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是留給誰?

機會是留給誰?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我第一次聽到這句說話的,是年多前欣賞一套內地拍的愛情故事劇集時聽到的,在劇情中,這句說話是出自一位專門提拔明星的影藝公司總經理的口,當時他疾言厲色地對著一個沒有甚麼演藝潛質的演員說的。這句話在劇集中重覆了幾遍,令人印象深刻。 

第二次聽見這句說話的,是在報章上看見一位在尖沙咀經營洋服暨珠寶店達六十年的老闆說的。這位接近八十歲的東主,五十年代來自潮州的十八歲農村小子,拿著布辦上船,向外國船員推銷衣服出身。如今白髮蒼蒼,語重心長地叮囑時下的年青人:「網上世界發達方便,今日創業不比以前難,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誠然,要在職場上一展所長,得到老闆的賞識提攜,期望有更多晉升機會的,在實用知識和實踐經驗上,需要比其他人有更充份的準備。無怪乎許多不同年齡的職場人士,都趁機會不停地自我進修,為抓緊未來機遇作好準備。 

無疑這句說話,用在信徒事奉的層面上,也非常合適,正如我們常聽牧者的訓勉,信徒要好好裝備自己,事奉才能有所突破。主耶穌自己在開始傳道之先,也是先裝備好自己,不但如此,父神也安排了他的先鋒施洗約翰為他打開福音之門:「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正如先知以賽亞書上記著說: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預備道路。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照這話,約翰來了,在曠野施洗,傳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可1:1-4) 傳福音要有所準備,事奉亦然。保羅在提後3:16-17說,「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因此我們熟習聖經,可加強我們事奉神、服事人的心志。更重要的,是「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自己成為主手中「貴重的器皿」,才能為主大用:「人若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就必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2:21) 

然而,我們不要忽略一點,在事奉的領域上,機會除了留給有準備的人之外,更重要的,「機會是留給有愛心的人!」保羅在「愛」的篇章說:「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林前13:1) 信徒若有事奉的能力,卻沒有愛心的服事,充其量只淪為自我表現,未能以生命傳達神愛人的信息,自然發揮不出以生命影響生命的效能。且看看以下一位基督徒校長發揮愛心的見證。

(校長愛心關的服事) 

人稱Ivy的葉校長,本在有基督教背景的學校任教,每日早會有唱詩、信息分享等,不但掌握了學校的行政,連最頑皮的學生她都可以「搞掂」,沒有受到甚麼大的挑戰和考驗。其後因著婚姻生活陷於低潮,又對教育工作的灰心,有長達近八年時間告別前線教育工作。最終她謙卑回到神面前,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在教育上再次作出貢獻。 

Ivy選擇了申請當一所沒有宗教背景的小學校長,提出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方針時,第一點就是「以基督為首」,令面試的校董們也感到詫異,她卻回應道:「我尊重不同的宗教,所以我也需要尊重自己的信仰。」她最後被聘用了。 

不過她所管理的津貼小學,是一所具有四十多年歷史、較為殘舊的校舍,在各方面都需要很多支援。她曾在社交網上分享學校的狀況和需要,很多朋友和教友紛紛贊助或捐贈物資給學校,令她深受感動,特別體會到林後12:9所說,「他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 

在Ivy現時任教的小學中,有不少是缺乏物資、住劏房的學生,他們是來自不同宗教背景的少數族裔;也有很多是新移民或因家庭背景問題,而令他們缺乏愛與關懷。她所關注的不是個人的工資與職權,她認為學校需要的是尊重這群來自不同文化和背景的學生:「學生才是我們的中心、我們的無價之寶,我覺得學校要做更多關愛的工作,讓他們感受到身邊是有人關懷、理解他們的。」 

Ivy認為,與一眾學生在不同的文化領域上是可以共融的,透過教育,可以將更多愛和積極、正面的信息帶給他們。她透過在校務處設立「校長信箱」,與一眾學生直接交流、分享,彼此建立關係。「學生的來信有很多讓人窩心、發笑的,但也從中令我了解他們更多。」Ivy又定期舉辦「校長飯局」,寫邀請卡給個別學生,邀請他們到校長室一同分享午餐和聊天,與學生們有近距離的接觸。她認為現今的世代充斥著太多負面信息,別讓小孩在童年時就失去對未來的盼望,在他們最純真的時候,應給予他們更多的愛與盼望。 

Ivy做了小學校長,更加「重視與人的關係,重視生命的教育」,因此她「盡我所能,親力親為,因為我知道我做的是僕人領袖。這對我而言很重要,正如耶穌當初,祂雖是領袖,但來到這世界,也是服事我們的。」除了重視與學生們的親切關係,Ivy也很重視和同事的關係。「在天氣寒冷時,我會煲粥帶回學校分給老師、校工吃,又會為校工的生日準備蛋糕和生日卡。過年時也會將家中的芋頭糕、蘿蔔糕帶到學校,煎給他們吃。我希望以行動讓老師和校工們感受到分享與關懷。」這就是僕人領袖應有的角色。 

【資料來源:《天使心》118期2016年3月刊36-41頁「這個校長不太冷」】 

Ivy雖擁有管理小學的能力,但若她缺乏對事奉的熱忱和愛心,決不能堅守到現在。她特別分享到,任職之初,就迎來第一個大難關,她形容學校的情況相當戲劇化:「學校內不時有很多古怪的意外發生,試過一天之內連續報警兩次,真是好癲!老師也曾向我提過在我上任之前,學校的情況已是這樣,我的反應是:就算發生這些事,也不會影響到我在這裡教學的熱忱。」

(家庭中愛心的服事) 

不但在職場上,愛心謙卑的服事,在家庭之中同樣切實可行。且看看以下一位姊妹的見證。 

「天下間沒有完美的家庭,感謝主給我機會分享我們家怎樣以愛和尊重建立家庭。 

丈夫善於計劃、做決定,家中經濟都由他管理;而我強於人際,常將家人連結起來,例如一起行山、閱讀等。我也將家人與別人連結,鼓勵家人一起事奉。對我來說,開放自己的家,就是最適合我的事奉方式,所以我訓練孩子分工合作,招待訪客,建立全家一起事奉的默契。 

初婚時,我喜歡請客,但丈夫性格內向,希望回家後安靜休息。我願意作出改變,邀請朋友來我們家之前,盡量早點通知他,以及減少次數。我尊重丈夫的獨特,學會接納和明白他的需要。 

我比較健忘,有時會丟失東西,我請丈夫多提醒和體諒我,也承諾會努力改善。另外,我習慣『亂序運作』,煮食時把廚房弄得很亂,而丈夫則講究條理,我煮食後,他也幫忙收拾。我們學習互相體諒。 

雖然丈夫寡言,不愛說甜言蜜語,卻用行動表達他對我的愛。他更是一位很願意落手落腳、殷勤的父親。有時我鼓勵他多用言語表達,他願意為我改變。 

我們也會吵架,但當我們牽手禱告,態度就會軟化。由初婚開始,我們建立了一些習慣:常常一起靈修、牽手禱告,關心對方的靈命,一起閱讀屬靈書籍及參與閒暇活動等。 

我們很重視結婚週年紀念,每年都放下工作出外慶祝,也常常寫卡片給對方。 

兒子的性格與我較接近,喜歡無拘無束,講求創意。他有一個喜好,就是喜歡講「無厘頭」笑話,我卻擔心他長大後會變成態度輕佻的人,當他與我開玩笑,我會擔心和抗拒。 

有次兒子正準備在沙發上彈結他,邊彈邊講笑話,那是我第一次真誠地聽他講笑話。我開始欣賞他:『兒子,你這個笑話很好笑啊!很獨一無二,媽媽真的開始有點欣賞你。』他有點驚訝地看著我,突然捉著我的手,按在結他的弦上,說要教我彈,那一刻我感到與他『連結』了。當我向他釋放善意,他便感到被愛和被接納。 

女兒的性格與我有較大差異,她較決斷,做事井井有條,順序運作,果斷行事。有時她看見我的錢包凌亂,便取笑我,但我學習接受她的意見和欣賞她。我會請她體諒我,她也會幫我把錢包執拾好。由於我常常丟失東西,便請女兒多提醒我,教我記下事情,讓她做專家。 

我學習敏銳於孩子的需要,兒子喜歡稱讚,多於物質上的獎勵,我會多讚賞他。見到他讀書辛苦,便為他預備零食加油站,他很開心。我也會觀察女兒的需要,例如看看她需要加添甚麼文具,又或幫她尋找喜歡閱讀的小說等。 

我們家有家庭崇拜,引導孩子親近依靠上主。我們幾乎每晚也一起祈禱,互相分享需要及代禱。」 

【資料來源:《天倫樂》182期2016年2月刊15-19頁「我們這一家」】 

一位處處以愛心為出發點的姊妹,家庭確實為她締造了很多愛心服事的機會,讓她與丈夫及子女在主內建立了和諧美好的關係,值得我們學習。

(動盪社會中的愛心服事) 

在紊亂動盪的世界、嚴重缺乏愛與關懷的社會中,反有更多愛心服事的機會等待著我們呢!譬如在敘利亞這個內戰長達逾五年的國家,便有許多給教會及基督教團體愛心服事的機會。 

一位亞美尼亞福音派教會牧師說:「基督教領袖必須保護他們的教堂和幫助那些於敘利亞的內戰中流離失所的人。」他表示,儘管危險,基督教牧師仍需要留在敘利亞,因為他們要對服事的人及對所有在國家中奮鬥的人民負責。「這個撕裂的國家需要充滿愛與憐憫精神的人。只要有戰爭,我們就會留下。」正如保羅所說:「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甚麼。」(林前13:2) 

這位牧師所屬的教會於敘利亞設立了同為基督徒和穆斯林提供社會和健康服務的中心。根據聯合國發表的圍城監察報告,有接近五十萬敘利亞人被困在圍城地區,電力和自來水大多被切斷,只能有限度地獲得食物、燃料和醫療援助。 

自從去年佔中事件後,社會上出現越來越多激烈的街頭抗爭。踏入猴年的大年初一,旺角街頭更發生騷亂事件,為了表達對社會不滿的情緒,部份抗爭人士竟以磚頭襲警(也有警察把嫌疑人按在地上,用警棍拼命打,直到血流披面),可見激進的暴力抗爭行為愈趨明顯,不像最初佔中人士以和平理性的態度與警方對峙,不禁令人擔心日後的騷亂會演變成甚麼樣子。 

人與人之間不信任的程度越來越加深,仇恨、憤怒掩蓋了人與人之間應有的愛與包容。《天使心》118期題為「灰色恐怖」的文章用以下一段話作結:「當仇恨在社會中已成病態,當前急務是大家要保持理性,不論是前線警員或市民雙方,都必須保持克制,別讓憤怒滋長成仇恨;因為即使為了爭取普羅市民及弱勢群體的權益,打著有多公義的旗號,暴力本身就是無法接受的行為。」 

《天使心》118期另一篇題為「別讓仇恨模糊是非」的文章中也提到,「仇恨會遮蓋理性。當人看見不義之事的發生,不免會憤怒,想要提出反對。但當情緒控制了行動,理性被仇恨的心佔據,甚至刻意做出令人受傷、生命受威脅的行為,便是超出底線和可以接受的標準。」在該篇文章中,工業福音團契總幹事葉漢浩博士認為:「當人的說話帶有情緒,背後往往是有所訴求,需要被聆聽,現今香港正需要這種聆聽。如在教會,我們要培養講和聽的習慣,而不是要說服人和被說服,但這是在不同處境及張力下的一種操練。」葉博士又認為,「理性不是用來解決所有的問題,但理性能夠讓問題來的時候,能夠緩衝一下。所以我們要有勇氣站立得穩,讓更多人看到理性聲音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我們先做好本土的工作,例如教育、扶貧,我們有沒有做好自己範圍的召命呢?雖然政治問題不是立時三刻可以解決,然而好東西存在,是壞東西所不能取替的。」 

說到扶貧方面,《天使心》編輯在同一期刊分享了一個震撼扶貧者之心的小故事。話說一位基督徒設計師Irene在某一期《天使心》雜誌刊登了廣告,因此對該期書刊格外留神。向來很少閱讀文字的她,竟一口氣讀完了整篇David Gotts的訪問。讀畢後,對於這一位外籍人士能夠為中國內地如此出心出力去扶貧,她感到相當驚訝,留下了深刻印象。 

經《天使心》同工介紹下,Irene聯絡了對方的機構,得知那是一間缺乏資源的小機構,而Irene本身也沒有很多錢,但想到自己設計的BB睡袋應派得上用場,於是便向對方說要奉獻一批BB睡袋給內地的殘障兒童。沒料到對方感動得說不出話來,原來他們恰好正要尋找睡袋,當天早上還在商量這個問題,下午便接到Irene的電話了! 

故事還未完結。當Irene把手上僅有的BB睡袋全數奉獻給對方後,便有牧者對她說,要向她認獻十個BB睡袋,之後陸續有身邊的朋友認獻,Irene為此感動得哭濕了十多張紙巾!沒想過一次回應內心感動的微小奉獻,能讓她經歷到一次來自上帝的嗎哪供應。她成立的品牌還沒開始賺錢,便可先為他人帶來祝福,令她感受到「施比受更為有福」的喜悅。 

【資料來源:《天使心》118期2016年3月刊116頁「《天使心》背後的二三事」】 

愛心也要有行動的配合,正如分享故事的雜誌編輯說:「然而神蹟奇事的誕生,亦必須要有人參與,倘若Irene看過訪問後沒把感動轉化成行動,沒有打那通電話,也就沒法體會BB睡袋帶來的祝福。」

(窮寡婦信心加愛心的行動) 

《列王紀上》17章記載,先知以利亞對以色列王亞哈說:「我指著所事奉永生耶和華以色列的神起誓,這幾年我若不禱告,必不降露,不下雨。」神要透過不降雨來懲罰供奉巴力和亞舍拉神祇的北國以色列。與此同時,神又吩咐以利亞往約旦河東的基立溪旁,喝那裡的溪水,又吩咐烏鴉在那裡供養他。 

直到雨水停下,溪也乾涸了,神吩咐以利亞往西頓的撒勒法去,「住在那裡;我已吩咐那裡的一個寡婦供養你。」以利亞到了撒勒法,遇見撿柴的婦人,以利亞求她取水和餅給他充飢。婦人說:「『我指著永生耶和華你的神起誓,我沒有餅,罈內只有一把麵,瓶裡只有一點油;我現在找兩根柴,回家要為我和我兒子做餅;我們吃了,死就死吧 (‘that we may eat it, and die’)!』以利亞對她說:『不要懼怕!可以照你所說的去做吧!只要先為我做一個小餅拿來給我,然後為你和你的兒子做餅。因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罈內的麵必不減少,瓶裡的油必不缺短,直到耶和華使雨降在地上的日子。』」 

寡婦窮得只剩下一點麵和油,光足夠她和孩子倆吃一餐飽,然後便等著餓死算了。然而以利亞一席話帶給她一絲生存的希望,不過條件是:要先讓他吃飽!「婦人就照以利亞的話去行。她和她家中的人,並以利亞,吃了許多日子。罈內的麵果不減少,瓶裡的油也不缺短,正如耶和華藉以利亞所說的話。」窮寡婦不但顯出她單純的信心,也顯出她願意犠牲的愛心,先讓以利亞吃飽,才把剩下的麵和油做餅給自己和兒子吃。對於一個外邦寡婦來說,可說是在她和兒子生命危在旦夕時一個極大的考驗。換著作為母親的你,你會甘心先讓一個陌生人吃飽嗎?因著她這份先替別人著想的精神,她親身經歷到麵和油「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神蹟─來自上帝的嗎哪供應。 

故事還沒有完,後來與寡婦相依為命的兒子因重病致死,婦人哭得死去活來,抱著剛死去的孩兒向以利亞埋怨:「神人哪,我與你何干?你竟到我這裡來,使神想念我的罪,以致我的兒子死呢?」以利亞感到有點內疚,急忙把孩子接過來,「抱到他所住的樓中,放在自己的床上」,三次伏在孩子身上,求神使孩子復生。「耶和華應允以利亞的話,孩子的靈魂仍入他的身體,他就活了。」以利亞把孩子活生生地還給婦人,「婦人對以利亞說:『現在我知道你是神人,耶和華藉你口所說的話是真的。』」 

神特意向這西頓寡婦彰顯一個更偉大的神蹟─死人復活,堅固了她對耶和華以色列神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西頓婦人當初遇見以利亞時稱神為「耶和華你的神」(‘the LORD thy God’),到最後不但承認以利亞是「神人」(‘a man of God’),內心也承認了耶和華是她的神。

(結語) 

在神心思縝密的安排中,事奉的機會肯定是留給有愛心的人,因神喜悅的是甘心樂意的事奉,正如保羅叮囑提摩太:「又要囑咐他們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捨,樂意供給(或作:體貼)人(NIV, ‘willing to share’),為自己積成美好的根基,預備將來,叫他們持定那真正的生命。」(提前6:18-19) 我常想:能令人開心,自己也開心,何樂而不為?信徒從愛心的事奉中不但享受到事奉的喜樂,更得到超乎所求所想的恩典和祝福。耶穌說:「人因為先知的名接待先知,必得先知所得的賞賜;人因為義人的名接待義人,必得義人所得的賞賜。無論何人,因為門徒的名,只把一杯涼水給這小子裡的一個喝,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人不能不得賞賜。」(太10:41-42) 原因是:「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2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