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經文

禁食祈禱 (可9:14-29;太17:14-21)

(門徒的信心)

耶穌過去曾多次趕鬼,可5章說他從一個人身上趕出一班名叫「群」的污鬼,可3:11說許多污鬼在他面前下拜。今次他要趕的是一個「聾啞的鬼」(25節),不過今次的情形跟過往的有些分別,先是門徒嘗試趕鬼但卻失敗,然後耶穌才介入事件。門徒的失敗,令文士有機會向他們發出挑戰,甚或嘲弄他們。「耶穌到了門徒那裡,看見有許多人圍著他們,又有文士和他們辯論。」(14節) 耶穌知道門徒又惹上麻煩,便詢問那些文士(KJV, 'he asked the scribes'):「『你們和他們辯論的是甚麼?』眾人中間有一個人回答說:『夫子,我帶了我的兒子到你這裡來,他被啞巴鬼附著。無論在哪裡,鬼捉弄他,把他摔倒,他就口中流沫,咬牙切齒,身體枯乾。我請過你的門徒把鬼趕出去,他們卻是不能。』」(16-18節) 門徒曾因為在安息日拾麥穗而被法利賽人投訴(可2:23),又因吃飯不洗手遭文士抨擊(可7:5),那兩次耶穌都為他們出頭。惟獨今次他有不同的反應,他沒有為門徒辯護,反而怪責他們:「噯,不信的世代啊!我在你們這裡要到幾時呢?我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把他帶到我這裡來吧。」(19節) 為何他向門徒發怨言呢?明顯他是再一次埋怨他們缺乏應有的信心。

門徒跟隨耶穌已有一段日子,看見他行過許多大大小小的神蹟,他們在信心的功課上還沒有怎樣進步,這是他們的主所不滿的。可4章說耶穌平靜風浪;可5章說耶穌醫治了一個患十二年血漏的女人,又把睚魯死去的小女兒救活;可6章說耶穌用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又在波濤洶湧的水面上行走;可7章說耶穌趕出迦南婦人小女兒身上的污鬼,又醫好一個耳聾舌結的人;可8章耶穌用七個餅和幾條小魚餵飽四千人,又醫好一個瞎子。由此可見,由可4-8章,每一章都記錄了不同的神蹟,門徒都一一目睹。

還有,耶穌在上述的神蹟中多次強調「信心」的功課。耶穌平靜風浪後,向門徒慨嘆:「為甚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嗎?」(可4:40) 患血漏的女人得著醫治後,耶穌對她說:「女兒,你的信救了你。」(可5:34) 接著耶穌安慰剛聞女兒死訊的睚魯:「不要怕,只要信!」(可5:36) 

門徒真的有足夠能力去趕鬼嗎?這是不容置疑的。當耶穌揀選了十二門徒,他差遣門徒出去傳道,並給予他們足夠的權柄去趕鬼。(可3:14-15) 其後又「差遣他們兩個兩個地出去,也賜給他們權柄,制伏污鬼。」(可6:7) 因此,今次他們沒有能力去趕走聾啞的鬼,絕非他們沒有足夠權柄,而是他們缺乏信心。看來他們還未明白,過去那些神蹟和超自然事件的發生,背後的關鍵仍然是信心。當耶穌勸戒他們要防備法利賽人的酵時,他們還誤會他埋怨他們沒有帶餅,耶穌希奇地說:「你們還不省悟,還不明白嗎?」(可8:17) 然後提醒他們前後兩次神蹟剩下許多籃的碎餅。既然如此,他們為何仍然想到他們的主會擔心沒有餅充飢呢?但他們仍然好像糊裡糊塗的,因此耶穌又質疑:「你們還是不明白嗎?」(可8:21) 明顯他們仍沒有從神蹟中學到任何東西,無論他們見過耶穌施行多少個神蹟,他們對神的能力還沒有足夠信心。

(父親的信心)

被鬼附的兒子被人帶過來,「他一見耶穌,鬼便叫他重重地抽風,倒在地上,翻來覆去,口中流沫。耶穌問他父親說:『他得這病有多少日子呢?』回答說:『從小的時候。鬼屢次把他扔在火裡,水裡,要滅他。你若能做甚麼,求你憐憫我們,幫助我們!』」 (20-22節) 耶穌再次向父親強調信心的重要:「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23節) 父親馬上承認自己信心的不足,並「喊著說(註:有古卷作「立時流淚地喊著說」):『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24節) 他坦承自己對孩子得醫治的信心很小,可能是門徒經過一番努力仍對付不了那個惡鬼,但他沒有因此而氣餒,他求耶穌幫助他對神的能力有強大的信心,並求耶穌出於憐憫去協助他解決多年來困擾他家人的問題。每當我們的信心下滑,主會立時用祂的恩言再次增強我們對祂的信心。

(耶穌的信心)

現在耶穌便向哀求的父親和門徒證明甚麼是信心,他在眾人面前斥責那污鬼說:「你這聾啞的鬼,我吩咐你從他裡頭出來,再不要進去!那鬼喊叫,使孩子大大地抽了一陣風,就出來了。孩子好像死了一般,以致眾人多半說:『他是死了。』但耶穌拉著他的手,扶他起來,他就站起來了。」(25-27節)

當人人見孩子一點反應都沒有,以為孩子死了,原來還有後著。耶穌親手把軟弱無力的孩子扶起來,孩子終於回復正常。在這件事上,我們看見大半的人對耶穌的能力存疑,甚至以為事情更糟糕,誰知驀然間逆轉,孩子回復氣力,令在場人士無不嘩然!

我們祈禱後看見事情沒有絲毫進展,以為祈禱「失敗」,主的能力沒有彰顯,我們便灰心喪志。這時更加需要增加我們的耐性,等待事態的發展,直到我們看見曙光,回望時驚嘆神的作為!

門徒心中嘀咕:為何他們趕不出污鬼?「耶穌進了屋子,門徒就暗暗地問他說:『我們為甚麼不能趕出他去呢?』耶穌說:『非用禱告(註:有古卷在此有「禁食」二字),這一類的鬼總不能出來。』」(28-29節) (太17:21,「至於這一類的鬼,若不禱告禁食,他就不出來。」) 明顯門徒嘗試趕出那污鬼時,他們沒有禁食祈禱,因此他們失敗。但為何開始時耶穌埋怨他們沒有足夠信心,而現在又說到,要對付「這一類的鬼」必須加上禁食祈禱呢?信心和禁食祈禱兩者有何關連?


(兩個禁食祈禱的例子)

禁食對法利賽人來說是虔誠的表現(路18:12),卻被耶穌狠批他們「假冒為善」(太6:16)。在舊約裡,禁食卻是哀悼的表現。在以斯帖記,波斯王下令滅絕全國的猶太人之後,「猶大人大大悲哀,禁食哭泣哀號,穿麻衣躺在灰中的甚多。」(帖4:3) 同時,王后以斯帖要求「書珊城所有的猶大人,為我禁食三晝三夜,不吃不喝」,她自己和侍候她的宮女也照樣禁食,然後她才冒死進去見王。(帖4:16) 禁食對以斯帖來說,不但是向神表達哀傷的心情(像她同胞所表達的),更加是懷著受苦的心志、本著一顆單純的信心向神禱告祈求,而祈求的態度是迫切和堅持,同時也是在神面前表現出極度關注和真情的流露,去打動神出手相助。簡言之,在以斯帖的處境裡,真正的禁食祈禱,是運用和表達全情投入的信心,去感動神的參與,作出一些特別的舉措。

舊約另一個禁食的顯著例子,就是尼尼微人為尼尼微城禁食。當先知約拿在尼尼微城裡宣告:「『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傾覆了!』尼尼微人信服神,便宣告禁食,從最大的到至小的都穿麻衣。」尼尼微王又通告全城的人要「切切求告神。各人回頭離開所行的惡道,丟棄手中的強暴。」王不但相信約拿所說並非純粹恫嚇的話,還存著單純的信念:「或者神轉意後悔,不發烈怒,使我們不至滅亡,也未可知。」(拿3:4-9) 對尼尼微人來說,禁食祈禱是唯一可以避過大難的途徑。綜合上述兩種特殊的情況,禁食再加上哀哭的祈禱,絕對是真誠和全情投入的表現,並對神的憐憫和能力表現出單純和強烈的信心。


(總結)

個人認為,耶穌在29節給門徒的回應,暗示門徒在趕鬼的事上不夠熱誠,沒有為拯救那被鬼附的人作出全情投入的關注。可能他們初段試圖趕出污鬼離開那人不遂,便貿然放棄。甚至可能因那人怪異和可怕的行徑,帶著畏懼的心去趕出那惡鬼。至少他們沒有像耶穌般的決心,因他是極其嚴厲地怒斥污鬼,吩咐他出來,不要再進到那人身上去折磨他。在門徒趕鬼的事上,耶穌在太17:20的回應,是先強調他們「信心小」,然後才提到要以禁食祈禱來對付那惡鬼。耶穌在太17:20說:「是因你們的信心小。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座山說,你從這邊挪到那邊,它也必挪去!並且你們沒有一件不能做的事了。」 因此,在禁食祈禱的過程中,信心仍然要重要的一環,而禁食祈禱絕對有助於增強我們對主的信心。

許多時候,我們的祈禱有時缺乏誠意和全情投入的關注。在人事上充滿矛盾和複雜的社會裡,遊行示威愈漸頻密。示威者初步透過遊行,表達他們對某些事情的不滿,期望得到有關人士的注意,和公眾的認同。但當他們所針對的政府部門或私人機構等不加理會之後,他們會作出更激烈的行動,例如絕食數天,以表達他們強烈的不滿和引起社會人士更多的關注和認同。當然我們向神發出的祈禱,不是要表達我們對神的不滿,我想要強調的,是示威人士那種全情投入和持續訴求的精神,值得我們借鏡。對於我們極度關心的事情,持著受苦的心志去禁食祈禱,相信是一個打動神的心去回應我們訴求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