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他」的鄰舍?
誰是「他」的鄰舍?
最近從報章上看到一則令人感到溫馨的新聞,題為「林鄭禮賓府接待外判清潔工」。文章報道,林鄭趁新春佳節,特別邀請約三百名食環署及康文署的外判基層員工來到禮賓府,與他們閒話家常,了解基層工作實況,又拍照留念,輕輕鬆鬆過了一句鐘。
基層打工仔的努力及辛勞,或較容易被社會遺忘,林鄭今趟親身接待他們,聽到許多心聲,如人手緊絀、只有老人家願做而年輕人不會入行,甚至她也明白「攞不到份合約,你們就要轉工」的不穩定性。對於眾人仍為工作默默付出,她最希望給予他們肯定和認同。
林鄭有這次安排,原是受日本的啟發,因早前與日本駐港總領事談話,得知日本一些城鎮每年都會舉辦聯歡會招待清潔工友,感謝他們辛勞工作令社區乾乾淨淨,值得向他們致敬,工友們每次都受到激勵。林鄭聽後,覺得香港應該學習。【摘自《星島》2018.2.28 A15頁】
我出門時偶爾在乘電梯或地庫遇見一些清潔大廈的員工,有時給他們打打招呼,甚至與他們寒暄幾句。深夜看見大叔大嬸馬不停蹄逐層樓清理後巷的垃圾桶,為了養家,他們勞心勞力在所不惜,更對其敬業樂業的精神深表尊敬。有時在附近公園散步的時候,看見那些在烈日當空下辛勤清理垃圾及雜草的工人,憐恤之情油然而生。
上述報章同日報道另一則「婦攬子車內燒炭亡」的悲劇,據報因婦人疑難忍愛夫上月初因生意失敗欠下巨債、在自己經營的物流公司內留下遺書上吊身亡。
婦人周日偕子返回娘家晚膳後便失去聯絡,母親翌日晚上感可疑,往女兒寓所查看,赫見屋內留下四封遺書,內容稱深愛丈夫,不捨他離世,選擇與兒子同在充滿溫馨回憶的七人車內自殺。
文章補充道,有專家認為至親離世,可造成極大痛苦及困擾,家人若未能接受現實,身邊親友的陪伴及開解最為重要,精神上的支援可協助他們渡過傷痛。案中母親難忍喪夫之痛可以理解,她遭逢巨變仍未走出傷痛,身邊親友若主動關心陪伴,給予精神上支持,開解及聆聽分享,可讓事主「減去一半」痛苦,協助她渡過難關。【摘自《星島》2018.2.28 A7頁】
社會上很多街頭示威抗議或工業行動,無非是希望社會各界或有關人士關注他們的需要或訴求。甚至有人以企跳等危險動作來引起別人關注。
近月流感高峰期引發公立醫院急症室輪候的病人激增,以及輪候的時間愈來愈長,令等待看症的人有機會因延誤診治而失救,引起外界及政府高度重視,認為要臨時加床,解決床位持續迫爆的問題。
惟香港護士協會旋即在2018.1.28的報章上刊登廣告,發出以題為「致全港市民:無奈、關心!」的聲明,批評當局只「加床不加人」,罔顧護士的工作壓力,要求政府增加資源,增聘護士人手,改善病房迫爆情況。顯示流感高峰期不但迫爆公立醫院床位,護士工作量也告爆燈!
聲明指,「我們發起『無奈、關心!』行動,向全港市民作出呼籲,希望市民大眾明白我們的心情及面對的困境,一同撐護士及支持『護協』這次的行動,向政府表達不滿及爭取資源,增聘護士人手,改善現時病房迫爆的情況。」
特首林鄭月娥也接獲護士協會的信件,信中詳列護士人手的短缺問題及工作壓力,與同事商量後,於發出聲明兩日後(即2018.1.30)宣布,即時撥款額外五億元予醫管局,助推行一系列應對短期措施,並要求局方廢除醫護人員首兩年沒有增薪點的做法,提升員工士氣及挽留人才。醫管局歡迎有關決定,撥款將用於增加人手、增聘病房文員與文職助理,以及將特別酬金計畫供病房文員與助理申請,以減輕前線護士的行政工作。
護士協會對政府增撥資源的決定表示歡迎,希望醫管局重新啟動護士補更安排,增加替補人手。
我欣賞林鄭作出火速及認真的回應去協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士紓解緊急的困難。例如去年十月,一名患上罕見病「脊髓肌肉萎縮症」(SMA)的港大女生周佩珊,身坐輪椅及使用呼吸機到特首辦請願,向特首提交親自撰寫的計劃書,建議香港引入國際藥廠Biogen研發的治療該症的新藥Spinraz,並希望特區政府向患者提供資助。林鄭事後積極跟進,親自去信藥廠總裁,表明特區政府對病人的關懷,呼籲藥廠考慮出口藥物往香港。
食物及衛生局與醫管局經過去數月的努力,已與藥廠達成共識,引入藥物。事隔四個月,佩珊接獲喜訊,得悉政府將於兩個月內引入治療SMA的新藥,笑言「發夢都沒想過如此快成真」,「特首可能受到感動,但要有父母心先理解我們的難處。」她日前已收到特首辦來電告訴她將有好消息,已開心得兩夜未眠。及後林鄭於3月1 日親身前往港大宿舍探望她,與她見面約十五分鐘,會面期間,林鄭表示會全力幫助罕見病患者,但未提及具體措施。林鄭又送上感謝卡說:「…你的勇氣和毅力感動了很多人,也為很多SMA患者帶來了希望」。
佩珊自言近日兩度「爆肺」,入院四次,身體狀況及活動能力較以往差,全身唯一可活動的右手食指及拇指亦常感無力,「一分鐘只可打兩三個字」。佩珊就是憑這兩根指頭,不眠不休地花近四個月時間,寫下百頁計劃書向特首表達訴求。今年23歲的佩珊,自一歲起已確診患上第一型SMA,目前大約有十名此類病人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摘自《星島》2018.3.2 A9頁】
追溯「東方日報」2017.9.17的報道,三年前的「冰桶挑戰」熱潮,一度令公眾關注肌肉萎縮症病人,惟關注漸漸冷卻,有團體昨安排患者在義工協助下撰寫感謝卡給照顧者,以表達支持和關心。有份出席活動的患者周佩珊,兩年前因文憑試考獲佳績,獲香港大學取錄,今年就讀三年級的她,指學業上遇到不少困難,不論交功課或畢業,也較其他同學遲,更需母親二十四小時貼身照顧。其母親則希望女兒可順利畢業,寄語同路人「開心捱,好過哭哭啼啼咁捱。」【摘自《東方》2017.9.17「肌萎港大生 憑卡謝親恩」】
看了以上幾則新聞,相信讀者對「誰是他的鄰舍?」所指的「他」和「他的鄰舍」已了然於胸。《路加福音》10章記載,試探耶穌的律法師問耶穌怎樣才可得永生,耶穌反問律法師:「律法上寫的是甚麼?」律法師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耶穌說:「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律法師追問耶穌:「誰是我的鄰舍呢?」耶穌便以「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來回答他。比喻中說到有一個人在路上遭強盜攔途截劫,還身受重傷,有三個人(祭司、利未人、撒瑪利亞人)先後經過,最後幫助傷者的是撒瑪利亞人。講完比喻後,耶穌問律法師:「這三個人那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律法師回答說:「是憐憫他的。」耶穌對律法師說:「你去照樣行吧。」(路10:25-37)
律法告訴人要愛鄰舍如己,當律法師問耶穌「誰是我的鄰舍」時,耶穌反問律法師在比喻中「誰是他(傷者)的鄰舍」,兩者有分別嗎?當然有,分別在於兩者的動機和出發點截然不同!律法師是以自我中心為出發點去問耶穌,也許我們也會這樣想:誰是值得我去愛的鄰舍?就是那些對我友善、客氣、「識做」、尊重我、主動關心我、問候我、幫助我的鄰舍,我就會視他為值得我結交、親近、幫助、關懷的鄰舍。耶穌卻道出我們該以他人為出發點,見到別人需要幫忙時,便要伸出援手去作他的鄰舍。看到了嗎?在我們所住的屋苑和社區裡,有時會踫到一些正等待我們去伸出援手的鄰舍,我們有關注或關心他們的需要嗎?還是像祭司和利未人一樣,路過也視而不見,沒半點憐憫、關懷之心?
要將得永生的福音介紹給人,告訴他接受並相信耶穌,不是單憑口才去說服別人便可,要讓他感受到神的愛。如何讓他感受到神的愛?就是你要先去接近他,以基督的愛去愛他,關心他的需要。當人感到被愛時,便自然會改變自己過去一些錯誤的看法,甚至作出思想及行為的改變,正如我們先強烈感受到被神所愛,便自然地作出回應去愛神和聽從祂、順服祂,如經上所記:「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約一4:19)
最近教會便準備開展一個「關懷癌症患者及家屬」的外展事工,這事工的使命是:凝聚癌症患者及家屬彼此關懷同行、以基督的愛接觸慕道病患者及家屬,以及裝備肢體關懷服侍病患者及家屬,負責此事工的傳道人正鼓勵教會中曾患過癌症的信徒及其家屬積極參予此事工。對於曾經歷過癌症陰霾的信徒,這實在是一項不二之選的事奉,正如林後1:4說,「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
前幾天才與太太及另一位姊妹第二次探望我那位患了血癌的朋友,他本來已出院休養一段時期,近日才收到他的Whatsapp,說他又要入院做「特級化療」,預計要住院一個月。未入院前他正耐心等候瑪麗醫院安排骨髓移植的消息,最近卻因為一次小意外而導致胸部的傷口破裂,招致細菌入侵。
未入院前我每天早禱都有為他的病祈禱,我探望他時才得知他的白血球指數低得非常厲害,要等指數升回標準水平才可安排做化療,可想而知這將會是一段漫長住院的日子。看見他身旁放了一本聖經,就知道他每天都借此住院的機會讀經靈修,相信他也會伺機向同房另一位病友傳福音。
離開前我們四人手握著手,姊妹為他開聲祈禱。他為人雖然樂觀,臨走前我仍然告訴他我天天為他祈禱,希望他在住院期間也感受到朋友的關懷和鼓勵,他亦作出感激的表示。雖然我們能為他作的很有限,但在這非常時期,對他而言,一點點的支援也會令他感受到上主對他病情的關注,這是極其重要的。我仍然沒有忘記去年「角聲佈道團」(香港)15周年感恩特刊中一句發人深省的口號─「多一分關懷,多一分希望」(showing more care, bringing greater hope)!
許多見證告訴我們,人是感到偉大的神竟然對如此渺小的我關注的一刻,那種蕩氣迴腸的震撼性,足以令當事人動容落淚。縱然這震懾心弦的一刻只是人生短暫的光輝,卻媲美我們在眼前漆黑的夜空中觀看煙花綻放的良辰美景,令人拍案叫絕、回味無窮!不知你曾否經歷過這一剎那的激情?
《路加福音》19章記載,當耶穌進入耶利哥的時候,比人矮一大截的稅吏長撒該爬上一棵桑樹,要看看耶穌的廬山真面目。當耶穌與簇擁著他的人群來到桑樹下,他萬料不到耶穌竟然「抬頭一看,對他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這代表甚麼?代表耶穌對他的關注!試想想當時的情景:
撒該是「神憎鬼厭」的稅吏長,相信他也感受到被自己同胞唾棄的罪疚感;相反,耶穌是一位備受群眾愛戴及尊崇的顯赫人物。縱然撒該希望認識一下這位風雲人物,他也覺得自己面目無光、沒有資格去親身拜會他,只想一瞥他的容貌和風采。沒料到耶穌竟然知道他伏在桑樹上,甚至曉得並呼喚他的名字!叫他如何不驚訝。不但如此,耶穌竟主動說要住在他家,相信耶穌說這話時是面露笑容,此情此景撒該都看得一清二楚。
他的反應告訴我們,他心裡異常澎湃,非常激動:「他就急忙下來,歡歡喜喜的接待耶穌。」其他人固然大惑不解,驚訝耶穌對撒該說出這樣親善的話,並「私下議論說:『他竟到罪人家裡去住宿。』」再看下去便恍然大悟:「撒該站著對主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耶穌說:『今天救恩到了這家,因為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19:1-10)
被視為聖潔的耶穌願意住在為人所不恥的「罪人」稅吏長家裡,正正代表神對罪人的特別關注,而這關注的程度不但當事人強烈感受得到,連周圍的人都「看不過眼」!撒該為何樂意將私產的泰半交出來?一來他知道這些都是不義之財,二來他就是強烈感受到主的關愛─神竟然愛我這樣一個罪人!因此他願意在主和眾人面前,作出感恩的回應。這個回應絕不是應耶穌的要求,而是他自己主動及心甘情願作出的,甚至在未接待耶穌前已下定這個決心。
一位牧師在講壇分享信息時說,我們很願意得到神很多的恩典和祝福,為此謝恩,但卻很不願意付出代價,盡上基督徒應有的義務和責任!耶穌說:「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路14:26-27) 上帝一直給我們機會去選擇服事他人、祝福別人,接著牧師毫不客氣地說:我們教會不會讓那些只會感謝神恩、在生活上得到祝福的人上台做見證,我們只會讓那些生命被改變的信徒做見證!【資料來源:「創世電視」節目「美東華人差傳大會(2016)」】
往泰國宣教的Gigi,就是一個不折不扣背著十架跟從主的門徒。這位宣教士五年來大部份時間都是在學校跟學生接觸,從教幼稚園、小學到現在的中學。踏入第六年,她領略到對泰國人宣教,最重要不是向他們傳福音,而是先融入他們的生活文化當中,讓他們感受到你對他們的關心,建立了密切、信任的友誼後,才能向他們傳達福音信息。因為他們在篤信佛教的家庭長大,對別的宗教信仰很自然會抗拒,尤其她的學生們受到家庭信佛的長輩無形的壓力,對Gigi所傳的福音都是唯唯否否、全沒在意。可想而知,五年來她只能慢慢地撒種,並伺機灌溉,結出福音的果子委實廖廖可數。回想起來,她仍覺值得!她希望透過自己一點點的付出,能夠影響更多人關注泰國這福音禾場的需要,更多人願意來這地方宣教。【資料來源:「創世電視」節目「尋找浪子的宣教士」】
提起宣教,我想分享一下先知約拿如何被神改變他事奉的心態。神吩咐約拿傳悔改的道給尼尼微人,約拿卻逃避向亞述人宣教的責任,逃往西方的他施,結果經歷遭大魚吞噬三日三夜的滋味(拿1:17)。
尼尼微是亞述的首都,亞述企圖吞併鄰國以色列,一直對其虎視眈眈。約拿是北國以色列的先知,不明白神為何要拯救以色列的敵人,自然十二萬分不願意聽神吩咐去向尼尼微人傳福音,因他預料到神會改變初衷,不會向尼尼微人降災滅絕他們:「耶和華啊,我在本國的時候豈不是這樣說嗎?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憐憫的神,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拿4:2)
結果尼尼微人真的悔改離開惡行,神沒有降災消滅他們。約拿因此向神大發脾氣,甚至求死:「耶和華啊,現在求你取我的命吧!因為我死了比活著還好。」(拿4:3) 神藉著一棵蓖麻令約拿有所覺悟,明白神偉大的愛,遠勝人自私的愛:「耶和華說:『這蓖麻不是你栽種的,也不是你培養的;一夜發生,一夜乾死,你尚且愛惜;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拿4:10-11) 約拿曾在烈日下因為得到那棵蓖麻的遮蔭感到涼快舒適,「大大喜樂」,為著這棵有生命的植物被蟲子咬而枯乾感到不值,而神卻憐恤眾多不能分辨左右手的無辜嬰孩,甚至牲畜!由此可見,神是看重一切寶貴的生命(靈魂)。
受難節和復活節不到一個月便來臨,記念主為我們受難和復活的可貴,再一次喚醒我們:沒有受難,焉有復活?!受難節前有所謂四十天的「預苦期」(參「備註」),是為信徒迎接復活節的一個靈命反思的階段而設,從中閱讀及默想福音書中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直到他步向各各他釘十架的最後階段。耶穌步入京城開始,便瀰漫著各種詭異和試探的氣氛,背後在在顯示撒旦處心積累的圖謀、對人思想的操控,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將耶穌推向死地!而耶穌這段受難的路程是一步一驚心,可想而知前面的挑戰是何等艱巨。
當我們思想主為我們受難和復活的同時,再一次讓我們明白到「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道理:「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誰不愛惜自己的生命?諷刺的是:「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耶穌接著說:「若有人服事我,就當跟從我;我在那裡,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裡。」(約12:24-26) 跟從主是要付代價的:「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路14:27) 服事主就要跟從主,跟從主就要背十架!我們還未去到釘十架的地步,倘若連十架也背不起,如何能為主釘十架?沒嘗過釘十架的滋味,又如何能像主一樣感受到復活的大能?使徒保羅就有這樣的心志:「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並且得以在他裡面……使我認識基督,曉得他復活的大能,並且曉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或者我也得以從死裡復活。」(腓3:8-11)
沒有付出,焉能有得著?沒有得著,焉能感受到主復活的大能在我身上?先知約拿若沒有尼尼微的呼召,便領悟不到要有普世宣教的胸懷!永遠以為服事自己民族已很稱職。神就是要我們服事的心腸不要像他那般狹窄,只服事那些自己喜歡服事的人,而那些自己不喜歡甚至恨惡的人,就拒絕服事,拒絕為他們付出半點愛心。使徒保羅提醒我們:「使你與人不同的是誰呢?你有甚麼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彷彿不是領受的呢?」(林前4:7) 一切既是出於神無價的恩典、主無私的奉獻,作為主的門徒,我們該責無旁貸以基督十架的愛去回應他人的需要,還要像先知約拿找藉口「卸膊」去逃避責任嗎?
【備註】「預苦期」對信徒的意義
傳統教會為了讓信徒更深體會復活節的意義,很重視復活節前的受苦節,並設立預苦期作靈修,也有教會稱之為四旬節或大齋期。
教會設立這個節期,是刻意叫信徒作靈修操練,逃避世俗的誘惑,注目於主耶穌如何成就救恩,重視靈性和天國永恆的事情。作為信徒,自我反思、省察屬靈生命及重新與主建立緊密關係,是一個清理及重整生命的重要日子。古教父曾說:「信徒若沒有預苦期的認罪克己,就不能深刻體驗主耶穌基督為我們捨己受難;不能體會主所承受的苦難,自然不能深深感受到主復活的歡欣和生命得勝的榮耀!」
教會以預苦期作為信徒靈性生命的一個洗刷歷程,幫助我們安靜在神面前,作禱告、省察、聆聽,真誠地對付自己的罪惡,靠賴聖靈的力量,攻克己身、謙卑順服真理,使生命得到轉化和能力。不少信徒在此期間刻意過簡樸的生活,學習禁食,特別在受難日,或訂一段時間只吃麵包、白飯、稀粥或清水。讓我們也一起投入教會優良的傳統,在預苦期省察自己,重溫救主受死的事跡,使我們重燃愛火,並能與主建立更親密的關係。
【資料來源:http://www.aogglc.org.hk/?p=4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