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區
落區
提起「落區」,自然令人想起那些從政人士,尤其是立法會議員或區議員,區議員更是責無旁貸,因這就是他們主要的工作。常常要親自落區視察民情,解決民生問題,急市民之所急,並增進睦鄰關係,在所服侍的社區中建立親民的形象,有助穩固他們的議席。
近日特首選戰進行得如火如荼,三位夠資格入閘的特首候選人頻頻落區爭取市民支持,當中有兩位是高官,一位是法官。政府高官平時多坐在辦公室或出差,落區的機會自然不多,如今已退下官階,「瞓身」迎戰特首選戰,當然要盡顯親民形象,聆聽升斗市民的訴求,聽聽民意,了解民間疾苦,務求得到不同業界及階層的市民支持。其實幾名候選人(包括未夠票入閘的葉劉)早在宣佈參選特首戰時,已瞓身落區接觸一些黨派、團體以及基層市民,許下一些競選承諾,當然是希望全力爭取各選委提名,夠票入閘參選特首。
擔任胡官的競選辦傳媒聯絡人,曾在電台任職監製工作,專責時事評論節目。她形容胡官最愛「捐窿捐罅」光顧小店飲熱鴛鴦,絲毫不計較法官身分,稱讚他是真正的「貼地」領袖。至於林鄭,為學前特殊兒童提供服務的協康會總幹事說,她所認識的林鄭,十分關注特殊幼兒服務,對這群「弱勢中的弱勢」不離不棄。而「以親民貼地見稱」的鬍鬚曾,也曾應邀落區到上水視察水貨問題,沿途獲不少市民打氣鼓勵。三位候選人可謂各施各法去接觸基層市民,務求在廣大市民心目中建立親民形象,獲得更多支持。
諷刺的是,有傳媒人揶揄特首候選人積極落區聽民意,是借傳媒之口向廣大市民表達自己關心普羅大眾,一旦選出後便有諸多藉口不再落區:
「特首選戰開鑼,又再聽到眾多候選人落區聽民意,努力讓自己汗流浹背,盡力擠出眉頭深鎖的表情,透過傳媒把口去話俾大眾知道自己有幾深入民心。
無論邊一屆特首都成日話要多聽民意,但基本上五年只有一次,唔到參選唔到要去爭取連任都唔會落區聽民意,一旦當選後就大條道理以公務繁重為理由,將落區聽民意呢個動作拋諸腦後,將聽民意嘅責任外判給其他司局長及其下屬就算。翻查新聞就不難發現他們當選後唯一再次落區的就是為了『謝票』。」
當然本文無意討論特首選戰之事,只是就「落區」的主題借此熱門話題為引言。
論到立法會議員,涂謹申在香港無人不認識,他踏入90年代已開始從政,踏上區議員之路。在他二十多年從政生涯中,常常為民請命,不時在電視新聞中亮相,接受記者訪問。原來他91年已成為當時最年輕的立法會議員,2012年更當上立法會票王,直到今時今日仍佔著議席。作為基督徒的阿涂,深明是上帝的安排,因此他為服侍上帝和服務市民,維持著一顆燃燒不熄的赤子之心。
阿涂在88年考取了律師牌,一心希望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基督徒律師,跟從聖經的價值觀秉行公義,守住做人的宗旨。從政是為神工作,實踐他心目中的民主和公義。「民主其實是幫窮人、可憐的人爭取多點話事權。政府的決定影響法例政策,影響任何一個香港人,為何不能夠一人一票選特首?」他解釋這也是他選擇民主派的原因。「民主就是人人平等,每一個人在上帝眼中,都是寶貴的靈魂。」
阿涂幫助過的人多不勝數,其中不少求助人陷於複雜的個案之中,一幫便最少幾年,例如2010年菲律賓人質事件、08年雷曼事件的受害者等。阿涂說:「事實上無論菲律賓人質或雷曼事件,願意幫苦主跟進的人已經不多了,因為要用太多時間和心機,幫了他們便可能幫不到其他人。」阿涂有時感覺很累,但仍然被堅持爭取公道的受害人和家屬打動,還是繼續撐下去。「他們相信公義才不言棄繼續爭取,況且有些人真的好慘。他們有心討公道,怎能夠不幫?」例如在菲律賓人質慘劇中毀容的易小玲,右下顎受重傷,三年來經歷33次手術失敗,每次進食、說話都非常痛苦。當年菲律賓政府救援不力,為她帶來痛不欲生的烙印。
然而這一類個案是吃力不討好。「連菲律賓人自己的調查報告都明指有官員失職,甚至建議懲罰方法。阿基諾總統作為國家元首,至少要代表全國的菲律賓官員向我們道歉,怎能一直退縮?」阿涂激憤地說。「假如寬恕的定義是不再要求總統道歉,我真的辦不到。」他堅持一句道歉是談寬恕前的先決條件,「連道歉也不肯,即是他不認錯也不願承擔責任,可能縱容罪惡!」阿涂引用南丫島海難為例,指出海事處處長儘管並非有直接責任,但仍就海難道歉。
【資料來源:《天使心》91期2013年12月刊52-54頁「秉承公義 施行憐憫」】
(註:南丫島海難事件發生在2012年10月1日國慶日晚,涉事兩首船隻分別為港燈客輪「南丫四號」及港九小輪高速雙體船「海泰號」。事發當晚,「南丫四號」正載著百多名乘客前往中環對開海面欣賞煙花匯演,離開榕樹灣才五分鐘,便被駛向碼頭的「海泰號」攔腰猛撞,全部127名船員及乘客墮海,事故共造成39人死亡、92人受傷,死者都是「南丫四號」的乘客。
肇事沉沒的「南丫四號」被指事發時船上沒有足夠的合資格船員,船主港燈遭海事處票控,法官於13年8月輕判港燈罰款九百元,各界譁然!直到15年2月,「南丫四號」船長被判囚九個月,而「海泰號」船長被裁定海上危害他人安全罪罪名成立,被判重囚八年。)
德蘭修女(Mother Teresa)是「落區」服侍貧苦大眾的表表者。2016年9月,曾獲頒諾貝爾和平獎的她,在逝世19週年前夕,由天主教梵蒂岡教廷正式冊封為聖人,並由教宗方濟各主持封聖典禮,眾望所歸。事實上,她可以說是當今宣教士的一個典範。約60年前,她在印度加爾各答開始幫助印度那些窮人中的窮人,走遍加爾各答的貧民區,憑著信心和毅力,一心一意扶助社會上最貧苦無依的人。當時痲瘋盛行,很多病人躺臥在陰溝裡奄奄一息,絕望地等死。德蘭修女總是毫不猶豫地上前,把滿身是瘡、惡臭難聞的病人抱回「仁愛之家」,幫她們清潔身體,換上乾淨的衣服,然後抱住他們,讓他們在她的懷抱中安然離世。有一個病人臨死時對她說:「我在生的時候,活得像一頭狗,死的時候才像個人!」
然而她愛心的行動之初,仍然惹來非議。她不但得不到欣賞和鼓勵,反而換來很多負面的批評:有人說她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引起別人的注意;也有人說她是想人家說她有善心。可是不管別人怎麼說,她仍然默默地做她認為有意義的工作。
有人問她:「你費這麼大的勁,把那些垂死的病人從陰溝裡救起來,搞了半天,結果還不是一樣死?他們在陰溝裡死和在你懷中死都是死,有分別嗎?」她回答說:「分別可大了!他們在陰溝裡死,是死在充滿悲傷和絕望之中;死在我懷中,不管生的時候他們感到這個世界多麼殘酷和冷漠,最後死的時候,他們感覺到有人愛他,人間還是有愛,因此他們是死在愛中!」也有人問她:「那些垂死的病人又髒又臭,你怎麼下得了手幫他們清潔?」她回答說:「我一點都沒有感到難受,因為我在服侍主耶穌。」
【資料來源:《天使心》91期2013年12月刊110頁「怎麼樣才能活得有意義?(下篇)」】
耶穌在「分別綿羊和山羊」的比喻中說:「王要向那右邊的說:『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預備的國;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喫,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義人就回答說:『主啊,我們甚麼時候見你餓了,給你喫,渴了,給你喝?甚麼時候見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體,給你穿?又甚麼時候見你病了,或是在監裡,來看你呢?』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25:34-40)
耶穌在地上不就是謙卑服侍貧苦大眾的佼佼者嗎?當他出來傳道之初,在自己家鄉的拿撒勒會堂引用《以賽亞書》的經文,宣告一個偉大的信息:「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然後補充一句:「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路4:18-21) 他言出必行,其時他已走遍加利利各城各鄉,不但在猶太會堂裡教訓人,還在沿途上遇到不少患病及被鬼附的人,有的求他醫治,有的他主動去把他們身上的病治好。
有時他又到飽受社會歧視的人家裡作客,以致文士和法利賽人批評他常與稅吏和罪人一同吃飯,與這些卑污的人為友,他回應說:「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太9:13) 他不像律法師和法利賽人等宗教領袖,只會在猶太會堂誦經說教,而出到街頭,就顯出一副沾沾自喜、不可一世的傲慢態度。耶穌指出他們「喜愛筵席上的首座,會堂裡的高位,又喜愛人在街市上問他安,稱呼他拉比(拉比就是夫子)。」(太23:6-7) 耶穌更指出他們「能說不能行」,「把難擔的重擔…擱在人的肩上,但自己一個指頭也不肯動。」(太23:3-4) 其實耶穌也曾被個別法利賽人邀請作客,他也趁機會在席上向他們說教,期望他們摒棄傳統守舊的腐敗思想,誠心悔改。跟隨他的門徒都看見,他先以身作則去服侍貧苦大眾,作門徒的榜樣,然後呼籲門徒去關懷有需要的人。只要是有需要的人,無論做得幾多,都是做在他身上。
在《天使心》最新一期雜誌裡報道,有記者問梁永善牧師:「領袖需要什麼特質?」他回答說:「除了謙卑,領袖還要忠於他的職份,作領導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要體察民情,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就是一個很好的示範,祂不只是在天上作君王,而是下來俯就卑微的人,經歷人世間的痛楚。所以領袖需放下自己,願意去聆聽世人的聲音,按他們的需要和好處制訂措施,而不是為自己謀私利。他亦要順服於最終的掌權者,跟隨神的心意去做。」【摘自《天使心》130期2017年3月刊14頁】
梁永善牧師是一位既友善又親民的牧者。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次我患肺炎入院期間,我妹妹來探望我時,剛巧她得知梁牧師正在同一醫院中主持講座,被醫護人員邀請安排分享信息。她聯絡了梁牧師,請他分享完信息後過來我的病房為我祈禱。梁牧師當時是她所屬分堂教會的母堂主任牧師,她也跟隨過梁牧師帶領的以色列聖地團,梁牧師也曾替她丈夫施浸,因此大家互為認識。梁牧師二話不說,散會後速速趕來我病房慰問我的病情,並為我祈禱。我感受到梁牧師至誠的關心,恍如神差遣天使來為我打氣。
是的,當教會肢體抱恙入院,心情自然不好受,若有教會長執甚或牧師傳道人來慰問祈禱,他們會感到份外親切,因教會領袖來訪不但是代表個人的關心,同時也代表教會或所屬群組的關懷,比起其他會友個別探訪又是另一種不同的感受。因此很多教會牧者或傳道人,聽見有會友患上癌症或嚴重的疾病,都會在百忙中抽身專程探病,祈禱求主憐憫醫治。
事實上,教會牧者除了在教會辦公室管理教會事務和在講壇上主領崇拜講道之外,無論多忙碌,也應該不時「落區」關心個別有特別需要的會友,了解他們屬靈、身體或生活狀況,表現慈牧的關懷,像耶穌一樣。若只停留在講壇上呼籲會眾要關心貧窮和有需要的人,而從不「落區」體察會友情況,豈非像法利賽人一樣「能說不能行」?當然「落區」的形式不一定要進行家訪,重點是找機會與他們直接面對面接觸和交談。「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6:8),是每一個耶穌的跟隨者都應該去實踐的經訓,尤其是那些資源缺乏或極需要別人關心的人。
提到我妹妹,她所屬教會剛成立了一個「中心」,專責幫助區內一些基層人士及單親家庭、弱勢社群、情緒病患者等。她說教會其實一向也有這類的事工,只是資金有限,希望藉新成立的中心,可向有關機構申請多些基金去做多一點點。她將這項事工的需要和信息Whatsapp給我知,教會並準備在四月份舉行一個步行籌款,希望我有感動作奉獻支持。
我收到後便馬上作出回覆和認獻,回覆後我突然忽發奇想,有感動去參與這類教會事工。現在雖然身體狀況仍是一個限制,我卻開始為這事認真祈禱,求神早日挪去我身上的那根「刺」,好讓我能夠開始全心全意去參與這類事工,真正做到貼身不離地去「落區」接觸基層人士,體察民間疾苦,與他們打成一片,而非只在手提電腦前做「紙上談兵」的筆耕事工。
君不見歷來的宣教士都是那些願意豁出去,在異地落鄉生活,親身體驗當地草根階層的生活和需要,身體力行地將基督的愛傳給他們,安慰他們枯竭的心靈嗎?大家可能也有短宣的體驗,這些短時間、個別性及不定期的實地體驗,實在幫不了接觸對象多少,需要有心人長期「落區」的探訪和實際關顧,與他們同舟共濟,才能達到更佳、更深入和更實際的效果。因此有很多原本作短宣的肢體都逐漸深受感動,對某些短宣地方的群體有強烈的使命感,最終立定心志,願意委身做長宣的艱巨任務。
我們身處在富庶繁榮的香港社會,身邊的社區仍有不少人需要我們親身落區去探訪關懷,將主的愛帶給他們,與他們打成一片,相信這是主在每一個有心事奉的信徒心目中的心意。耶穌在約13:14-17對門徒說:「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作的去作。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僕人不能大於主人,差人也不能大於差他的人。你們既知道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謙卑自己去服侍人,服侍對象當然不限於教會肢體,還包括教會以外缺乏愛與關懷的社區人士。正如「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中問到,「誰是我的鄰舍?」就是那些需要我們伸出援手去關懷的人,我們要成為他們的好鄰舍,便當盡心盡力、身體力行去實踐「愛鄰舍如己」的精神,以「關懷大使」的身分,代表我們的主、教會或群組落區去關懷我們的「鄰舍」,如此便間接實踐了耶穌所說的第一條大誡命:「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路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