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棄我取

人棄我取

德國總理默克爾一度曾有機會贏得2015年諾貝爾和平獎,她向中東及北非等國家擁入歐洲的難民敞開國門的勇氣,贏得國際社會讚譽。雖然面對其他歐盟領袖,甚至國內盟友的強烈反對,默克爾對於難民問題的立場依然堅定,並表示能夠應付將要迎來的八十萬名難民。儘管如此,默克爾在國內的支持率卻受到重挫,顯示德國民眾並不滿意她對難民採取如此開放的政策。更令人遺憾的是,早前因著有眾多中東難民性騷擾德國女性,迫使這位充滿愛心的總理,迫不得已收緊收容難民的人道政策。姑勿論如何,她這種「人棄我取」的精神仍然可嘉! 

星島日報最近刊載了一個小故事。一位基督徒富豪,在2015年福布斯香港富豪榜排行榜上有名,最近得悉愛群職場教會一直未能尋獲固定禮拜地點,即出手相助,大手筆買入尖沙嘴永安廣場三樓寫字樓二千方呎單位,再低價出租予教會朋友,暫定租期三年。他早於八十年代已信主,並笑說:「那時和母親去教會聽禮拜,牧師講完道理就問誰要領洗,我和母親站起來,誰知母親突然又坐下,那我就一個領了洗了。」他致富的原因,是在03年大手掃入物業,實行「人棄我取」,至今物業市值已過百億!他笑言:「投資總會有升跌,因為沒有什麼是永恆的,除了榮耀神之外。」

當然,能夠在樓市低迷時大手掃入平貨,也得須手上有充裕資金,一般人自是高攀不起。不過也佩服這位富豪基督徒,為教會迫切解決崇拜地點為優先考慮,急教會之所急,手上金錢用得其所,足證他是一名愛主的基督徒。 


有些基督徒雖然手上資源緊絀,仍然可以做到「人棄我取」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萬分!一位姓羅的牧師於80年回應神的呼召,定意奉獻一生予兒童福音事工。他在89年看到中國農村教會的需要:婦女多,孩子多,老人多;由於過去缺乏兒童事工,讓教會漸漸老化,即使有少年人與兒童參與,亦出現「三無」現象:無異象、無訓練、無教材。羅牧師眼見荒涼又無人接棒的景況,在全國各農村比比皆是,便於2010年毅然離開教會的安舒區,成立「童心喜樂團」,專門服事內地教會的兒童主日學。 

羅牧師眼光遠大,設立「童心事奉學院」,專注培訓短宣隊員、內地教牧、主日學老師等。「現時學員能夠單從《聖經》編出富中國特色的主日學教材。不論思考方法、文化背景、孩童處境、詩歌、金句、演繹故事、活動遊戲、生活實踐各方面,都能符合內地孩子的需要。」 

推行上述事工困難重重,資源短缺和教學上的困難,反顯出神的美意和供應。「農村學員大多面對能力上的差異及經濟上的缺欠,其實可用『老弱殘兵』來形容他們,由於各區主日學老師嚴重不足,以致很多老奶奶也要起來裝備服事,但他們卻愈事奉愈起勁。」 

羅牧師更看到一班從未上過學的村婦,願意留下自己的孩子給人照顧,穿州過省,千里迢迢來學習,當中更不乏大腹便便的母親。「殘缺的弟兄也不少,有弱視、弱聽、心靈受傷的,但他們依然願意起來堅固有需要的弟兄。他們的學習比一般人更費神,但他們卻竭誠為主,殷勤教導《聖經》。」羅牧師分享說。 

【資料來源:《天使心》115期2015年12月刊56-58頁「融入中國特色佈道 餵養上帝的小羊」】

 
另外,一名在03年會考成為十優狀元的年青人Aleck,再讀了一年中六,因興趣在數學,於中文大學選擇了金融系的學位,大學期間信了主。畢業後剛巧遇上金融風暴,足有半年找不到工作。其後五年共轉了四份工,閒來反而去發展他真正的興趣─音樂與話劇,有機會為非牟利團體做義工,幫助有需要的人。他同時也報讀了一門較為冷門的碩士課程─表達藝術治療。 

在金融界打滾了五年,工作的滿足感並不高,更不是Aleck有興趣的工作,反而讀了一年碩士課程後,他以自由工作者的身份承接表達藝術治療的工作,當中的滿足感比正職更大,促使他毅然離開金融圈,全力投身另一行業。「為著金錢而做著不想從事的工作幾十年,這種人生太辛苦了。」Aleck想。Aleck現時在工作中感受到極大的滿足感,亦教他決定繼續從事「以生命影響生命」的工作。 

表達藝術治療能應用於各種人士身上,現時Aleck主要服事學生、愛滋病感染者、哀傷治療、情緒處理等。「將來我主要想服事長期病患者與學生,因著祖父的離世及種種人生體驗,讓我知道如何陪伴處於相同經歷的受助者去度過難關。而我希望能在學生年幼時能令他們有所改變,以免行差踏錯。」

Aleck更參與愛滋病毒感染者表達藝術治療小組,關顧患者的心靈需要。「他們大多不是擔心自身的病,而是人際關係的處理、家人對自己的看法、找尋伴侶的危機等問題,他們的憂慮甚至有可能會發展成抑鬱及精神分裂。」

早前有機構邀請Aleck幫忙創作一套有關精神病康復者的電影,讓大眾能了解他們的生活。眼見精神病人被社會歧視,Aleck設身處地去思想,明白他們的處境相當慘痛。「我希望抱著這個使命,讓社會上的歧視與誤解得以被消除,並進一步做好預防及教育的工作。」 

【資料來源:《天使心》116期2016年1月刊40-45頁「光環背後的荊棘追夢路」】


再講述多一個見證。「我可以如何將我過往的工作經驗,以營商的方式去幫助一班弱勢社群,令他們變成專業人士呢?」這一份感動,感動了在酒店、飲食業浸淫十多年的Rebekah。她曾為工作經常出外,十多年前決定回港工作,心底裡開始有這樣一個感動。 

回港後,Rebekah在兩所規模不小的教會裡做行政工作,有機會接觸水電及工程等法例、流程設計、出牌等程序,期間又報讀了神學。在教會裡服事,雖然與她過往的工作經驗不相稱,卻讓急性子的她學會了謙卑、冷靜、忍耐、溫柔和智慧的屬靈功課。最後,Rebekah在麵包店、甜品店、蛋糕店林立的九龍城,開設了一所法式傳統社企餅店,「因為上帝在我的一生,給予我和家人有太多太多的恩典,讓我不得不回應。」為了回應這份恩典,她決心要把神的愛帶到社會,將福音帶到人群中。 

Rebekah與基督教更新會合作,經更新會介紹更生人士進駐餅店,學習烘焙法式麵包。「餅店也有入職的要求,需要面試的更生人士都要有悔改、重新開始的心態。一個有成就、成功的人,他生命的轉捩點一定是由悔改那刻開始。」Rebekah分享道。Rebekah留意到,不少更生青年回到社會後,無論在學歷、出路或專業上都略遜一籌,而成立這餅店,不但是給他們提供一個學習的平台,也為麵包師、甜點師等培訓有潛質的人才。 

「上帝改造我,同時交給我一把很寶貴的鑰匙─讓我可以跟難搞的人相處,一起工作。」「我很希望他們可以自我突破。不管你多少歲,只要仍然生存,你便要尋求突破和進步。如果你是基督徒,更加不可以枉費上帝交付你的生命。」「祂用我的職份,使我全心、全意、全力,做好我可以和要做的事。」這是神給Rebekah做好麵包店的使命。 

在小小的麵包店內,麵包師傅更充當好牧人的角色,牧養一班青少年及更生人士。「每星期會有一天於早上八時的查經早禱會,師傅會帶他們一同查經,大家也會彼此分享、學習和代禱。」「我希望能將《聖經》的話語好像食物般吞進去消化後,再以行動活出來。因此,我們也不會在店內擺放十字架或金句,而希望透過人與人的接觸,讓人知道我們是一班基督徒。」 

Rebekah堅持沿用歐洲進口的優質材料、天然酵母,在荃灣自設工場以人手製造。「即使是一個豬仔包,我們保證每一個都是由人手製作,每一隻耳朵、豬仔嘴都是用人手捏造而成的。」Rebekah的使命和做麵包的概念,正給機會更生人士用自己一雙手拿捏和締造自己的麵包人生,令他們重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資料來源:《天使心》116期2016年1月刊46-51頁「薪盡火傳 營商有使命」】

 
幾日前在報章留意到全版標題為「第10屆2015愛心獎 港澳台灣慈善基金會」的廣告,當中列出六位得獎人的照片。再逐一細看簡介,有位內地媒體人仗義敢言,為婦女、兒童、老人等弱勢群體發聲,借助互聯網做公益,引發大批網民參與,以愛的力量「柔軟改變中國」。其中推動的「免費午餐」獲捐贈者信任,是內地近年最成功的公益項目。 

另外,有內地大學副教授為漸凍症患者立法保障奔波,為內地400多萬漸凍人爭取醫保,以防他們因病致貧。又有內地廢品回收站的負責人,二十多年來助人無數,資助流浪兒童上學,又收留流浪者,墊支醫療費,其中大部份都是收廢品變賣得來的錢。他的故事感動許多大學生每逢假期,撿拾廢品助人為樂。 

六個得獎人之中,有一位是香港人,她反而是最吸引我注目的,因她的傳奇曾被拍成電影,早前在教會也有播放,可惜我因事錯過了觀賞這套電影,就是《五個小孩的校長》。這套電影由藝人楊千嬅演繹,她自己也大受感動。故事主角就是資深教育工作者呂麗紅,選擇做五名學生的幼稚園校長,兼任老師、校巴司機和雜工,每月只領取4,500元,成為全港「最低薪校長」,成功挽救學校避免殺校,讓五名失學小孩重拾就學機會。這套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在2015年成功登上港產片票房冠軍寶座。

上述人物都有一個共通點,他們都希望為社會上一班弱勢社群的需要出點綿力,包括農村教會的兒童、長者、婦女、窮人、長期病患者,甚至被社會遺棄的流浪者及兒童、受歧視的精神病患者、愛滋病患者、更生人士等。他們本著「人棄我取」的精神,願意為這群被忽視的人奉獻自己的金錢、時間、經驗、學識、技能等,過程中得到了很大的滿足感,他們的委身實在令人敬佩。


同樣,耶穌在他三年多的事奉裡,花上很多時間來照顧社會上一群被忽視、歧視或遺棄的人,包括窮人、婦女、各種奇難雜症的病人,甚至痲瘋病人、稅吏、妓女、囚犯等。一個痲瘋病人求耶穌醫治時,耶穌「伸手摸他」以表達他格外憐憫和關切之情。(太8:3) 一個在行淫時被捉拿的婦人,群眾欲即時擲石頭處決她,耶穌卻選擇保護她生存的權利,並給予她悔改的機會:「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約8:11) 耶穌主動要求到一個叫撒該的稅吏長家裡住宿,此言一出,嚇煞了周圍的群眾:「他竟到罪人家裡去住宿!」他毫不理會,除了要給予撒該被接納和悔改的機會之外,也是為到一班窮人和曾被撒該欺詐的人,因為撒該回應說:「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路19:7-8) 一個同被釘十架的囚犯求旁邊的耶穌記念他:「耶穌啊,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耶穌二話不說便接納了他的懇求,「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路23:42-43) 那囚犯豈不就是我們的表表者嗎?因我們全都是該死的罪人,都需要求耶穌記念。沒有神的救恩,我們可以說是被遺棄的一群,除耶穌以外,又有誰會接納我們這些罪人?他稱得上是「人棄我取」的最佳榜樣。「耶和華啊,認識你名的人要倚靠你,因你沒有離棄尋求你的人。」(詩9:10)

關於這方面,我最近有個小小體驗。太太有一位稔熟的中學同學,她是單親家庭,育有一女,從小便與我們有來往。女兒自小讀書勤奮,以優良成績入讀區內一所有名的中學,轉眼間已就讀中學二年級。早前偶然聽聞她女兒學期初測驗各科都有不俗的成績,惟獨數學科竟然不及格。鑑於她家境貧困,無力替女兒找補習老師,我聽後即時有感動,免費為她女兒補習,心想她若其他科目追得上,而數學主科追不上的話,難有機會讀大學,實在太可惜。我不忍心袖手旁觀,總希望她打好數學基礎,爭取機會入讀大學,有更好的前途,幫補家計。若再不出手相助,恐怕她升上中三更難應付。 

同樣,小兒子現讀中五,數學科也是不理想,會承受同樣的壓力,雖然他已有積極上補習課,我既然打算幫朋友的女兒溫習,就把心一橫,索性重溫久違了的中學數學,從中二溫到中五,因此過去一個多月來不停做數學練習,希望能助兩人一臂之力。 

最近教會需要更多司事協助崇拜事宜,呼籲弟兄姊妹參與司事的事奉。其實教會一直有安排各小組每周輪流參與當司事,但仍希望更多肢體幫忙,令崇拜程序更流暢。為何很多人可以做得來的事奉,竟然都缺乏人手?是否有人認為司事太渺小,不值得去做?主曾說:「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路16:10)。我們為主做的每一件事,那怕是最微小的事,主都是看重的。因此,「人棄我取」的精神,那怕是芝麻綠豆的小事都用得著,只要稍為留意一下身邊的人有什麼需要,自己能夠做得到的,願意多付出一點愛心,多出一分力,你會覺得很有價值和意義。更重要的,我們的主會看在眼裡,不排除你就是主所要預備的忠心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