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十架和被埋葬 (約19:17-42)

釘十架和被埋葬 (約19:17-42)  

「他們就把耶穌帶了去。耶穌背著自己的十字架出來,到了一個地方,名叫『髑髏地』,希伯來話叫各各他。他們就在那裡釘他在十字架上,還有兩個人和他一同釘著,一邊一個,耶穌在中間。」(19:17-18)

顧名思義,「髑髏地」就是行刑後到處散佈著骷髏骨的山丘。可憐的耶穌與兩個死囚一同行刑,而中間本該是被彼拉多釋放的巴拉巴,他行刑的位置現在被上帝的兒子替代了。


「彼拉多又用牌子寫了一個名號,安在十字架上,寫的是:『猶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穌。』」(19:19)

這樣一個罪狀本身就大有問題,被人塞住良心寫上去的!

約翰特別強調耶穌的罪狀,是彼拉多命人掛上去的,對猶太人是一個極大的諷刺,因為他們正是控告耶穌自稱是「猶太人的王」,拒絕接受他是他們的王。但神就是如此巧妙地借彼拉多之手去掛上這個牌匾,向一眾頑梗悖逆的猶太人宣告:他誠然是猶太人的王,是神所膏立的以色列君王(Christ, the Anointed One),是以色列人渴望來臨的彌賽亞救主!


而且這牌匾上的名號更是用當代三種通行的語言寫成:「有許多猶太人念這名號;因為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方與城相近,並且是用希伯來、羅馬、希臘三樣文字寫的。」(19:20)

罪狀的名稱顧及了猶太人、希臘人和通曉拉丁文的羅馬人,神就是要讓外邦人也知道,耶穌不僅是猶太人的王,也是他們的王,是全世界的王!


「猶太人的祭司長就對彼拉多說:『不要寫「猶太人的王」,要寫「他自己說:我是猶太人的王」。』彼拉多說:『我所寫的,我已經寫上了。』」(19:21-22)

祭司長等人看見牌匾上的罪狀便老羞成怒,要求彼拉多改寫「他自己說:我是猶太人的王」,但彼拉多一口拒絕。因為這是神的定旨,無人可以阻止!


「兵丁既然將耶穌釘在十字架上,就拿他的衣服分為四分,每兵一分;又拿他的裡衣,這件裡衣原來沒有縫兒,是上下一片織成的。他們就彼此說:『我們不要撕開,只要拈鬮,看誰得著。』」(19:23-24上)

羅馬兵丁慣常把行刑之人的遺物攤分,卻發現耶穌所穿的內衣是一整件的,於是用抽籤的方式,看誰抽中這件內衣,約翰特別註明:「這要應驗經上的話說:他們分了我的外衣,為我的裡衣拈鬮。兵丁果然做了這事。」(19:24下) 應驗了詩22:18的預言。


同樣地,在耶穌釘十架的時段,約翰另外特別提到三件事,都是應驗舊約的預言。「這事以後,耶穌知道各樣的事已經成了,為要使經上的話應驗,就說:『我渴了。』有一個器皿盛滿了醋,放在那裡;他們就拿海絨蘸滿了醋,綁在牛膝草上,送到他口。耶穌嘗了那醋,就說:『成了!』便低下頭,將靈魂交付神了。」(19:28-30)

「成了」就代表他在世上的使命將要在斷氣的一刻結束,因此他親自把最後一個要應驗在自己身上的預言當下完成,才息勞歸父。這就解釋為何耶穌臨終前表示口渴,要求喝點什麼的,然後才說「成了!」

「喝醋」是出自詩69:21,「我渴了,他們拿醋給我喝。」這是第二個預言的應驗。明顯耶穌很清楚每一件事都在神的計劃之中,他也很清楚聖經上的每一個預言何時應驗,那怕是最微小、最不起眼的一個小動作,他都瞭如指掌。連喝甚麼東西都應驗得如此準確,彌賽亞的預言應驗在耶穌身上實在無可推諉!


第三及第四個預言的應驗,記載在19:31-34。「猶太人因這日是預備日,又因那安息日是個大日,就求彼拉多叫人打斷他們的腿,把他們拿去,免得屍首當安息日留在十字架上。」(19:31)

「預備日」,是預備安息日的日子,即星期五,因安息日被視為七天當中最重要的一日。屍首在安息日被掛在十架上是一種咒詛,顯得不太吉祥,相信是他們要求解下屍首的原因。「打斷他們的腿」是希望他們不要慢慢流乾血而死,而是使整個身軀沒有支撐下即時下墜、斷氣而死。


「於是兵丁來,把頭一個人的腿,並與耶穌同釘第二個人的腿,都打斷了。只是來到耶穌那裡,見他已經死了,就不打斷他的腿。惟有一個兵拿槍扎他的肋旁,隨即有血和水流出來。」(19:32-34) 
約翰補充說:「這些事成了,為要應驗經上的話說:『他的骨頭一根也不可折斷。』」經上又有一句說:『他們要仰望自己所扎的人。』」(19:36-37)

三個被釘的人之中,只有耶穌的腿沒有被打斷,這是應驗了詩34:20的話,「又保全他一身的骨頭,連一根也不折斷。」

兵丁用槍扎耶穌的肋旁,固然就是要確定他沒任何反應才把他拿下,反而應驗了舊約《撒迦利亞書》的預言:「他們必仰望我,就是他們所扎的。」(亞12:10)

上述四個舊約預言,在短短的時間內應驗在一個被掛在十架上的死囚,這表達了什麼?就是要表達出這個掛在十架上的「死囚」,正是指向舊約所預言的彌賽亞基督!能夠在短時間內接二連三應驗四個預言在同一個人身上,誰還敢說是偶然?!人類歷史上就只有耶穌一人才能證明他是舊約預言所指的「真命天子」,無人可再藉任何理由推翻這鐵一般的事實。


約翰在此特別聲明:「看見這事的那人就作見證─他的見證也是真的,並且他知道自己所說的是真的─叫你們也可以信。」(19:35)

為何他要在此作出特別聲明,說他自己就是親眼目睹這些預言應驗在耶穌身上的見證人?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他是寫此書的作者,而當中所發生及敘述的這幾件事,並非他聽別人說,他自己就是目擊證人,那就再真實不過了。如果讀者接受他書上所寫的其他信息,自然更要接受他親眼目睹的事實,叫讀者確信耶穌就是他自己所宣稱「從天上差來」的真命天子─上帝的兒子。

「其實當時已經有其他證人的敘述廣為流傳,也得到廣泛的認同。有可能是因為在新約時代的後期,有些人正在貶低十字架史實的重要性,把這些事降低為象徵的層次;這也是歷代在解釋各各他事件時一再產生的問題:他們若不是把十字架視為擁有某種神秘力量,就是只把它當成是一個有力的榜樣。約翰否定這兩種解釋。」(註73)


回到19:25-27耶穌兩句簡短卻令人十分感動的說話:「站在耶穌十字架旁邊的,有他母親與他母親的姊妹,並革羅罷的妻子馬利亞,和抹大拉的馬利亞。耶穌見母親和他所愛的那門徒站在旁邊,就對他母親說:『母親(原文是婦人),看,你的兒子!』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從此,那門徒就接她到自己家裡去了。」 

「那門徒」自然是作者約翰,而當中提到抹大拉的馬利亞,就是在下一章第一個看見復活主的女子。

耶穌再一次稱他母親馬利亞為「婦人」(‘Woman’),像他在迦拿婚宴中的回應(2:4)。明顯他再一次與馬利亞劃清界線,他頃刻間要回到天父的懷抱,與馬利亞不再是母子的關係,甚至馬利亞該稱復活的耶穌為主!

耶穌為何將馬利亞交給約翰照顧呢?除約翰外,其餘十個門徒應該都在場,只是1. 約翰剛巧站在馬利亞身旁;2. 約翰自言他是主所愛的門徒,他這樣形容自己,當然不是刻意誇獎自己,而是背後有它的原因。耶穌將自己肉身的母親交給他所信任的門徒照料,皆因約翰與主的關係特別密切,相信愛主的約翰必然會不負所託。


「這些事以後,有亞利馬太人約瑟,是耶穌的門徒,只因怕猶太人,就暗暗地作門徒。他來求彼拉多,要把耶穌的身體領去。彼拉多允准,他就把耶穌的身體領去了。」(19:38)

亞利馬太位於猶太境內的一個小鎮,約瑟是一個隱蔽門徒,他在當晚(太27:57)求彼拉多批准他領耶穌的屍體,希望把他好好埋葬。在約瑟的腦海裡,耶穌被釘十架的悽慘過程仍然歷歷在目。


「又有尼哥底母,就是先前夜裡去見耶穌的,帶著沒藥和沉香約有一百斤前來。他們就照猶太人殯葬的規矩,把耶穌的身體用細麻布加上香料裹好了。」(19:39-40)

尼哥底母是德高望重的法利賽人,但明顯已經暗地裡作了耶穌的門徒。兩人都不敢公開承認自己是耶穌的門徒,難得他們有同一個心願,去把自己所尊崇的主耶穌好好安葬,而不是任意被人棄置在骷髏地,與其他死囚同一命運!


「在耶穌釘十字架的地方有一個園子,園子裡有一座新墳墓,是從來沒有葬過人的。只因是猶太人的預備日,又因那墳墓近,他們就把耶穌安放在那裡。」(19:41-42)

按太27章所記,約瑟是一個財主(太27:57),「新墳墓」是他原為自己預先造好的,他把耶穌「安放在自己的新墳墓裡,就是他鑿在磐石裡的。他又把大石頭滾到墓門口。」(太27:60) 相信此人年事已高,家境富裕,甚至可能也有一點名望,他和尼哥底母兩人,可算給了耶穌一個風光大葬。

神除了感動兩人把愛子安葬外,「新墳墓」可說是神巧妙的安排,就在釘十架地方附近的一個園子裡。神為獨生兒子作出妥善的後事,用上好的香料裹好,讓他得到有體面的安葬。而兩人帶著沉重的心情安葬他們所敬愛的主,完成神所交付他們的小小任務,為神兒子的死劃上了完美的句號,值得約翰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