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經文

行神蹟的矛盾 (可7:31-37)

耶穌從推羅、西頓回到加利利海邊,「有人帶著一個耳聾舌結的人來見耶穌,求他按手在他身上。」(32節) 這人耳聾又舌結(即口吃),耶穌今次用一種較為特別的醫治方法,他先把他帶到一個角落,離開眾人,然後「用指頭探他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頭,望天歎息,對他說:『以法大!』就是說:『開了吧!』 他的耳朵就('straightway’)開了,舌結也解了,說話也清楚了。」(33-35節) 這獨特的醫治方法不但十分奏效,旁人看來也會令人咋舌。

病人雖痊癒,吸引人的神蹟也在眾人面前彰顯了出來,不過神蹟醫治的負面效果卻隨之而來。首先,他一如既往,「囑咐他們不要告訴人,但他越發囑咐,他們越發傳揚開了。」(36節) 以前也多番提及,他不想人只注目於他醫病趕鬼的超自然能力,他希望他們留心聽他拯救靈魂的福音,「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可4:9, 4:23, 7:16) 這句話常掛在他的口唇邊。除此之外,名聲只會抬舉人;是的,人們會被他醫治的大能懾服,好像這次神蹟醫治一樣:「眾人分外希奇,說:『他所做的事都好,他連聾子也叫他們聽見,啞巴也叫他們說話!』」(37節) 但究竟有沒有人因此而相信他是神的兒子呢?是他們所盼望的救主呢?這裡絲毫沒有提及。

另一方面,他深知彰顯神蹟的能力實際是來自天父,不是他自己。就像這次醫治耳聾舌結的人,他先「望天歎息」(也許是求天父憐憫施恩),然後才對他說:「開了吧!」他就是要讓他們知道,能力是從上面而來,並非從他而來,他在約翰福音裡多次澄清這一點,他希望人將榮耀歸給天父,而不是他自己。約5章提到耶穌來到耶路撒冷,醫治一個躺在畢士大池旁邊的病人,病人痊癒後,耶穌對周圍的人說:「子憑著自己不能做甚麼,惟有看見父所做的,子才能做;父所做的事,子也照樣做。父愛子,將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指給他看,還要將比這更大的事指給他看,叫你們希奇。」(約5:19-20) 耶穌在約17章向天父祈禱:「我在地上已經榮耀你,你所託付我的事,我已成全了。」(約17:4)

矛盾就在這裡,一方面,他很樂意藉神蹟醫治病人;另一方面,他擔心人們會被神蹟「絆倒」,就是把注意力放在他神奇的能力上,而忽略了他傳福音的主要信息。因此,他只能在施展完神蹟之後,吩咐人不要張揚。這就解釋了一件事:為何他除了醫病趕鬼之外,不願意多行另類神蹟去彰顯他的能力。保羅在林前1:22-23說:「猶太人是要神蹟,希臘人是求智慧;我們卻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為愚拙。」他深明神蹟往往會令人絆倒的道理。

且看今天外國某些教會,一些傳道人藉神蹟醫病趕鬼之事時有發生,這也不足為奇,只是信眾是因為神蹟而信主,還是看見自己的罪而悔改信主,這才是關鍵。個人認為不應過度強調神蹟醫治,這樣有機會令人「絆倒」。

保羅在教會寧可多教導而避免說方言,也是同一道理。他在林前14:18-19說:「我感謝神,我說方言比你們眾人還多。但在教會中,寧可用悟性說五句教導人的話,強如說萬句方言。」教導人和說方言同樣是屬靈恩賜,但他看重教導的恩賜多於說方言的恩賜,因為「說方言的,是造就自己;作先知講道的,乃是造就教會。」(林前14:4) 他舉了兩個例子,說明在教會說方言的弊端。首先他質疑:「你用靈祝謝,那在座不通方言的人,既然不明白你的話,怎能在你感謝的時候說『阿們』呢?」(林前14:16) 接著他又質疑:「全教會聚在一處的時候,若都說方言,偶然有不通方言的,或是不信的人進來,豈不說你們癲狂了嗎?」(林前14:23) 因此他鼓勵信徒「既是切慕屬靈的恩賜,就當求多得造就教會的恩賜。」(林前14:12) 然而今時今日,仍然有教會信徒看重說方言的恩賜,誤以為這是信徒所當追求和看重的屬靈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