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退休

論退休 

今天是重陽假期,倘若有在職的信徒被牧者問到:你心裡有沒有異象,或感受到神呼召你,叫你退休後去服事某些群體,甚至提早退休,為神去服事某些群體?而你的回應是:暫時未有,而心裡卻在說:「留番拜山至講」(當然這只是說笑),但類似的回應反映出該信徒未有領會到神在我們身上可能有特殊的使命,像神呼召亞伯拉罕出家鄉的吾珥、呼召摩西帶領希伯來人出埃及、呼召大衛作以色列君王等。當然,在職場上把握機會傳福音、做好這份工、在老闆、同事、客人面前作美好見證等等,這都是信徒在職場上活出真理、榮耀神的舉措。然而各人的恩賜和際遇不同,神在某些信徒身上有特定的旨意和使命,可能在退休前、或退休後,個人能否感受得到,或幾時感受得到,這其實是有跡可尋(參「神學初探」─「異象的印證與實踐」),但大前提是,你究竟有沒有這種預備去服事某些群體的心或感動,可能是來自某次短宣,或來自某次特殊經歷,尤其是一些痛苦的經歷,包括自己或是身邊人。事實上,當人覺得自己的日子有限,就自然更珍惜生存的每分每刻,不會等到生命的盡頭,才懂得活出生命的意義,要早點為神做點事。 

黃氏夫婦因為兒子出生時患有唐氏綜合症,語言發展遲緩,其後他們找來兩位語言治療師,悉心訓練兒子的溝通能力,改善了他的社交生活。當兒子五歲時,學校評估他的語言能力已大有進步,程度相當於一個四歲半的孩子。可惜當夫婦倆收到評估報告時,兒子早於一星期前因意外去世,兩人閱畢那份報告,更添傷感。 

他們發現社會一直沒有足夠資源去照顧患有語言障礙的孩子,即使政府機構有提供服務,孩子往往都要等上兩至三年才有空缺,而私人執業的治療服務收費昂貴,不是一般家庭能夠負擔,孩子便錯過了0-6歲接受治療的黃金時段。兩夫婦一直有為孩子儲起一筆醫療和教育基金,孩子去世後,他們決定將這筆款項,用作創立專為基層家庭而設的非牟利言語治療中心,讓貧困孩子也有機會接受專業言語治療服務。他們為了中心成立後能夠持續運作,希望經營一門生意,有長遠收益來支持中心經費。這就是神給他們一個清晰及獨特的使命。 

神成全了兩人的心願,02年他們從比利時引入高級巧克力品牌Leonidas,04年於香港運作,漸上軌道,夫婦終可達成心願,以兒子的名字命名,創立本港首間、也是唯一一間非牟利言語治療中心。黃生說:「身為基督徒商人,我們相信神給我們的資源豐足有餘,並不是單單給我們獨自享用,而是要我們成為流通管子,把資源跟社會上有需要的人一同分享。」 

【資料來源:《天使心》81期2013年2月刊60-65頁「愛要像巧克力」】

 
我們未必有這麼宏大的思想,要創一番事業回餽社會,不過我想強調的是,因為家人的不幸,啟發黃氏夫婦有一顆心去服侍有語言障礙的小孩子,促使他們去設立言語治療中心,結果得到神的引導和祝福,得償所願,完成了一個為神作工的特定使命,當然他們不止停留於此。神給人生命中可能有多過一個使命,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經歷,也可有不同的使命。問題是我們對神的呼召有多敏感,還是只會逃避,耽於逸樂。 

其實引起我探討「退休」這題目的原因,是因為《天倫樂》最新一期雙月刊(2016.10)以此為專題,而我也是屬於退休人士,雖然我未達到男士一般的退休年齡,我卻是提早退休的一群。記得去年十月在《天倫樂》雜誌中刊登了一篇文章,那時我介紹自己為「在人眼中是退休人士,為主永不言退......」我年青時患了一場大病,痊癒後有感生命無常,要好好珍惜餘下隨時變卦的生命,追求靈命長進。其後在寫字樓工作多年後,開始感到每天在辦公室的職務有點百無聊賴,與其繼續浪費寶貴的光陰,我開始考慮報讀夜間神學,只為求更深入及全面地認識聖經真理。結果花了五年時間修畢一個聖經研究課程後,便提早引退,打算全職事奉,不過沒有打算做教會傳道人,因學歷仍不足。有個別同學轉讀全日制神學,我卻感到心力交瘁,無能為力,而全日制的要求更高,也礙於自己的身體狀況欠佳,故未有打算當全職傳道人的念頭,只想在教會全職事奉。 

無奈我高不成低不就,連教會的行政工作也找不到。我便在禱告中對神說,若然有哪一間教會主動找我事奉,我便看為主的安排,不作他想。竟然某天在街頭給我遇著一位年邁的外籍牧師,他來港多年,對在香港傳福音有極大的負擔,一直希望找一個能為他翻譯廣東話的弟兄全力協助他,我閒來無事,就順理成章成了他的副手。這牧師傳福音和祈禱都非常熱誠,我十分敬佩,我們合作了幾年,我感到跟隨這位牧師事奉非常有意義和充實。雖然我們的教會只得寥寥數人,但肢體的關係非常好,大家都是盡心和盡力去開拓英語崇拜事工。 

可惜後來我和牧師在對姊妹在教會事奉的看法有所不同,基於他執著於美南浸信會的傳統看法,與我和其他弟兄姊妹對姊妹事奉的開放態度有嚴重分歧,導致我們無法再合作下去,悉心發展的雛型教會就此潰散了,甚為惋惜。之後我和太太帶同小兒子到某教會崇拜,主要為小兒覓得一個合適他的主日學。後來主任牧師有意開設文字小組事工,我便毅然加入文字小組。在小組事奉有五年多,一直運作良好,由牧師親自督師。忽然牧師被安排要回到母堂事奉,那時我正強烈感受到神給我一個使命,要開展一個福音網站。當這個網站開展了不久,文字小組便隨牧師的調職而解散。我順從太太的意思,回到之前曾返過的一間教會,不希望夫妻在不同的教會崇拜。我便專注拓展這網站的事工,全時間委身神給我的使命。

與那位外籍牧師分手幾年後,他再跟我聯絡,也許他為過往發生的不愉快事件感到內疚,求我原諒他。我與他見面後,坦誠對他說,我沒有放在心上,他也毌須求我原諒,只是大家看法不同而已。不過當他邀請我重新攜手建立華人教會時,我謝絕了。過往合作無間的團隊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一位與我「拍住上」的弟兄早已投入一個宣教團隊,跟隨一些醫護人員往內地提供醫療服務。我反建議他嘗試在大學校園透過英語查經來匯聚一班年青基督徒,開展福音工作,又或在他租住地方的油麻地、旺角一帶向街坊佈道,甚至以廣大的菲傭群體為傳福音對象;而我已經按神的帶領,投入了別的事奉,就這樣婉拒了他的盛意。  

現在讓我稍微分享一下《天倫樂》2016.10刊中幾篇關於退休方面的文章,作為參考。有一位做社工的弟兄分享說,要在退休前便開始作一些準備,例如參與教會事奉、進修、做義工等。「退休不是享福,而是開展另一些服侍。我們應該善用時間,既然退休後不用被固有工作捆綁,相對自由得多,我們便有機會選擇不用為口奔馳也能榮神益人的服侍。」(6-7頁) 

有中學老師選擇提早退休,「只是提早做我喜歡做的事,我的生活可以很充實。我把握這段空間做義工,發展另一項興趣潛能。與其將你喜歡的事不斷延後,不如活在當下。從前我是被『安排』去工作,但現在是為自己『量身訂做』適合我的工作。」這位姊妹從小喜歡寫作,「既知人生苦短,就要活好下半場」,她便毅然辭職,「轉而追逐我的寫作夢」。由於她先前已取得專業輔導碩士的資歷,便想到將輔導和寫作結合起來,為別人寫生命故事。「一年快到,我一共完成了六位長者的生命故事集,我的目標是完成一百個生命故事。」「總括來說,上天給每一個人的分都不一樣,我不認為無止境地讓工作佔據我們的人生就是負責任的人生。其實,放下全職,去追逐及回應上主的呼召,發展另一興趣,做義工,與人分享,也是挺豐富和有意思的。」(10-12頁) 

一位年屆六十的弟兄,退休前在大學裡做設施管理的工作。他在退休後的初段時間,多閒聊在家,閱報、看電視、做做家務、為家人預備晚飯...,「看來有點像無薪工作者的角色」。「我漸漸覺得日子無聊,想到處走走,做些事情。」他說:「在退休生活中,我體驗到除了要尋找或學習一些自己的興趣或活動外,保持活力和正能量很重要,可找一些跟以前工作無關的工作,也是樂事,既可增加見聞,又可打發時間,豐富閱歷,說不定可發掘未為自知的潛能呢!」(16-17頁) 

當我們在先人墳前慎終追遠的時候,不妨想一想,不要在生命終結時,讓自己只留下一副骸骨給後人祭祀。神既可使枯乾的骸骨長肉,給它們生命氣息,組成一隊大軍(結37:8-10),我們這一副殘缺不全的軀體,也可在離開世界以先,靠著神的大能,在人生中創造不朽的傳奇,成為後人的美好回憶。最要緊還是要活得精彩,以榮耀至高神為己任,離世後仍可繼續傳揚福音、榮神益人,這是我的願景。但願這篇文章能喚醒終日為口奔馳的你,能擁有退而不休、為主繼續打拼的衝勁,早點為自己人生的下半場作好適切的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