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被捉拿 (約18:1-12)
耶穌被捉拿 (約18:1-12)
「耶穌說了這話,就同門徒出去,過了汲淪溪。在那裡有一個園子,他和門徒進去了。」(18:1)
耶穌和門徒往他們慣常去的一個園子,從其他福音書知道這就是客西馬尼園,是一個種滿橄欖樹的花園。
「賣耶穌的猶大也知道那地方,因為耶穌和門徒屢次上那裡去聚集。」(18:2)
12:1及12:12告訴我們,耶穌在逾越節前五天從伯大尼進入耶路撒冷,日間逗留在城內,晚上便出城,相信就是到客西馬尼園露宿,因此猶大相信耶穌此時應該是在這園子內。
「猶大領了一隊兵,和祭司長並法利賽人的差役,拿著燈籠、火把、兵器,就來到園裡。耶穌知道將要臨到自己的一切事,就出來對他們說:『你們找誰?』他們回答說:『找拿撒勒人耶穌。』耶穌說:『我就是!』賣他的猶大也同他們站在那裡。耶穌一說『我就是』,他們就退後倒在地上。」(18:3-6)
明顯這句「我就是」(‘I am he’)帶有超自然力量,迫使這班捉拿耶穌的人後退到失去平衡而跌倒,看來他是要向敵人證明他有能力作出反擊。
「我就是」這句話基本上曾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耶穌向撒馬利亞婦人啟示自己是彌賽亞(基督)(4:26)。第二次是向生來瞎眼、後被醫好的瞎子,啟示自己是上帝的兒子(9:35-37),雖然那次並非用 ‘I am he’,但語調和回應的方式很相近。此刻耶穌更是清晰地向捉拿他的人回應說:「我就是」(‘I am he’)。4:26和這裡的「我就是」,正是上帝自己向摩西啟示自己的名字(‘I am who I am’)(出3:14)。
「他又問他們說:『你們找誰?』他們說:『找拿撒勒人耶穌。』耶穌說:『我已經告訴你們,我就是。』」(18:7-8上)
耶穌第二次問他們「你們找誰」,得到同樣的回答「找拿撒勒人耶穌」,然後耶穌又回應「我就是」,如此重覆的問、答和回應,彷彿要向敵人兩度宣告:拿撒勒人耶穌就是彌賽亞基督、上帝的兒子!
「你們若找我,就讓這些人去吧。」(18:8下)
在這危險的關頭,他第一時間是想到門徒的安危,他自問有責任保護他們不被捉拿:「這要應驗耶穌從前的話,說:『你所賜給我的人,我沒有失落一個。』」(18:9) 相信是指17:12的話。
當他再次重申「我就是」時,敵人因之前突如其來的跌倒經歷而膽怯,因此他提出讓門徒離開時,他們也不敢阻撓。
「西門彼得帶著一把刀,就拔出來,將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他的右耳;那僕人名叫馬勒古。」(18:10)
正當耶穌爭取保證門徒的安全時,彼得鹵莽的行徑幾乎令自己身陷囹圄,甚至有機會連累其他門徒。他早帶著一把刀,證明他是「有備而戰」,隨時候命保護主的性命。
耶穌馬上對彼得說:「收刀入鞘吧。」(18:11上)
耶穌及時制止彼得繼續發難,並馬上醫好那僕人的耳朵,免得節外生枝,此事記載在路22:51。他又說:「我父所給我的那杯,我豈可不喝呢?」(18:11下) 言下之意,他向彼得表示自己是心甘情願被人捉拿的,這是父神的旨意,叫他不要干涉。
「那隊兵和千夫長,並猶太人的差役就拿住耶穌,把他捆綁了。」(18:12)
就這樣,耶穌就乖乖地就範,門徒也得以脫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