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經文

法利賽人的「酵」(可8:14-21; 太16:5-12) 

「酵」的議論是由耶稣吩咐門徒防備法利賽人和希律的酵所引起的—「耶穌囑咐他們說:『你們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15節) 除了法利賽人和希律的酵外,還有撒都該人的酵:「你們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太16:6) 門徒誤會耶稣所指的「酵」是耶稣餵飽四千人後所剩餘的餅,因為餅是由發酵的麵粉製成的。門徒心想耶稣這句話是間接埋怨他們忘記攜帶那七籃碎餅,因此作者首先交代:「門徒忘了帶餅,在船上除了一個餅,沒有別的食物。」(14節) 可能門徒在想,耶稣叫他們不要接受法利賽人贈送的餅,因他們的餅可能有毒。

耶稣向門徒澄清他所謂法利賽人的酵的意思之先,他埋怨他們,不是忘記帶餅,而是愚頑的心:「你們的心還是愚頑嗎?」(17節) 意思是:他們還未明白他們所經歷的神蹟背後的意義。之前耶稣行在海浪上的事件,作者對門徒的反應給予類似的評語:「於是到他們那裡上了船,風就住了,他們心裡十分驚奇。這是因為他們不明白那分餅的事,心裡還是愚頑。」(可6:51-52) 那是指先前所發生的五餅二魚的神蹟。不過今次並非作者的評語,而是耶稣直接的評語。

當時候,門徒是在議論忘記帶餅的事,可能他們互相責備,以致耶稣埋怨:「你們為甚麼因為沒有餅就議論呢?」(17節) 接著耶稣問他們仍否記得餵飽五千人和四千人兩件事中,剩下多少籃餅。他們記得很清楚,相繼地回答:十二籃和七籃。(19-20節) 耶稣特意叫他們勾起那兩件神蹟,然後問他們:「你們還是不明白嗎?」(21節) 不明白甚麼?耶稣此刻埋怨他們不明白甚麼?當他問門徒剩下多少籃碎餅時,其實是在提醒他們一點:餵飽五千人和四千人,還分别剩下十二籃和七籃的碎餅,是神蹟奇事,顯出主的大能;既是如此,為何他們現在還憂慮只得一個餅呢?難道他不能在有需要時再次施行擘餅的神蹟去供應十二個門徒嗎?當然可以。那為何門徒經歷過這麼多次神蹟之後,仍然擔心食物等東西呢?他們早應學習到,耶稣總會照顧他們物質上的需要。事實卻是相反,他們對於從經驗中學習上顯得非常遲鈍,正如耶稣埋怨:「你們有眼睛,看不見嗎?有耳朵,聽不見嗎?」(18節) 這一問再一次與他們的信心扯上關係。馬太的記錄便提到他們缺乏信心:「你們這小信的人,為甚麼因為沒有餅彼此議論呢?」(太16:8) 對主缺乏信心,常常會自然地令我們憂慮物質上的需要。

(法利賽人的酵)

馬太在馬太福音的記録上,就耶穌向門徒所說作了一個结論:「門徒這才曉得他說的,不是叫他們防備餅的酵,乃是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教訓。」(太16:12) 酵和教訓兩者有甚麼關連呢?耶稣在太13:33用酵的概念來形容天國:「天國好像麵酵,有婦人拿來,藏在三斗麵裡,直等全團都發起來。」這是一個對「酵」這名詞一個正面的運用,大意是:當基督的愛透過信徒不斷影響更多的人時,就會發揮了麵酵的功用,令更多人因基督的愛而信主,天國便不斷擴展。不過,保羅在哥林多前書把酵的概念作了一個負面的應用:「你們這自誇是不好的,豈不知一點麵酵能使全團發起來嗎?你們既是無酵的麵,應當把舊酵除淨,好使你們成為新團;因為我們逾越節的羔羊基督,已經被殺獻祭了。所以我們守這節不可用舊酵,也不可用惡毒、邪惡的酵,只用誠實真正的無酵餅。」(林前5:6-8) 除淨舊酵自然是指除去不潔的行為,由是觀之,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在保羅的用語上可以看為「惡毒、邪惡的酵」。耶稣屢次與法利賽人發生衝突,他曾多次公開譴責他們是假冒為善之人,因此他叮囑門徒要防備他們偽善的教義。

(撒都該人的酵)

甚麼是撒都該人的酵呢?首先,撒都該人是一群嚴守聖殿禮儀的宗教人士,他們與聖殿的祭司們有密切的關係。在信仰上,他們和法利賽人的看法有很大的差異。徒23:8告訴我們:「撒都該人說沒有復活,也沒有天使和鬼魂;法利賽人卻說兩樣都有。」此外,他們是站在羅馬政府那邊,以避免任何政治上的危機。當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到約但河會見施洗約翰,要受他的洗時,施洗約翰毫不留情地斥責他們:「毒蛇的種類!誰指示你們逃避將來的忿怒呢?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太3:7-8) 另外,前一段經文提到,「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來試探耶穌,請他從天上顯個神蹟給他們看。」(太16:1) 耶稣拒絕他們的要求,並回答說:「一個邪惡淫亂的世代求神蹟,除了約拿的神蹟以外,再沒有神蹟給他看。」(太16:4) 有趣的是,當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求完神蹟後,耶稣便叮囑門徒要防備他們的酵,意味耶稣實際上是忠告門徒不要像他們一樣單憑神蹟去相信他。太22:23也提到:「撒都該人常說沒有復活的事。」假若門徒接受這樣的教義,那就很危險了,他們將來會在耶稣復活的事持懷疑的態度,像多馬一樣。

按使徒行傳的記載,耶稣升天後,撒都該人確實處處逼迫使徒,皆因他們傳揚復活的耶稣。徒4:1-3記述使徒彼得和約翰被祭司和撒都該人捉拿下監:「使徒對百姓說話的時候,祭司們和守殿官並撒都該人忽然來了。因他們教訓百姓,本著耶穌,傳說死人復活,就很煩惱,於是下手拿住他們。因為天已經晚了,就把他們押到第二天。」(徒4:1-3) 其後在徒5:17-18裡,再次記述使徒們被大祭司和撒都該人捉拿下監:「大祭司和他的一切同人,就是撒都該教門的人,都起來,滿心忌恨,就下手拿住使徒,收在外監。」因此撒都該人是基督信仰的公敵。

(希律的酵)

何謂「希律的酵」?要知道希律對於神蹟的事特别好奇,尤其是聽見耶稣施行神蹟奇事。路9:7-9提到希律想見耶稣:「分封的王希律聽見耶穌所做的一切事,就游移不定,因為有人說是約翰從死裡復活…希律說:『約翰我已經斬了,這卻是甚麼人?我竟聽見他這樣的事呢?』就想要見他。」當耶稣受羅馬巡撫彼拉多審問時,彼拉多一度把耶稣交回希律王審訊,希律見到耶稣後,仍然希望他可以施行神蹟給他看:「希律看見耶穌,就很歡喜,因為聽見過他的事,久已想要見他,並且指望看他行一件神蹟。」(路23:8) 耶稣卻不理睬他。最後,希律把耶稣交還彼拉多,任由他處置,間接和彼拉多聯手把耶稣處死。在徒四章記載,使徒們看見彼得和約翰被猶太公會釋放回來之後,一同向神禱告。在禱告中他們說:「希律和本丟彼拉多、外邦人和以色列民果然在這城裡聚集,要攻打你所膏的聖僕耶穌(註:「僕」或作「子」)。」(徒4:27)

另外,希律也不斷逼迫教會,甚至親自把約翰的哥哥雅各處死,並捉拿彼得:「那時,希律王下手苦害教會中幾個人,用刀殺了約翰的哥哥雅各。他見猶太人喜歡這事,又去捉拿彼得。那時正是除酵的日子。希律拿了彼得,收在監裡,交付四班兵丁看守,每班四個人,意思要在逾越節後,把他提出來,當著百姓辦他。」(徒12:1-4) 因此希律王也是基督信仰的公敵。

總括來說,耶稣所說希律的酵,可以是指對神蹟的好奇,在分析「求顯神蹟」那一段經文時也提及過,這種好奇心對一個人接受基督為救主的事上,完全没有幫助,反倒有機會成為「絆腳石」。

最後,我們也不能抺煞酵的意思,可以是指影響力,這從上面提到太13:33和林前5:6-8耶稣和保羅的教導可以窺見—一點麵酵能使全團發起來。按這意思理解的話,耶稣就是要門徒日後提防受法利賽人、撒都該人和希律等人的影響。換句話說,耶稣就是叮囑門徒要緊緊抓住他的教導,不要受到上述一干人等的教義、思想或行為所影響,包括向這等人妥協。

其後異端勢力不斷渗入早期教會,使徒們也極力勸喻信徒要當心,不要受異端份子的教義所影響。例如保羅在加拉太書特别強調割禮派對基督信徒的影響力,他在加5:1-10說:「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穩,不要再被奴僕的軛挾制。我保羅告訴你們:若受割禮,基督就與你們無益了…一點麵酵能使全團都發起來。我在主裡很信你們必不懷別樣的心,但攪擾你們的,無論是誰,必擔當他的罪名!」彼得在彼得後書也奉勸信徒當心受不正確的思想所影響:「親愛的弟兄阿,你們既然預先知道這事,就當防備,恐怕被惡人的錯謬誘惑,就從自己堅固的地步上墜落。」(彼後3:17) 約翰也勸告信徒要小心敵基督的謬論:「因為世上有許多迷惑人的出來,他們不認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這就是那迷惑人、敵基督的。你們要小心,不要失去你們所做的工,乃要得著滿足的賞賜。」(約二1:7-8)

事實上,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異端邪說,愈靠近基督再來的日子,便會產生更多令信徒受迷惑的謬論,正如耶稣在談及末世所發生的事時明言:「那時,必有許多人跌倒,也要彼此陷害,彼此恨惡;且有好些假先知起來,迷惑多人。…假基督、假先知將要起來,顯大神蹟、大奇事。倘若能行,連選民也就迷惑了。」(太24:10-11,24) 因此我們要警醒,打好信仰的根基,便不怕受任何形式的酵所影響,正如希伯來書作者勸勉的話:「所以,我們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不必再立根基,就如那懊悔死行、信靠神、各樣洗禮、按手之禮、死人復活,以及永遠審判各等教訓。」(來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