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盛的生命

的生命 

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羊(或譯: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KJV, “that they might have it more abundantly”)。」(約10:10) 這裡「生命」當然不是指屬世的生命,而是屬靈的生命。保羅形容耶穌就是末世的亞當:「經上(指創2:7)也是這樣記著說:『首先的人亞當成了有靈(靈:或作血氣)的活人』;末後的亞當成了叫人活的靈。」(林前15:45下),可見耶穌來是要賜給我們新生命,不是像《創世記》的亞當那種有靈的活人,而是像末後的亞當那種有聖靈的活人!而「豐盛」的生命自然不是指屬世那種物質豐盛的生命,而是讓我們屬靈的生命更加豐盛! 

耶穌在路12:15說,「你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在地上享受非一般的奢華生活,隨時可以逍遙自在地吃喝玩樂,被視為「優質的生活」,令人趨之若鶩。屬世的優質生活,令人著迷之餘,可以令信徒因各種迷惑而不再看重屬靈的生命,與神的關係愈拉愈遠,像撒在荊棘裡的種子,永遠長不大:「撒在荊棘裡的,就是人聽了道,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不能結實。」(太13:22) 因此耶穌叫我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保羅也勸喻我們:「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提後6:8)

談到優質生活,怎樣才算得上「優質」的屬靈生活呢?保羅在同一段經文說:「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後6:6)「敬虔」的生活就是看重我們與神的關係,一切先以神為首,自己尚在其次,才能達致豐盛的屬靈生命。大前提是要相信神的供應不會缺乏,有知足的心,享受知足的物質生活,要常常提醒自己主在太6:32-33的話:「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 

靈命要達到豐盛,首先要追求認識真理,並從實踐當中經歷它的可貴及可愛之處。譬如《詩篇》133篇1節說:「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KJV, “Behold, how good and how pleasant it is for brethren to dwell together in unity!”) 大家若參加過退修營的話,自然稍微感受到這句話是多麼真實。從肢體相交的團契或小組生活中,也可經歷到肢體相交的美善,絕對是世俗以外的一種生活享受!試問那些從來不參加小組或團契的星期日教徒,又怎能領會到這句話所形容的甘甜和美善? 

要多點在生活上去體驗聖經上的話,我們的事奉缺不可少!豐盛的生命必然與事奉有密不可分的關,譬如當我們經歷過一些苦難之後,得到一些領受,然後有機會將這些領受用在其他遭遇同樣患難的人,自然體驗到保羅在林後1:4所說,「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當我們能安慰那些遭遇同樣患難的人,便體會到以神的愛幫助別人的可貴和喜樂,更懂得為過往不愉快的經歷而感恩。與此同時,不但我們自己的屬靈生命得著造就而更加豐盛,別人也可因著我們的事奉得到豐盛的生命,可謂一舉兩得!沒有遭遇過同樣苦難的人,給人的安慰總不及那些過來人所給的安慰來得更有效。針對這一點,我自己就曾有深刻體會。 

當我不能如常進食之後,有次與家人(包括母親和兩個妹妹的家人)在聖誕佳節,相約到尖沙咀一間高級日本料理晚膳(我純粹是陪家人一起度聖誕)。其時我心情低落,只看著他們談天說地,享受著美食,自己也忍不住嘗了少許,大部份時間卻用耳機拿著手提電話聽聖誕歌來自我陶醉,說穿了就是麻醉自己落泊的心情!當我離座往洗手間時,在走廊遇上妹妹從洗手間回來,寒暄幾句,她叫我不如去去旅行(大概她想陪我去旅行散散心),我苦笑著回應說:「我已不能吃東西,那裡還有心情去旅行?」她便說:「Hey,旅行不獨是吃東西,還有旅遊觀光嘛!」我沒有心情再回應下去!心想:如果你去旅行不能吃東西,你還會享受旅遊的樂趣嗎?參加旅行團的人,有時發覺膳食貨不對辦,心情已大打折扣,更何況沒有東西吃!另外,有次我在Whatsapp上向妹妹嘆氣有苦自己知,她又安慰我說:「現在我自己也行動不便,要拐下拐下行路。」我心想:你有腳患本來就有得醫,卻以自己是大忙人為借口,不去好好看物理治療,相對於我的痛苦,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回到豐盛生命這主題。另外,我們無論在順境或逆境中領受到神格外的恩典,除了要感恩之外,還要有回饋報恩之心。許多人只會在禱告中感謝神格外施恩,卻沒有回饋之心,就是透過事奉神去答謝神恩;若是這樣,又如何能建立豐盛的生命呢?張瑪莉(Mary)是一位生命過得很豐盛的人,讓我們看看她的心路歷程,從中可得到一些啟發。 

Mary自小遭父母遺棄,在孤兒院保良局長大,曾過著劏房的生活,到後來成為港姐,之後成立專業形象及國際禮儀公司,專門教導企業、各大政府部門及大學等的專業形象和禮儀。她主持電台節目,喜歡攝影、繪畫、寫作,成長旅程很不一樣。 

Mary 86年受浸,信主至今晃眼31年,過著如詩一般的生活。回望過去信仰之路,由一無所有到現在擁有的一切,無一處不是上帝的憐憫和恩典,她由衷地發出讚美:「我感到是神國裡被寵的一個女兒。」 

她信主後選擇過敬虔的生活。「我很早已明白做好自己的重要。我住過鰂魚涌板間房,即是現稱劏房,沒有獨立廁所,睡房很窄,當年選港姐後得獎的電視機也沒地方放。每天坐電車去灣仔的領事館工作,要應付生活上的開支,我明白甚麼是手停口停,從來都不敢任性。」「當選港姐後我仍然繼續住劏房一段時間,當時我也沒有第一桶金,選港姐得到的只是服裝津貼,我仍然要上班賺取生活費。雖然我有了知名度,但我沒有留在娛樂圈發展,選擇回到學校進修,繼續上班賺取工作和處世經驗,逐步晉升,但回看仍覺是恩典之路。」 

Mary喜歡和年輕人聊天合作,「他們充滿活力、創意和夢想,所謂初生之犢不畏虎,年輕人有的是時間和青春。」她提到近年入學校和學生分享人生經歷:有一天踏入課室,面對著一班非常嘈吵的學生,看也不看她一眼。當她跟他們分享了十分鐘後,他們便開始靜下來。「我坦誠直接與他們分享我的背景,說我小時候被罵『濕柴』、沒家教,我很多不開心的事都經歷過,露宿街頭也試過,我告訴他們我在深水埗、石硤尾長大,大可以淪為黑社會『大姐大』、毒梟等,但我沒有,如今我可以為國際著名企業、各大政府部門和大學培訓,也常常被邀請到不同的國內外大學分享……這些都是神的恩典。天父會保護寄居的、無助的孤兒。我告訴他們要自愛、行正路,如果我們不珍惜自己,社會便會放棄我們!盼望他們在關愛中成長,長大了回望時會感恩,回饋社會。」「我相信教育,因為教育可以把貧窮扭轉。教育要循循善誘,過份鞭策會帶來反感反叛的效果。…我認為信、望、愛是以愛為首,小孩若感到有人愛他們,他們就懂得自愛愛人。」 

近年Mary開始放眼世界,為神的國奔跑,到世界各地傳福音佈道,希望在餘下的人生,與人分享愛的生命和信息,因為福音對她來說就是生活,與生命相連,活出豐盛和有意義的生命。她直言是個傳福音心切的人,希望藉著不同邀請機會,在不同的媒體,包括電台、佈道會及社交媒體等,把福音的香氣散發出去。她每月到訪四間或以上的教會作分享見證和培訓,剛做完兩個月北美「恩雨之聲」和「角聲」的佈道會。「任何可以分享神恩典的機會我都不會推遲,我明白這是神的差遣。」 

「我到過很多第三世界國家和非洲,又去過很多非常落後的地方,發現許多人是沒有選擇的。記得有次到羅馬尼亞時,看到很多孤兒。我以前也是孤兒,感到自己很可憐無助,沒有選擇。有位詩人說得很好:『不可跟孩子說明天』,因為他們的思想不斷被孕育成長,要跟他們說今天,因為他們屬於今天!我十分關心還未認識天父的孤兒,每星期都會盡力邀請一些未信或已冷淡的教友回教會,讓他們回到天父的家。」 

「我的人生就是要去分享神恩。回望我的出身和際遇,有今天這樣的得著,我認為全是恩典。人若活到80多歲已經很多,我還餘四分一,這四分一要善用作人生的總結,就是把過往神恩賜給我的經歷和成果,開始作總結,如影音、拍攝、文字書寫等等來傳揚福音、作鹽作光。」 

「昔日德國的印刷術,促成宗教改革的成功,《聖經》可以廣泛流傳,我們活在新媒體時代,也不是可以利用社交媒體、影視等帶來另一次福音的革新嗎?」今年是馬丁路德宗教改革500周年,Mary拿著相機,自資聘請拍攝隊走了一趟德國這塊宗教改革的重地,製作了「感悟‧張瑪莉:德國馬丁路德之旅」特輯,領略宗教改革對現代人生的意義和現今世代的影響。Mary推出四輯短片和20段YouTube短片,就是希望把馬丁路德勇敢有建設性的宗教改革事蹟與人物給大家分享。明年Mary又會製作另一個特輯,繼續分享上帝恩典的故事。 

【資料來源:《天使心》137期2017年10月刊6-11頁「感悟恩典人生 張瑪莉德國馬丁路德之旅」】
 

一個人要懂得飲水思源,真正孝順的孩子會懂得長大後報親恩。張瑪莉從天父的愛中感受到父母親給不到的愛,甚至超越了一般父母親的愛。她懂得向天父報恩,在天父的眼中,她誠然是一個孝順的女兒。我們也要跟她學習,懂得飲水思源,想辦法回報神在我們身上所施的種種恩惠,藉此追求更豐盛的屬靈生命。 

我最近有機會探望一位教會「關懷小組」裡的年長弟兄,我們稱呼他葉伯。記得去年中第一次在小組認識他時,他給我的印象是風趣和健談,其時他還未信主。去年有幾次他和一班組員相約戶外郊遊,無奈地我無法參與,傳回來的一幀幀照片是多麼令人羨慕!近兩三個月,他身體病情急劇變化,常進出醫院,後來醫生告訴家人他正進入倒數階段,他女兒幾番呼天搶地求小組為她爸爸祈禱,我也常為葉伯祈禱,他奇蹟地可以出院回家休養。 

早前小組傳道人呼籲大家相約一起探望葉伯,我沒見他已有一年,心想這是一個大好時機,最後探望葉伯的只有六個人。我們跟他一起唱詩,談談他的近況,傳道人分享簡短信息,為他祈禱作結。當時他在家裡還是很健談,精神飽滿,也很歡迎我們來探望他,解他寂寥。我還以為他還可以捱過一段日子,豈料不久便接到傳道人給小組的短訊,他已在醫院回歸天父懷抱。他今年才在醫院決志,出院後在教會受浸。我慶幸自己最後一次有機會去探望年邁的葉伯,更令我詫異的,他說還認得我,因我去年只在小組見過他幾次面。他女兒在Whatsapp給了我們一番令小組弟兄姊妹感到非常鼓舞的話:「我爸爸同我講:佢人生最開心嘅後半段,就係去咗得勝小組認識咗一班好好嘅弟兄姊妹。佢一提起你們就眼淚不停流,多謝你哋讓佢感受耶穌嘅愛。」 

我感到慶幸,是因為我是葉伯臨終前見到的少數組員其中一位。張瑪莉在訪問中曾說:「我人生中的其中遺憾,是未能在適齡時讀大學,所以選港姐後曾重返校門,希望感受大學生的生活,但感受就是不一樣呀!有些事情,錯過了就是追不回。」真的!有些事情錯過了就無法追回。我們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回報神恩,正如我們不知父母何時離世,要在有機會和能力的時候及早回報親恩,否則錯過了黃金歲月,後悔也太遲。就如歌手古巨基在《愛得太遲》裡所說:「相擁我所愛又花幾多秒?這幾秒,能夠做到又有多少?未算少,足夠遺憾忘掉。」 

我現在仍處身於一個狀似隱居的生活模式,像是個退休後獨居的孤家寡人,因太太和兒子常常不在家,只剩下我一人。自己說話和聽力又有限,視覺有重影,我喜愛的羽毛球運動也被迫要停止,甚至不能如常進食,連最基本的飲食也無法享受。日復一日地過著刻板單調、枯燥乏味的日子,恍如隱士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模式開心嗎?坦白說,怎會開心?有時情緒高漲,充滿盼望;有時卻情緒低落,感到希望渺茫,內心充滿矛盾和掙扎,就像每天被人抬到畢士大池旁邊,日夕等待天使下凡攪動池水的一刻,「奢望」曾醫好那患病38年癱子的主在我面前出現的一天!(參約5:2-9) 內心的矛盾和掙扎,就如《耶利米哀歌》3章裡所形容的:

「他使我住在幽暗之處,像死了許久的人一樣。他用籬笆圍住我,使我不能出去;他使我的銅鍊沉重。我哀號求救;他使我的禱告不得上達。......他用苦楚充滿我,使我飽用茵蔯。...... 耶和華啊,求你記念我如茵蔯和苦膽的困苦窘迫。我心想念這些,就在裡面憂悶。我想起這事,心裡就有指望。我們不致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他的憐憫不致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你的誠實極其廣大!我心裡說:耶和華是我的分,因此,我要仰望他。凡等候耶和華,心裡尋求他的,耶和華必施恩給他。人仰望耶和華,靜默等候他的救恩,這原是好的。」(哀3:6-8,15,19-26) 

那我又如何打發悠長的歲月呢?除了日常的家務、看看電視、在公園散步之外,這幾年惟有寄情於文字寫作的事奉,但其實我很想擴展我事奉的空間和領域,正如賽54:2說,「要擴張你帳幕之地,張大你居所的幔子,不要限止;要放長你的繩子,堅固你的橛子。」又如雅比斯向神禱告說:「甚願你賜福與我,擴張我的境界,常與我同在...。」(代上4:10) 我希望能多些與外界的陌生人接觸,透過傳福音、探訪等事奉,向人述說神在我身上的奇異恩典,因此我極其盼望神早點改善我身體上的各種軟弱,讓我可擴闊我事奉的境界,突破事奉的空間,有多元化的事奉角色,生命必然會更加豐盛!你又如何呢?相信你比我更有能力身體力行去回報神恩,除非你完全感受不到神在你身上的諸般恩惠,否則我鼓勵你多點認識真理,裝備自己,步出安舒區,加入事奉的行列,體驗一下「施比受更為有福」的屬靈福氣,並獲得豐盛生命帶來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