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緊要主動
最緊要主動
要改善家人的關係,我們往往需要做主動的一方,下面的見證值得我們借鏡。
(父子的關係)
「過去一年我都在軍中服役,因為營區在遙遠的高雄,所以不能時常休假回家,在那段時間我想了很多。透過禱告,我看見自己該面對的生命問題,原來在我心中還無法真正饒恕且接納我的家人,特別是我的父親。我常為了父親抽菸、醉酒的習慣和不負責任的舉動感到受傷,甚至因為這些行為完全否定他。
但是信仰改變了我的想法!在教會開設的短期學校培訓時,一次聚會中我們談到了饒恕。而那時正逢父親節,課堂老師要我們寫下感謝父親的話,但我直到回家仍遲遲無法下筆。也許是我心中還沒有完全饒恕父親,最後仍沒有用卡片表達對父親的感謝,而是選擇用簡訊向他表達感謝,那時我真覺得單靠我自己做不到,而是神的饒恕、醫治和愛在其中,使我願意改變。
此外,我在教導兒童主日學的過程中,才從中學習到何謂「主動的愛」,原來孩子需要的是主動的關心與愛,與家人的相處也是如此。於是在我工作領第一份薪水後,就決定買兩件羽絨背心送給父母,這對我來說是一大突破,也是一次善盡為人子女責任的機會。
在經歷這些事後,我從觀念上開始改變,並重新檢視自己與家人間的關係,例如:回想他們在我身上所做可以感恩的事,不因為個人的行為而不接納家人。如今,我漸漸願意把更多的時間花在與家人相處上。雖然至今與家人關係還沒有顯著的突破與改變,但我相信只要付出行動,我與家人的關係一定會有所改變。」
〈資料來源:《愛家》第19卷第1-2期,2014年1-2月〉
可11:25-26說:「你們站著禱告的時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們,就當饒恕他,好叫你們在天上的父也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若不饒恕人,你們在天上的父也不饒恕你們的過犯。」路6:37又說:「你們要饒恕人,就必蒙饒恕(饒恕:原文是釋放)。」饒恕一個你長期憎恨的人,當然不容易,但想到我們也很多時候得罪天父,天父也是既往不究,我們若有天父饒恕人的心,又能踏出一步,願意饒恕得罪我們的人,捆綁著我們內心的不快、恨意,也隨之得到釋放,有百利而無一害。
路6:38接著說:「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我們對別人寬宏大量,天父自然也對我們寬宏大量,況且天父的大量比我們的「大量」多出千萬倍!當彼得問耶穌:「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麼?」耶穌回答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然後他用一個「王要和他僕人算帳」的比喻來教導門徒「饒恕」的功課。(太18:21-35) 比喻中,有一個僕人欠王「一千萬銀子」,他求王說:「『主啊,寬容我,將來我都要還清。』那僕人的主人就動了慈心,把他釋放了,並且免了他的債。」但那僕人遇上「一個同伴欠他十兩銀子」,他「竟去把他下在監裡,等他還了所欠的債。」結果主人大怒:「『你這惡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你不應當憐恤你的同伴,像我憐恤你麼?』主人就大怒,把他交給掌刑的,等他還清了所欠的債。」耶穌結語道:「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裡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
(婆媳的關係)
有位姊妹自大陸遠嫁台灣,過去被捧在手心、一點家事都不需做的她,嫁到台灣的大家庭後,被婆婆要求每天做大部份的家事,婆婆還常在家人前數落她,另一半又不善處理這種衝突,讓她痛苦得一度想放棄這段婚姻。
幸運的是,她走進了教會及學校義工團體,透過教會的關懷和支持,義工團體的參與和成長,她開始有了自己的好友和歸屬感,想法與生活、婚姻、婆媳關係等都不再一樣。她說,婆婆身體不好,她一邊幫婆婆按摩,一邊告訴婆婆自己上課所學習的內容,還會分享義工團體的事。現在,曾覺得她「頂撞、不受教」的婆婆,對她的形容詞是「好可愛」!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容易造成誤解,誤解產生衝突,衝突產生傷害,關係因此愈來愈差。當這位姊妹開始學習去欣賞婆婆,發現婆婆的優點,丟掉受傷的感覺,釋出關懷與善意,婆婆也就重新看見了媳婦的可愛之處,彼此間的關係就能修復,重新和好。
〈資料來源:《愛家》第18卷第4期,2013年4月〉
(夫妻的關係)
一位來自浙江寧波的女子,因工作關係認識了一名台籍的補習班老師,經過兩年的戀愛關係,便嫁到台灣去了。
「老公的家庭可算是書香門弟,他在四兄弟中排行第二,除老三全家搬出外,其餘三個家庭和父母都住在同一屋簷下。或許因為從小就不是在大家庭中成長,我對於要跟這麼多人每天朝夕相處,實在是有點不習慣。而且我愈來愈發現自己和老公及他的家人間有著極大的差異,不僅僅是生活習慣、飲食喜好的不同,連文化背景也充滿差異!
才到台灣沒幾個月,我就開始質疑自己當初哪來的勇氣,竟然說嫁就嫁了。想回家的念頭愈來愈強烈,在此同時也懷了孕。我變得易怒,常挑三揀四地找老公吵架,但他千萬般地忍讓我,一直不願跟我吵,面對發脾氣的我,總是離得遠遠的,我們的婚姻就這樣僵持地過了七年。
直到兩個小孩準備要上小一和幼稚園,為了接送孩子上下學方便,我們決定搬出去住。多出許多自由時間的我,一心想陪著孩子一起長大,於是加入學校的彩虹義工行列,同時也參加了各種學習課程。其中『親密之旅』帶領我學習認識自己、了解他人,並且改變自己的眼光,對家人也開始有更多的包容與謙讓。我們的婚姻生活開始有很大的改變。
現在,我每天都會回去幫婆婆買菜,不時幫忙打掃婆家,或是陪她聊天,也會帶公公去看醫生,為家人帶來許多幫助,並且營造和諧的家庭氣氛。真的很感謝『親密之旅』課程,幫助我成為婆婆眼中的好媳婦、老公眼中的好妻子、孩子眼中的好媽媽!」
這位太太終於明白到:「婚前,喜歡對方的不一樣;婚後,卻努力地改變對方,想讓他跟自己一樣。其實,愛並不是改變對方,而是改變自己。」當夫妻之間的生活習性大相逕庭時,或許焦點該回到自己身上。從自己開始作出改變,或許能如同推動齒輪一般,慢慢地改變對方的生活習性。
〈資料來源:《愛家》第18卷第4期,2013年4月〉
(家庭的關係)
做丈夫的又如何與妻子和孩子建立美好的關係呢?且看看台灣歌手邰正宵的分享。
「對我來說,第一重要的是上帝,第二重要的是家庭,最後才是工作。」這是邰正宵從信仰中學到經營家庭的秘訣:雖然平日工作繁忙,時常在兩岸三地奔波,他卻堅持一次外出工作不超過七天。只要有空閒時間,陪伴家人就是他的第一選擇。「我的家庭生活是重質不重量,若是外出工作完返台,有朋友想敘舊我都會延後,因為陪伴家人最重要!」
邰正宵與妻子最常花時間討論關於兒子的教養。在家庭中,他扮演的是慈父的角色,也與兒子像無話不談的好友,教育態度通常也是鼓勵多於責備。他不會以成績表現作為衡量孩子好壞的標準,反而希望營造出一個不受壓抑的環境,讓兒子可以在其中快樂成長。如今,每當看見兒子在面臨困難與挫折時,仍能以正面、樂觀的態度去面對一切,對邰正宵而言,這就是他身為父親最大的滿足!
〈資料來源:《愛家》第19卷第1-2期,2014年1-2月〉
(主動的延伸)
不但家人的關係,同樣,我們可以透過主動的角色,嘗試踏前一步,改善睦鄰、親戚、朋友、同事的關係,並非想像中困難,尤其是改善教會弟兄姊妹的關係。
作為信徒,傳福音更需要我們去主動出擊,主給我們的大使命是:「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28:19) 傳福音就等如撒種,不撒種又如何會有收割的時候。回想我們聽福音,也是因為有那些撒福音種子的信徒主動向我們傳福音在先。昔日彼得認識耶穌,也是透過他的弟弟安得烈的主動引介,讓他第一次接觸耶穌。安得烈「先找著自己的哥哥西門,對他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於是領他去見耶穌。」(約1:41-42)
福音書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耶穌向撒馬利亞的婦人傳福音。(約4:1-42) 雖然「猶太人和撒馬利亞人沒有來往」,耶穌卻趁著婦人來雅各井打水,主動向她牽起話題:「請你給我水喝。」其後帶出他反可以向婦人供應「活水」,引起婦人繼續對話的興趣,進而暗中道出婦人犯淫亂罪的光景:「你現在有的並不是你的丈夫。」婦人轉了話題談敬拜的對象,正迎合耶穌的心意,便直接向她透露自己彌賽亞的身份:「這和你說話的就是他!」婦人也是主動回到敘加城向城裡的人述說關於她與耶穌的對話:「你們來看!有一個人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來了,莫非這就是基督嗎?」聽見這事的人都好奇地出城要見一見這位特殊人物,最終「那城裡有好些撒馬利亞人信了耶穌」,還主動要求耶穌「在他們那裡住下,他便在那裡住了兩天。因耶穌的話,信的人就更多了。」
在教會裡,我們特別要主動關心有需要的肢體:「聖徒缺乏要幫補」(羅12:13)。另外,在崇拜和小組聚會,我們也要主動關心新來的朋友,不管他是信徒還是非信徒,這是非常重要的,主動的關心會即時給他們對教會留下一個好印象。
記得我第一次在美國找到一間小型教會參加主日崇拜,我坐在最後一排。坐下才發覺這教會是說普通話,因為完全聽不懂普通話,牧師的講道我完全不明白。崇拜結束後準備溜之則吉,再找另一間教會。殊不知在結束後,牧師即時走來和我打招呼,並馬上找來一位會說廣東話的弟兄,大家同聲同氣,便開始了話題。他太太雖不懂說廣東話,但非常熱情,極力游說我留在教會,還可以學學普通話。姊妹的熱情令我這個異鄉人真的有「回家」的感覺,在寒冬之中感到何其溫暖!基於這位姊妹的熱情和牧師的挽留,我便決定嘗試留在教會了解一下能否適應,這一留便留了十個寒暑。
在香港的教會裡,有一次崇拜結束後,主席循例歡迎新來賓。散會後,我主動向坐在附近的一位新來賓交談,他還未信主。很高興下一次又見到他來,又與他交談一番,以後他都留在教會聚會,後來他還與太太生了孩子,全家人一起返教會。
另外有一次,崇拜結束後,我又跟一位新來賓交談,知道他是主內弟兄,從別的教會過來,從交談中得悉他在別的教會作詩琴事奉。剛巧教會曾宣佈缺乏詩琴,我便穿針引線,把這位弟兄介紹給牧師認識,並說他曾在別的教會當詩琴。經牧師的安排下,很快他便找到適合他的事奉崗位,現在每月都有一次崇拜當詩琴。
主動的問候對新來的朋友至為重要,讓他們率先感受到教會信徒的一份親切和關注,這也是信徒應有的本份。方才「聖徒缺乏要幫補」下一句是「客要一味的款待 (‘hospitality’)」(羅12:13),表示信徒要一盡地主之誼,熱情款待,讓對方感受到信徒的親善。若有客人到訪你家,你不可能視而不見,相反,禮貌上你會主動上前招呼,令客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有新人來到教會參加崇拜,作為教會大家庭一份子,我們豈不應盡地主之誼,讓來者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嗎?假若你是教會的新來賓,你也不願有一種被人冷落的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