢?』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25:34-40) 當我們服侍我們主內的弟兄,就是服侍主,因他們本來就有主在心中。也許我們服侍的對象並非主內的弟兄,但難保他將來會成為主內的弟兄,甚或因著我們的服侍成為我們主內的弟兄。當我們帶著主的愛去服侍別人的時候,不但主與我們同在,主也與我們所服侍的人同在,期望他們能真正感受到主的同在。正如我們在患難中主安慰我們說:「我知故我在」,當我們觀察到別人苦無出路、需要主的同在時,我們能否以主的愛去關懷他們、擁抱他們,並對他們說:「我知故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