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石成金
點石成金
(設計師變文字師)
一名八十後女室內設計師,本是讀藝術及室內設計出身的,幾年前辭去室內設計的工作,重拾筆桿繪畫創業,因她上班一年多,已覺刻板生活不適合自己,加上很多同事抱怨入錯行,前車可鑑,她便毅然辭去這份看似前途似錦的筍工。
自少愛繪畫的她,辭工後,初期在白紙或木板上練筆繪畫,後來畫一些日曆寄賣,但銷情慘淡。再後來聯想到引用漢字藝術,融入石頭創作,便開始動筆在小石頭上工筆山水,勾勒繁花,共通點是每塊石頭皆寫有宋體漢字,如「不屈」、「緣」、「知足」等老生常談的字,再配以靜謐的圖畫,融字入景。
她從設計師化身「文字師」,並愛上石頭創作,將漢字藝術融入石頭,讓勉勵字句溢於言表,舞文弄墨,發掘每塊石頭的「意義」,可謂點石成金。她堅持尋常石頭,皆是「寶石」,「好多人眼中,它們不值錢,甚至質疑是否拾回來。」但毫不起眼的石頭,在她手中也可以變靚。她在花墟買入石頭後,逐粒用沙紙打磨,經過清洗,加上工筆藝術,把「肉酸」的石頭一變而為一件小小的藝術品,再用市集、網店、寄賣形式同時並行,至今已覓得一份基本收入。據她說,石頭創作,甚有銷路,2013年10月更首次在將軍澳一商場擺市集,小石頭與板畫的銷情甚佳,「擺一兩日有近萬元生意;外國客人會大手買入,早前在尖沙嘴文化中心擺檔,半日已有五千元生意額。」
「以前不多讀書的我,如今會每日練兩小時毛筆字,讀中國經典,如老子、莊子。」她希望人認為「老套」的漢字,可以舊酒新瓶,經過現代藝術包裝,增加感染力,鼓勵他人。「好多客人都話受到鼓勵,有客人因為『不屈』兩個字,終於考上督察。」「藝術搵唔搵到食?要視乎想食飽魚定食雲吞麵,我賺到能維持生計的薪金已經知足。」
路上毫不起眼的小石頭,也可燦若明霞,成為「寶玉」,綻放光芒!
下面同樣是一個點石成金的故事。
(廟宇袍變詩班袍)
Thomas自小在坪洲長大,父母一早離異,母親後來改嫁到瑞典。小時候父親忙於養家糊口,三姊弟主要由伯父伯娘照顧。伯父家族在坪洲經營一間廟宇,Thomas 是第三代接班人。自小伯父便已教他很多拜偶像、祭祀等習俗,並傳授他醫病、趕鬼等「技能」。他甚至可以「見鬼」,因此靈異事件對他來說已是司空見慣。
童年的Thomas對擁有這種能「見鬼」的「特異功能」感到十分自豪,然而他童年不覺得快樂。他形容沒有母親在身邊的孩子,彷彿賤一點似的,走到街上經常遭人欺負。他印象中,兒時一點快樂的回憶也沒有。
Thomas 說:「當年坪洲的教會,只要付一元便能參加聖經班,可以有玩具玩、有薯片吃,所以我們三姊弟經常都去。」Thomas另一娛樂便是看粵劇,坪洲每年總有兩三台神功戲上演,他從小便會走去看粵劇。年幼的Thomas 很仰慕一位叫文千歲的大老倌,卻從不敢埋身接近他。
直到16歲,一直醉心觀劇的他,開始接觸粵劇界人士,慢慢地熟絡,繼而認識到一些戲班的台柱。99年經朋友介紹,結識到師父游龍,而游龍的師父正是文千歲,這一拜師後,兒時仰慕的大老倌忽爾成了自己的師公!
「師父向我千叮萬囑,要讀好書,有穩定工作,千萬不要全職投身粵劇。只有自我增值,有穩定職業,才有能力去搞自己喜歡的藝術。」因此在拜師兩年後,他便啟程前往英國唸大學。到學成歸來,終於能與師公文千歲伉儷正式見面。此後Thomas在兩人身邊時間多了,幫忙打理粵劇團和粵劇學院的事宜,盡得他們的寵愛和無微不至的照顧。他找到一份穩當工作,一邊繼續學藝。
人長大了,思想成熟了,覺得「求神問卜,其實不會得到甚麼肯定的答案,人生終究還是沒有保障。」師公伉儷一直鼓勵他返教會,他向來對兩人言聽計從,唯獨信仰上不依。「肩負著繼承家族廟宇的重大責任,不是說違背便能違背的,改信其他宗教對我來說是一件大事。」
直到有次他跟師公返教會,師公極力游說他決志,他婉拒了。原來Thomas要回到坪洲的廟宇跟所拜的神「談判」。他在廟宇的偶像前說:「我現在要信耶穌了,倘若以後有甚麼需要還神的儀式,我也會回來幫忙的,可以不可以?」說罷,他擲「勝杯」占卜,測得菩薩說:「不可以。」然後他又問:「那我是不是信耶穌後,便與你各不相干,不能再回來呢?」「勝杯」一擲,答案:「是。」他與偶像行過「分手式」,一星期後,回到教會決志信主,自那天起,再也沒有回過廟宇。
Thomas下了這個永不回頭的決定,伯父為此一直生氣,直到伯父臨終前,他才有機會在床邊捉著伯父的手為他禱告,直到他離世。
有次Thomas偶然地回到童年時的坪洲教會,怎料一到門口,昔日的哥哥姐姐馬上呼喚他的名字,讓他霎時間感到窩心不已。「那是一種回家的感覺,教會的一磚一瓦都沒有改變,童年回憶一下子湧現,才發現原來我童年時也曾經開心過,就在教會裡面。一班哥哥姐姐曾經用心教導我們三個沒有媽的『野孩子』,而且還在等我們回去。在他們眼中,我還是那個小小的羅德名。」這份踏實的感覺讓Thomas決定回到坪洲教會,並積極投入教會服事。後來在坪洲的海邊接受了浸禮,讓從小認識他的街坊,都見證他從廟宇接班人,搖身一變成為耶穌基督的僕人、大使命的接班人。小時候穿著廟宇的長袍到處走,現在坪洲的街坊見他穿起白色的教會詩袍報佳音!
Thomas愛粵劇,粵劇也讓他感受到愛。他的師父在他遇到任何困難,都總會即時想辦法幫他解決,有時還要為他低聲下氣去解畫,令他感動不已。這份情,確實比有血緣關係的親人還要親。師公、師婆也對他疼愛有加。Thomas說劇壇內很多人默默地度過悽酸的歲月,而且大多缺乏前輩指導,自聘導師又太昂貴,他能不費分文學粵劇,是很大的恩典,也激起他有更強烈的使命感去創辦「戲曲伊甸園」。
「我創辦劇團『戲曲伊甸園』,就是想在戲行內作一個好見證,緩和戲行的緊張氣氛。盼望透過謙卑柔和的處事方式──對每一個角色的尊重及肯定、不吝嗇報酬、不因財失義,讓人看到基督徒搞戲班的與別不同。」
Thomas又接管「主恩粵劇戲曲藝人之家」的事工,培訓更多弟兄姊妹學好粵曲,和多做福音粵曲佈道工作,包括到教會獻唱、講見證、出版福音粵曲專輯等。「很多人以為福音粵曲只要有福音元素便能感動人,但其實來聽的人都是真心喜歡粵曲的,因此弟兄姊妹必須練好基本功、勤練習、唱出水準,才能真正吸引人、打動人、細味曲中意義。」這就是Thomas當下的兩大使命。
〈資料來源:《天使心》2014年1月版「從廟宇接班人到佈道接班人」〉
(結語)
聽罷Thomas的非凡故事,實有使徒彼得的影子。彼得原名叫西門,「彼得」是耶穌在呼召他時給他起的名字(約1:42),意思是「小石」(stone)。直腸直肚的西門彼得 ,本是出身窮鄉僻壤的漁夫,沒有接受過甚麼教育。這粒粗糙的「小石」,在主的悉心栽培之下,搖身一變成為使徒中的使徒,帶領眾使徒一起建立初期教會,培訓傳福音的第二代接班人。
我們每一個信徒自問都是罪人出身,主並沒有因為我們有甚麼「特異功能」而拯救我們,去栽培我們成為承接大使命的一份子。相反,祂是使無變有的神,我們本就一無所有,皆因有祂這寶貝放在瓦器裡(林後4:7),在主的手上打磨刻畫之後,一粒不起眼的小石,在祂眼中成為一件有價值的「寶石」,再不是海邊載浮載沉被人踐踏的粗糙小石,而是放在藝術館、綻放主榮光的寶石,給人細緻地欣賞。在懂得欣賞的人心目中,這瑰麗的「寶石」給他們不斷送上祝福和鼓勵,為他們的人生帶來終極的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