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經文

不死的信心 (可7:24-30; 太15:21-28)

(
把握黃金機會)

這事件的主角是一名外邦婦人,她住在「推羅、西頓的境內」(24節),是以色列地中海沿岸的地方,較為偏遠。太15:21形容耶穌「退到推羅、西頓的境內去」,耶穌來到這偏遠的地方,對於這位外邦婦人,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耶穌進入的房子,也是一戶普通人家:「進了一家,不願意人知道」(24節),看來耶穌是刻意迴避群眾,因此很少人會預料到耶穌會在這裡出現,有可能耶穌是單為這個「迦南婦人」(太15:22)而來。姑勿論如何,他「卻隱藏不住」(24節),因他的名聲已暴露了他的行踪,正是給這婦人一個拜見耶穌的黃金機會。

(次等的地位)

經文強調「這婦人是希臘人,屬敘利腓尼基族」(26節),是一名外邦婦人,猶太人與外邦人少有來往。這婦人「從那地方出來,喊著說:『主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我女兒被鬼附得甚苦。』」(太15:22) 過去也曾經有人為求耶穌的醫治,稱他為「大衛的子孫」,例如兩個瞎子(太9:27)。大衛是猶太人在猶太歷史中最敬重的王,猶太人直呼耶穌為「大衛的子孫」,聽者不會感到陌生,因耶穌的父親約瑟也是猶大支派的後裔。但這名迦南婦人竟然稱耶穌為「大衛的子孫」,那就令人感到非常意外。言下之意,她不但對猶太歷史有些熟識,還敬重耶穌是大衛王的後裔,有王者之風。而且還稱呼耶穌為「主」,她不但對耶穌醫治的能力有信心,更相信他在猶太人眼中有特殊的身份,莫非她相信耶穌是猶太人所盼望的彌賽亞?她怎樣祈求耶穌?馬可形容她「聽見耶穌的事,就來俯伏在他腳前…求耶穌趕出那鬼離開她的女兒。」(25-26節) 太15:25其後也這樣形容:「那婦人來拜他('worshipped him'),說:『主啊,幫助我!』」顯出她對這位「猶太人的王」卑躬屈膝的態度,和對耶穌醫治的渴求。

太15:23記載:「耶穌卻一言不答。門徒進前來,求他說:『這婦人在我們後頭喊叫,請打發她走吧!』」婦人的哀求,不但得不到耶穌的回應,連他的門徒也覺得她纏擾不休,不堪其煩,求耶穌立刻打發她離開。一方面他們藐視她是一名外邦婦人,另一方面,他們心想耶穌既不理睬她,本就不打算醫治她的女兒。

耶穌終於開腔了:「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太15:24) 這句說話,其實是與他傳福音的原則有關,也是天父的旨意。在此之前,他差遣十二門徒出去傳福音時,也是對門徒說:「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撒馬利亞人的城,你們不要進;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太10:5-6) 福音只傳給猶太人,不傳給撒馬利亞人和外邦人,豈不是很不公平嗎?福音傳給世上所有的人,不分種族,這是無可置疑的,只是在次序上是先傳給猶太人,然後再傳給外邦人。耶穌升天前也是這樣吩咐門徒:「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8) 按耶穌給門徒的使命,福音是先傳給猶太人,再傳給外邦人,綜觀使徒行傳記錄福音的傳開,也是有先後次序之分。耶穌在徒9:15給保羅一個使命—把福音傳給外邦人,然而保羅在宣教旅程中,開始時也是先在各處的猶太會堂講道,對象主要也是當地的猶太人。只是猶太人剛硬不信,他才改變策略,把福音對象轉而到外邦人:「神的道講給你們,原是應當的;只因你們棄絕這道,斷定自己不配得永生,我們就轉向外邦人去。因為主曾這樣吩咐我們說:我已經立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救恩,直到地極。」(徒13:46-47) 猶太人和外邦人都有同等機會聽到福音,只是先後次序的問題。傳福音的地區也是一樣,先從耶路撒冷開始,向西擴展,直到地極。

婦人不肯罷休,跪在耶穌面前說:「主啊,幫助我!」(太15:25) 不過,她永遠預計不到,耶穌給她的回應竟然是:「讓兒女們先吃飽,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27節) 這位希臘婦人必然聽得出,「兒女們」是指以色列人,而「狗」是指外邦人。這句話明顯是帶有種族歧視,竟然出自耶穌的口,而且還把希臘婦人形容為一隻狗!門徒叫耶穌打發這希臘婦人離開,已然證明她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已不受猶太人歡迎,再加上這一句極度侮辱性的貶語,你若是那希臘婦人,你會有何感受?你又會如何回應?肯定你會極度失望,心想今次真的找錯人了,你所見到的主耶穌,原來不是你所聽到的那般仁慈和充滿憐憫之心,你可能會選擇傷心地離開。耶穌的回答理據充分,看來絕無反駁餘地,他來到一個偏遠的地方,服事的對象是自己民族的人,不是外邦人,尤其他時間所限,機會難逢。若把這希臘婦人與管猶太會堂的睚魯(可5:22)相比,明顯她處於劣勢。當睚魯悲情地求耶穌醫治他病危的女兒時,耶穌隨即跟他回家去。這外邦婦人在猶太社會可說沒有地位,現在又遭一位猶太拉比如此侮辱,照耶穌所說,她是沒有資格接受耶穌的幫忙,她還可以怎樣做呢?

(第一部份的信心)

希臘婦人的鬥志可說相當頑強,她竟這樣回應耶穌針對她的說話:「主啊,不錯!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們的碎渣兒。」(28節) (「但是狗也吃牠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太15:27) 這句話語出驚人,竟然深得耶穌讚賞,何解?其實耶穌那句藐視她身份的說話,是要試驗這外邦婦人的信心。她的回應顯示出下列幾點:

  1. 謙卑的態度。首先,她對耶穌的說話完全沒有心存憤怒和怨恨,而且還說「不錯!」,即承認她是猶太人眼中的狗,是猶太社會地位次一等的外邦人。她也接受一個事實,她沒有資格求耶穌出面去處理這件事。但她仍然尊耶穌為「主」,實屬難得。

  2. 頑強的堅持。為了她女兒的苦楚(「我女兒被鬼附得甚苦」太15:22),她不輕言放棄。她不想錯過這個黃金機會,因為她一旦離開,耶穌便不會再回來這個偏遠的地方。她堅持作最後的嘗試,求耶穌施捨她少許恩惠和憐憫。她懇求耶穌不要把吃剩的碎渣兒丟掉,留給她這隻外邦狗吃!

  3. 不死的信心。她表現出的信心實在非常大,因她是在一個相當次等和受猶太人鄙視的地位來求問耶穌。她承認自己這樣乞求,就像一隻狗乞求主人去舐殘渣食物,就是這幅極度可憐的圖畫,感動了憐憫人的主!請注意耶穌說「讓兒女們吃飽」,雖暗示猶太人是有優先權去接受神的恩典,但並不表示外邦人沒有機會得到神的恩典。她相信耶穌會因著她甘受屈辱的態度和不捨的乞求,會折服耶穌破例施以援手。耶穌隨即安慰和讚賞她:「婦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給你成全了吧!」(太15:28) 

(第二部份的信心)

第一部份的信心測試通過了,現在來到第二部份的測試。耶穌對婦人說:「你回去吧!鬼已經離開你的女兒了。」(29節) 這句話確實需要一些信心去接受。婦人幾經艱苦才得到耶穌應允醫治女兒,本想到耶穌會屈就跟她回家去,現在聽到耶穌這句說話,她會否作出懷疑呢?是的,她要拿出更多信心來,相信耶穌不在現場,只憑他一句說話,就可以把女兒身上的污鬼趕出去。「她就回家去」(30節),因她對耶穌趕鬼的權柄和他的說話深信不疑。一如所願和所信,她回到家裡,「見小孩子躺在床上,鬼已經出去了。」(30節)

為何耶穌不跟隨婦人到她家呢?我相信耶穌是要向她表示他醫治的大能,藉此增強她的信心,並要讓她知道,他就是她所遇見的彌賽亞—猶太人的王。約4:46-53記載:「耶穌又到了加利利的迦拿,就是他從前變水為酒的地方。有一個大臣,他的兒子在迦百農患病。他聽見耶穌從猶太到了加利利,就來見他,求他下去醫治他的兒子,因為他兒子快要死了。耶穌就對他說:『若不看見神蹟奇事,你們總是不信。』 那大臣說:『先生,求你趁著我的孩子還沒有死就下去。』耶穌對他說:『回去吧!你的兒子活了。』那人信耶穌所說的話,就回去了。正下去的時候,他的僕人迎見他,說他的兒子活了。…他自己和全家就都信了。耶穌刻意不跟大臣回家去,何解?不因為從迦拿到迦百農的路途遙遠,而是他不希望人只相信他是一位大醫生,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知道,他是他們的主和救主。耶穌專程到推羅、西頓的地方,不單只是要把希臘婦人的女兒醫好,更重要的,是要把福音傳給這名外邦女子。婦人的信心不但醫好她的女兒,也顯示出她堅定不移地接受耶穌為她的主和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