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經文

五餅二魚的神蹟 (可6:30-44)

這神蹟在其他三卷福音書都有記載 (太14:13-21, 路9:10-17, 約6:1-14)。

(門徒需要)

這一段是接續6:7-13耶穌差遣十二門徒出去傳福音和醫病趕鬼的一段。現在門徒回到耶穌那裡,與他分享他們的經歷:「使徒聚集到耶穌那裡,將一切所做的事,所傳的道全告訴他。」(30節) 那段時間,大概他們忙於服事貧苦大眾,根本無暇休息和用膳,因此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來,同我暗暗地到曠野地方去歇一歇。』這是因為來往的人多,他們連吃飯也沒有工夫。」(31節) 路9:10告訴我們,「耶穌就帶他們暗暗地離開那裡,往一座城去,那城名叫伯賽大。」(“And he took them, and went aside privately into a desert place belonging to the city called Bethsaida.”) 從英文的翻譯得知,他們去的地方,是伯賽大周邊的曠野地方。耶穌帶門徒去一處人跡罕至的地方,好讓門徒有喘息和進食的機會。他們並非步行,而是「坐船,暗暗地往曠野地方去」(32節),明顯是不讓百姓緊緊跟隨著他們。約6:1告訴我們,「耶穌渡過加利利海,就是提比哩亞海。」

不過,人們好像知道他們要往哪裡去,「有許多認識他們的,就從各城步行,一同跑到那裡,比他們先趕到了。」(33節) 約6:2-3又說:「有許多人因為看見他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蹟,就跟隨他。耶穌上了山,和門徒一同坐在那裡。」看來一直跟著耶穌和門徒的人,知道他們坐船到彼岸,便想辦法從陸路步行到彼岸與他們會合,再跟隨他們一起上山。有些人「跑到那裡」,甚至先比他們到達彼岸等候他們。

當眾人跟耶穌和門徒一起在山上坐下,門徒肯定疲態畢露,甚至肚子飢餓,此時百姓卻不容許他們有半點休息的空間。你若是門徒,面對著廣大的群眾,你會有何感受?當你嘗試去逃避服事的人群,想退到一個遙遠寧靜的地方休息,卻驚覺服事的人群正在那地方等待著你!你一定會不太高興,甚至覺得很掃興。最糟糕的是,這時你已避無可避,無論你往哪方向走,他們總跟著你,等待你的服侍。好比一個醫生不停看病,而病人卻陸續進入診所掛號,等待你診症。若你是那位醫生,你會否掛起一個牌匾,停止病人進入診所?還是你會繼續為他們診症,直到最後一個為止?面對著這一大群正等待服事的貧苦大眾,耶穌又如何回應呢?

(群眾需要)

可6:34是耶穌一個令人讚嘆的回應,因它反映出耶穌憐憫人的美好性情:「耶穌出來,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為何他再一次看見人群出現,又不期然對他們心生憐憫呢?答案就是:他看事情與別人不同。他眼前所看見的,是百姓的需要,大過他自己的需要。他看見他們靈性上的需要,遠超於他門徒肉身上的需要。他受這一大群百姓所感動,因為他們長途跋涉,老遠從別的途徑跑來,就是想聆聽耶穌的教訓,顯出他們的真誠與堅持。因此耶穌要把門徒肉身的需要暫時放在一旁,「開口教訓他們許多道理。」(34節) 除此之外,有些人扶老携幼,帶同患病的人來求醫。連患病的也抱恙步行到他那裡,為求得醫治。太14:14說,「耶穌出來,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治好了他們的病人。」路9:11同時提及耶穌的教導和醫治:「耶穌便接待他們,對他們講論神國的道,醫治那些需醫的人。」耶穌把這群百姓視為一群迷羊,沒有牧人帶領牠們回到羊圈。這群迷羊不懂如何回到羊圈,耶穌肩負牧羊人的責任,把他們引回羊圈。這位愛人靈魂的大牧者,深曉得這群百姓屬靈上的飢餓,因此馬上對他們「講論神國的道」,以靈糧來餵養他們。

「天已經晚了」(35節)(路9:12「日頭快要平西」),一大群眾仍然堅持逗留在曠野地方,沒有離開的意慾。他們肉身的需要立時呈現在眼前,他們的飢餓該如何解決?門徒向耶穌建議:「這是野地,天已經晚了,請叫眾人散開,他們好往四面鄉村裡去,自己買甚麼吃。」(35-36節) 耶穌又在想甚麼呢?「耶穌回答說:『你們給他們吃吧!』」(37節) 門徒當然大為吃驚,不知所措,皆因耶穌把這個餵飽五千人的難題交回給他們解決。門徒的建議本來是好主意,他們自己可以解決的問題,由他們自己去解決。那為何耶穌不接納他們的建議呢?雖然四福音書都有記錄這件「五餅二魚」的神蹟,卻沒有一處提及他對百姓的飢餓產生憐憫,但從耶穌拒絕接受門徒的意見,並其後向百姓所施行的神蹟,餵飽他們的飢餓,解決他們肉身的需要,足證耶穌盡顯他對貧苦大眾的憐恤之情。其後可8:1耶穌面對類似的情形,那時耶穌和百姓也是在一處偏遠的空曠地方,人數約有四千(可8:9)。可8:1-3說:「那時,又有許多人聚集,並沒有甚麼吃的。耶穌叫門徒來,說:『我憐憫這眾人,因為他們同我在這裡已經三天,也沒有吃的了。我若打發他們餓著回家,就必在路上困乏,因為其中有從遠處來的。』」 這裡就解釋了耶穌不欲打發百姓離開覓食的原因。

(不夠銀錢)
 

當耶穌說:「『你們給他們吃吧!』門徒說:『我們可以去買二十兩銀子的餅 ('two hundred pennyworth of bread'),給他們吃嗎?』」(37節) 約6:5-7這樣記錄:「耶穌舉目看見許多人來,就對腓力說:『我們從哪裡買餅叫這些人吃呢?』他說這話是要試驗腓力,他自己原知道要怎樣行。腓力回答說:『就是二十兩銀子的餅,叫他們各人吃一點,也是不夠的。』」 二十兩銀子值多少錢呢?若以一天一錢銀子的工資計算(太20:2「和工人講定一天一錢銀子('a penny a day'),就打發他們進葡萄園去。」),二十兩等於二百錢,即二百天(約半年)的工資。門徒估計這麼多人吃餅,就算手上有二十兩銀子,也不夠各人吃一小口餅。問題是:哪裡拿來這麼多錢去買餅,來滿足這麼多人的口腹呢?況且44節告訴我們:「吃餅的男人共有五千。」不計女人和孩子(太14:21「吃的人,除了婦女孩子,約有五千。」)。可想而知,人數少說也有六、七千。

(不夠食物)
 

手上的錢既然解決不了食的問題,「耶穌說:『你們有多少餅,可以去看看。』他們知道了,就說:『五個餅,兩條魚。』」(38節) 再從約6:8-9得知這五個餅和兩條魚是屬於誰的:「有一個門徒,就是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得烈,對耶穌說:『在這裡有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兩條魚,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甚麼呢?』」原來那五餅二魚的主人翁是一名孩童,這是他自己帶來的,大概夠一兩家人吃用吧。面對著這廣大群眾的需要,二十兩銀子買來的餅都不夠一人咬一口,更何況五個餅和兩條魚?!若然你是那小孩,當門徒大聲向群眾呼籲,問誰有食物可以捐出來,你會願意捐出你帶來的食物嗎?我相信數千人中,不可能只有一個小孩帶食物來,相信有些人帶備食物,但卻留給自己和家人享用。門徒無權要求他們交出食物,只隨他們的意願罷了。當門徒在人叢中到處搜羅食物時,就只有一個孩童甘願把食物交給安得烈。

(足夠有餘)
 

上文提到,當耶穌吩咐門徒「你們給他們吃吧!」(37節)時,約6:6補充說:「他說這話是要試驗腓力,他自己原知道要怎樣行。」門徒也好,腓力也好,他是要試驗他們,試驗他們甚麼呢?我們知道,耶穌將要在數千人面前施行一個偉大的神蹟:「耶穌拿著這五個餅,兩條魚,望著天祝福,擘開餅,遞給門徒,擺在眾人面前,也把那兩條魚分給眾人。他們都吃,並且吃飽了。」(41-42節) 神蹟背後的教訓顯而易見:相信耶穌只需向天父作出簡單的祝謝祈禱,天父就有能力供應足夠的餅和魚,餵飽至少五千人。結果,這六、七千人吃飽後,還剩下很多零碎的餅和魚,「門徒就把碎餅碎魚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43節) 弗3:20說:「神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問題是我們對天父的信心有多大。我們在無助的時候,我們懂得憑信心倚靠主去幫助我們解決難題嗎?這就是他給門徒的試驗。

耶穌拒絕門徒的建議,不但是要試驗門徒是否懂得倚靠主,同時也試驗廣大的群眾。不過他不是試驗群眾的信心,而是試驗他們願不願意拿出身上的食物來給神使用,去照顧其他有需要的人。耶穌不介意他們有多少,只看他們是否有心願意捐出來,結果只有一個孩童願意捐出他所有的食物來。透過這「五餅二魚」的神蹟,耶穌讓所有人知道,五個餅和兩條魚只是一個小小的工具,然而他珍惜每一個餅和每一條魚,因為每一個餅、每一條魚,在主的手中,都可以化成很大的祝福。在這件事上,誰是最討神喜悅呢?不是腓力,不是安得烈,也不是其他門徒,更不是群眾,而是那一個小孩。

(總結)

總括來說,有幾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屬靈功課:
  1. 屬靈知識貧乏的廣大群眾,長途跋涉到耶穌那裡,為要聽耶穌的教誨,我們是否也該檢視一下,自己有否像他們擁有一顆渴求神話語的心?太5:6「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我們若有飢渴慕義的心,主必定竭盡所能滿足我們屬靈的需要。

  2. 我們需要從耶穌身上學習「憐憫」,對有需要的人發出憐憫,不但針對他們肉身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他們渴求神話語的屬靈需要。要解決他們當前急切的需要,這意味著我們可能要把我們自身的需要先放在一旁。甚至意味我們要在靈命上好好裝備自己,隨時供應他們屬靈上的需要。

  3. 當我們無能為力的時候,我們要學習不靠自己,信靠主的大能。當耶穌要求門徒為群眾解決食的問題時,門徒憑自己和群眾的資源,根本無法解決數千人膳食的問題,意味他們必須倚靠主的大能。可10:27說:「在人是不能,在神卻不然,因為神凡事都能。」

  4. 我們需要行使信心:一件微不足道的東西,經過祈禱之後,在神的手中可以成為多人的祝福。

  5. 我們該學習無私的奉獻,獻出我們所擁有的,交在神的手,去服侍有需要的人。

要遵行主的大使命,我們首先要對服事的對象有憐憫。憐憫產生服事人最基本的元素,就是愛。由憐憫之心化作愛心的行動,獻上我們所擁有的,包括我們的時間、財物、精力、知識、技能、甚至經驗,用來照顧服事對象的需要。

每個信徒都有一些東西可以獻給神,去照顧其他人的需要。我們是屬於哪一類人呢?屬於大部份沒有甚麼可以奉獻出來的呢?還是一些擁有卻保留給自己的呢?還是像那小孩,願意無私地獻出自己所需的、身上所僅有的呢?我們可以有足夠理由不獻出任何東西給主:沒有準備、不足夠、不可能、不情願(因為是屬於「自己」的)、等別人先奉獻、甚至簡單一句「不關我的事!」

事前沒有一個人估計得到,耶穌會靠天父的大能施行這「五餅二魚」的神蹟。芸芸數千人之中,只有一個人經得起這個餵飽五千人的「憑信心付出」的考驗,就是那小孩。這小孩沒有強大的信心預見如此一個偉大神蹟的發生,他只有一顆單純奉獻的心,這就是我們的主所要求的。保羅在徒20:35說:「當記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