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經文

客西馬尼園的禱告 (可14:32-42; 太26:36-46; 約18:1-2)

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除上述三卷書外,路22:39-46也有記載。

耶穌不但要面對十字架的酷刑,還要承受門徒出賣他和否認他的痛苦,在這緊要關頭,他只有靠著祈禱來面對預想中的現實。事實上,祈禱的力量能使一個弱者搖身變為強者。

在最後的晚餐裡,耶穌給了門徒一些預告、訓示。約18:1說:「耶穌說了這話,就同門徒出去,過了汲淪溪。在那裡有一個園子,他和門徒進去了。」「他們來到一個地方,名叫客西馬尼。」(32節) 客西馬尼園是在橄欖山上一個種植橄欖樹的園子,約18:2告訴我們:「賣耶穌的猶大也知道那地方,因為耶穌和門徒屢次上那裡去聚集。」相信這地方是他們在這最後一星期裡,晚上常來歇息的地方。

「耶穌對門徒說:『你們坐在這裡,等我禱告。』於是帶著彼得、雅各、約翰同去,就驚恐起來,極其難過,對他們說:『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裡等候,警醒。』」(32-34節) 為何耶穌特別挑選三個貼身門徒跟著他呢?他「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又「驚恐起來,極其難過」,明顯此時他實在非常需要人的支持,包括肉身上和心靈上的支持。他叫這三個門徒「警醒」,因為他準備到不遠處一個地方單獨祈禱(35節),他需要門徒監察著,一方面不容讓任何人打擾他,另一方面看守著,以防敵人的出現。路22:40告訴我們,耶穌也要求門徒一起禱告:「你們要禱告,免得入了迷惑。」
 

(第一次禱告)

「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說:「倘若可行,便叫那時候(‘the hour’)過去。」(35節) 「那時候」是指甚麼時候?就是釘十架的時候,因他繼續祈禱:「他說:『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將這杯撤去。』」(36節) 太26:39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路22:42則說:「父啊!你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甚麼杯?就是十架流血的苦杯,正如他在聖餐中拿起盛載葡萄汁的杯說:「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的。」(可14:24)

(為何要逃避?)

我們不禁要問一個問題:耶穌很清楚他是命定要為我們的罪受苦,為何他到這時刻仍然想到去逃避、不喝這十架的苦杯呢?作為神的兒子,他知道父神的救贖計劃,是要藉著他在十架上的犧牲才能成事。再者,他自己也多番向門徒預言他要被害然後復活。況且他的犧牲在聖經上也早有預言,他應該很清楚父神的旨意,而他求父神撤去苦杯的祈禱也必然會被拒絕。更何況神的兒子應該有勇氣去面對十字架的苦難,而天父的救贖計劃,決不能因為他在最後階段退縮而告吹。那為何他仍要作出這樣不切實際的祈禱呢?

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他正以肉身之軀面對現實的殘酷,以祈禱避過災劫是人之常情,這舉動同時表現出人性的軟弱。此時他顯得非常「驚恐」(33節),路22:44描述他驚恐的情形:「耶穌極其傷痛,禱告更加懇切,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試想想:他所受的痛苦不但是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同時也是靈裡的痛苦。肉體上,他將要被猶太領袖和羅馬兵丁侮辱和鞭打;精神上,他被至愛的門徒和自己民族的人所棄絕;靈命上,他至終在十架上被他所至愛的天父唾棄(太27:46「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上述一切的痛苦和重擔,為了承擔全人類的罪,對他來說畢竟是相當沉重。父神當然明白他的處境,因此特地差遣天使去安慰和鼓勵他:「有一位天使從天上顯現,加添他的力量。」(路22:43)

另一個原因:他知道神無所不能,因此他祈禱說:「父啊!在你凡事都能。」(36節) 他仍然相信父神有能力改變現狀,只在乎祂願不願意(路22:42)。還記得他也曾教導門徒作出信心的祈禱時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無論何人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裡!』他若心裡不疑惑,只信他所說的必成,就必給他成了。所以我告訴你們,凡你們禱告祈求的,無論是甚麼,只要信是得著的,就必得著。」(可11:23-24) 信心能夠移山,同樣信心也可以移去苦杯。

(按照神的旨意成就)

無論如何,耶穌知道一切的祈求都要合乎神的旨意。他願意服從父神的旨意,而不是自己的意願,因此他說:「然而,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36節) 作為神的兒女,我們有權利向神祈求我們想要得到的東西,但應允與否,仍然要視乎神的旨意如何。無論祈禱最終的結果如何,我們都應當依然相信,父神的旨意是為我們的好處,這是耶穌在太7:9-11另一個關於祈禱的教導:「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求魚,反給他蛇呢?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嗎?」
 

(警醒禱告,不要沉睡)

當耶穌極其需要門徒的禱告支持的時候,他回來時發現他至愛的三個門徒正在睡覺,不過他沒有嚴厲斥責他們,而是用溫柔婉轉的聲音勸導他們:「耶穌回來,見他們睡著了,就對彼得說:『西門,你睡覺嗎?不能警醒片時嗎?('couldest not thou watch one hour?') 總要警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37-38節) 主明白門徒肉身的軟弱,正如他自己的現況一樣。不過他自己以祈禱來克服他的軟弱,不只一次,而是三次的祈禱。何解?他知道他要不斷祈禱,直至他得到更清晰的答案,又或者直到自己有足夠信心去接受現實。不然的話,他也會有機會「入了迷惑」,正因此刻他強烈感受到撒但的迷惑,不停呼喚他從十架的路上撤退。因此這一個時辰的祈禱是相當重要,他要在這段時間不停與父神對話。至於彼得和其他兩個門徒,肉身的需要使他們繼續沉睡,完全征服了他們軟弱的肉體和意志。因此當耶穌第二次祈禱完回來後,「又來見他們睡著了,因為他們的眼睛甚是困倦;他們也不知道怎麼回答。」(40節)

我們太多信徒是沉睡的基督徒,對撒但的試探缺乏敏感度和高度警覺性。原因何在?且看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祈禱生活,我們根本沒有強烈的意志每天去作一個小時的祈禱,我們的祈禱是以分鐘計算!耶穌的祈禱經驗教導我們一個關於祈禱的重要功課:熱切的祈禱才能叫我們時刻警醒,才能勝過試探,否則容易「入了迷惑」,最後的結果是:我們憑自己的意思作出決定,而非神的旨意。

(第二次禱告)

「耶穌又去禱告,說的話還是與先前一樣。」(39節) 太26:42補充說:「第二次又去禱告說:『我父啊,這杯若不能離開我,必要我喝,就願你的意旨成全。』」 根據馬太的記錄,這第二次祈禱,內容和第一次有點不一樣。耶穌知道父神撤去苦杯的可能性極低,祂的旨意還是要他飲下苦杯,他也開始準備接受這個事實。

方才40節也說過,他回來時又見門徒在酣睡,「因為他們的眼睛甚是困倦」,畢竟他們習慣了在這個時辰睡覺,這只有證明他們的主正在獨自掙扎,完全看不見門徒禱告上的支持。

(第三次禱告)

太26:44說:「耶穌又離開他們去了。第三次禱告,說的話還是與先前一樣。」「第三次來,對他們說:『現在你們仍然睡覺安歇吧(吧:或譯嗎?)!夠了,時候到了。看哪,人子被賣在罪人手裡了。起來!我們走吧。看哪,那賣我的人近了!』」(41-42節) 經過三次的祈禱,他已然作出了決定,沒有再猶疑,因他清楚見到被拘捕的時辰終於到了:「看哪,那賣我的人近了!」經文接著說:「說話之間,忽然那十二個門徒裡的猶大來了,並有許多人帶著刀棒,從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那裡與他同來。」(43節)

當他被人捉拿時,他說:「我天天教訓人,同你們在殿裡,你們並沒有拿我。但這事成就,為要應驗經上的話。」(49節) 其後經文記載,當彼得拔出刀來企圖保護他時,約18:11這樣說:「耶穌就對彼得說:『收刀入鞘吧,我父所給我的那杯,我豈可不喝呢?』」 既然祈禱的答案是那麼清晰明確,他明白自己必然要飲這苦杯,他不再懼怕,鎮定地面對現實─「看哪,人子被賣在罪人手裡了。」(41節) 並且帶著勇氣去作出相應的行動─「起來!我們走吧。」(42節)

(禱告的效用)

雖然三次懇切的祈禱未能夠改變事實,他的努力仍然帶來下列正面的效果:

  1. 他的感覺已從負面轉為正面,從軟弱變為剛強;
  2. 他增加了勇氣和信心;
  3. 他對父神的旨意更加清晰明確。

祈禱不一定會改變神的心意,也不一定會改變環境和現況,它卻可以改變我們的思想,給我們信心和勇氣去從容地面對逆境,思緒從負面變為正面,從消極變為積極的行動,從軟弱變剛強。 



備註:耶穌的重擔和客西馬尼園的關係

(客西馬尼園的背景資料)

1.  迦百農的介紹

迦百農是加利利的一個小鎮,耶穌大部分的事奉都在這裡進行,它的主要工業是製造擠壓橄欖的工具,並使用這工具來生產橄欖油,用以作食料、點燈油、潤滑油、護膚液、防腐劑等。鎮內有猶大會堂,耶穌常在那裡講道,耶穌有五位門徒都出身於這小鎮,包括彼得、安得烈、雅各、約翰和馬太。

2.  壓榨橄欖的過程

擠壓橄欖的工具是採用玄武石製造,擠壓過程是先把橄欖放在圓形的「海」裡,再由驢子綁著木棍繞圈行走,推動「海」中央的大磨石來擠壓橄欖;再把壓碎的橄欖放在布袋裡,然後把一袋袋橄欖放到一具升高的石柱的底部,放下石柱,把一袋袋橄欖壓榨,壓出橄欖油。這石柱就是「橄欖壓榨石」,希伯來文叫做「客西馬尼」,加利利是橄欖壓榨石的出產地。

3.  客西馬尼園的介紹

這是在橄欖山上的一個園子,與耶路撒冷隔著汲淪谷,園內種植橄欖樹。「客西馬尼」的意思是「橄欖壓榨石」,象徵耶穌在十字架上所承受的壓力和重擔。

(耶穌和橄欖的關係) 

1.  橄欖油

橄欖油在舊約時代用來膏抹猶大的先知、祭司、君王,表示他們被賦予恩賜和被上帝呼召。「彌賽亞」的希伯來文意思是「用橄欖油膏抹」,耶穌是被膏抹的君王,是以色列人所盼望的「彌賽亞」,即「受膏者」(‘the anointed’)。

2.  橄欖枝

在舊約,上帝把不信的以色列國比作橄欖樹。上帝又說:「從耶西的本,必發一條從他根生的枝子,必結果實。」(賽11:1)「枝子」在希伯來文裡和「拿撒勒」的字根相同,猶太人相信這條新的橄欖樹「枝子」,就是要恢復以色列國的彌賽亞。耶穌的父母把年幼的耶穌帶回拿撒勒,好讓先知預言彌賽亞「要被稱為拿撒勒人」這句話應驗在耶穌身上 (太2:23)。拿撒勒人耶穌,顯示他就是舊約所預言的那根橄欖「枝子」。

3.  橄欖

耶穌在三年半的傳道生涯裡,常常經過用以壓榨橄欖的「橄欖壓榨石」,即「客西馬尼」。在釘十架前的一段日子,他來到耶路撒冷,在那裡事奉一個星期,吃完最後晚餐,來到橄欖山上的壓榨橄欖園,即「客西馬尼園」。祂跪下來,開始經歷即將壓在他身上的重擔—全世界的罪,那擔子是如此的沉重,他被重重地壓住。橄欖壓榨石下的橄欖,就是象徵被重重壓住的耶穌;壓在他身上的,就是我們眾人的罪。全世界的重擔—我們的罪—都壓在他一人身上。

【資料來源:美國 Focus on the Family 公司製作,《讓全世界都知道》DVD 第廿四集—全世界的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