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經文

耶穌的權柄與虛己 (可1:21-28)

(耶穌的權柄)

這段經文兩次提到耶穌有權柄:

  1. 他有教導的權柄。「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文士。」(22節)
  2. 他有趕鬼的權柄。「他用權柄吩咐污鬼,連污鬼也聽從了他。」(27節)

一般來說,趕鬼是一個超自然的神蹟,百姓很容易便看出耶穌有趕鬼的權柄,甚至猜測這權柄是從神來的。他們感到驚訝,因為他們常以為耶穌只是一位猶太拉比,與其他文士一樣,但一般文士根本不會趕鬼,耶穌竟然可以「吩咐」污鬼從人身上走出來,他們當然佩服得五體投地,趕鬼的能力令他們對這位拉比產生敬畏之心,是不容置疑的。然而論到教導的權柄,聽的人又如何聽得出耶穌有教導的權柄,以致令他們感到「希奇」呢?從22節他們對耶穌教訓人的評語可知,一般文士在會堂裡說教,是完全不能讓人感受到他有權柄的。若然我們看看耶穌怎樣評論當時的猶太文士,我們便知道背後的原因了。

當法利賽人和文士看見耶穌的門徒沒有按照猶太傳統洗手吃飯,他們直接問耶穌說:「你的門徒為甚麼不照古人的遺傳,用俗手吃飯呢?」(7:5) 耶穌當下毫不客氣地指斥他們的偽善:

「以賽亞指著你們假冒為善之人所說的預言是不錯的。如經上說:『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他們將人的吩咐當做道理教導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 你們是離棄神的誡命,拘守人的遺傳…你們誠然是廢棄神的誡命,要守自己的遺傳。摩西說:『當孝敬父母』,又說:『咒罵父母的,必治死他。』 你們倒說:『人若對父母說:我所當奉給你的,已經作了各耳板』(各耳板就是供獻的意思),以後你們就不容他再奉養父母。這就是你們承接遺傳,廢了神的道。你們還做許多這樣的事。」(7:6-13)

耶穌斥責他們拘守猶太傳統,卻輕看了神的誡命,並以供奉父母為例,指斥他們借把奉獻給神為藉口,逃避供養父母的責任,至為不孝。文士本該教導人遵行神的誡命,自己卻不能以身作則,根本難以服眾。

此外,他們又愛坐高位和愛受人稱讚。在12:38-40裡,耶穌在聖殿中教訓百姓說:「你們要防備文士,他們好穿長衣遊行,喜愛人在街市上問他們的安,又喜愛會堂裡的高位,筵席上的首座;他們侵吞寡婦的家產,假意作很長的禱告。這些人要受更重的刑罰。」

總括來說,耶穌嚴斥他們把那些傳統禮儀的小事(如洗手吃飯)看為重大的道理,卻把神看重的誡命(如孝敬父母)視為無關痛養的小事。忽視禮儀是不會傷害人的心靈,但忽視神的律法會令人心受到極大的傷害。因此,文士的教訓是微不足道,甚至有些違背了聖經的教訓。如耶穌所說,他們是教導「人的吩咐」,而不是神的命令。

耶穌教授完「登山寶訓」(太5:1-7:27)之後,聽眾有何反應?太7:28-29說:「耶穌講完了這些話,眾人都希奇他的教訓。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他們的文士。」且看看耶穌其中關於「八福」的教導,與文士的教訓有何不同。太5:3-10說:「1.虛心的人有福了…2.哀慟的人有福了…3.溫柔的人有福了…4.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5.憐恤人的人有福了…6.清心的人有福了…7.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8.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

簡言之,第一和第二福是叫我們有虛己受教的心,第三、五、七福是叫我們對人要有仁愛的心,第四、六、八福是叫我們要有渴慕神的心(追求和堅守神的義)。文士的教訓只注重外表,兼且有私心。相反,耶穌的教訓是針對人的內心,且有純潔正直的動機。無怪乎他的教導是何等有權威,令心靈空虛的人感到震撼。

(耶穌的虛己)

我們在趕鬼的事件中也看到耶穌虛己的一面。污鬼大聲把耶穌神聖的身份暴露出來:「我知道你是誰,乃是神的聖者!」(24節) 耶穌不欲牠再多說,馬上叫牠不要作聲。縱使群眾已因為他能向污鬼發出命令已感到萬分驚訝,耶穌並沒有借此機會去褒揚他的身份與權能。權威的演說再加上超自然的能力,實在會令一個人飄飄然而產生驕傲的態度。但這情況沒有發生在耶穌身上,他仍能持守他謙遜的態度。

單是馬可福音已有多處類似的情況出現:

1:34 耶穌在西門彼得的岳母家趕出許多鬼,但他「不許鬼說話,因為鬼認識他。」

3:11-12 「污鬼無論何時看見他,就俯伏在他面前,喊著說:『你是神的兒子!』 耶穌再三地囑咐他們,不要把他顯露出來。」

5:43 耶穌使管會堂的女兒從死裡活過來,周圍哭著的人都「大大地驚奇」「耶穌切切地囑咐他們,不要叫人知道這事。」

7:36 耶穌把一個「耳聾舌結的人」醫好之後,他「囑咐他們不要告訴人」

8:26 耶穌把一個瞎子醫好,「打發他回家,說:『連這村子你也不要進去。』」

8:29-30 當耶穌問門徒他是誰,彼得衝口而出:「你是基督」,就像那些污鬼不自覺地揭露耶穌神聖的身份一樣,耶穌卻「禁戒他們,不要告訴人。」

當祭司長、文士和長老在聖殿問耶穌仗著甚麼權柄講道和行神蹟時,他拒絕回答他們的提問 (11:33),他不像那些一味吹噓自己成就的人。耶穌不欲別人知道他神聖的身份,背後至少有幾個原因:

  1. 他生命會受到威脅。當他在安息日的會堂裡,醫好了一個枯乾了一隻手的人,在場的法利賽人本來想試探耶穌究竟會否犯上在安息日治病的規條,看見耶穌在安息日施行這個神蹟,登時怒火中燒,「同希律一黨的人商議怎樣可以除滅耶穌。」(3:6)

  2. 他公開傳道的工作可能會受影響。在可1:44-45裡,耶穌醫好一個大痲瘋病人,吩咐他說:「你要謹慎,甚麼話都不可告訴人;只要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又因為你潔淨了,獻上摩西所吩咐的禮物,對眾人作證據。」耶穌告訴他只需獻上感謝的祭便可,無奈那人卻出去,「倒說許多的話,把這件事傳揚開了,叫耶穌以後不得再明明地進城,只好在外邊曠野地方。」相信太多人找耶穌醫病的話,會導致他無暇向人傳福音。

  3. 他不願人因他有施行神蹟的能力而相信他。當法利賽人要求耶穌「從天上顯個神蹟給他們看」時,耶穌「心裡深深地歎息,說:『這世代為甚麼求神蹟呢?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神蹟給這世代看!』」(8:11-12) 太12:39附加了一句:「一個邪惡、淫亂的世代求看神蹟,除了先知約拿的神蹟以外,再沒有神蹟給他們看。」耶穌希望人相信他是因為他從死裡復活的神蹟,而不是各樣醫治人的神蹟。他也多番預告門徒關於他被釘十架和復活的信息。(8:31; 9:9-10,31; 10:33-34)

  4. 他隱藏自己的身份,與他虛己的個性有關。事實上,馬可福音處處強調耶穌以僕人的身份來到世間服事人,太12:14-21把他這種服事的精神深刻地表達出來:「法利賽人出去,商議怎樣可以除滅耶穌。耶穌知道了,就離開那裡。有許多人跟著他,他把其中有病的人都治好了,又囑咐他們,不要給他傳名。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說:『看哪,我的僕人,我所揀選、所親愛、心裡所喜悅的,我要將我的靈賜給他,他必將公理傳給外邦。他不爭競,不喧嚷,街上也沒有人聽見他的聲音。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等他施行公理,叫公理得勝;外邦人都要仰望他的名。』」這話出自賽42:1-3。

雖然耶穌對自己的身份和能力都處理得很低調,無奈他的名聲還是迅速地傳開。這段經文的結尾是作者對這方面的補充:「耶穌的名聲就傳遍了加利利的四方。」(28節) 作者馬可在其他地方都有強調耶穌越叫人不要傳開他的名聲,他的名聲卻越發被傳開。(可1:45, 7:36) 正正是因為他看自己為僕人的低調虛己的性格,贏取了無數人景仰和尊崇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