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主的羊?(約10:22-42)

誰是主的羊?(約10:22-42)  

「在耶路撒冷有修殿節,是冬天的時候。耶穌在殿裡所羅門的廊下行走。」(10:22-23)

今次事件發生在修殿節,地點是在聖殿裡的所羅門廊下。迄今許多記載的事情都是發生在猶太人的節期或耶路撒冷的聖殿裡,包括:

─ 逾越節潔淨聖殿(2:13)
─ 某個節期,耶路撒冷近羊門的畢士大池(5:1)
─ 在殿裡遇見那病了三十八年的人(5:14)
─ 住棚節教訓人(7:2,14,28)
─ 住棚節剛完結,聖殿裡的庫房教訓人,淫婦被捉來對質(8:20)。

耶路撒冷畢竟是政治和宗教的中心地帶,而節期也是人聲鼎沸、熙來攘往的時段,正值耶穌講永生之道的好時機,卻是與猶太領袖衝突最多的地方,正因這緣故,自然成為約翰筆下的情節背景。


「猶太人圍著他,說:『你叫我們猶疑不定到幾時呢?你若是基督,就明明地告訴我們。』」(10:24)

這個問題其實應該是耶穌反問他們才對:「你們要猶疑不定到幾時呢?」事實上,不是耶穌故意叫他們猶疑不決,是因他們心硬,不肯接受和相信他的話,才搬出眾多疑點來否定他說的真理,可謂自打嘴巴。


「我已經告訴你們,你們不信。」(10:25上)

耶穌過去已說了很多關於自己身份的話,在《約翰福音》裡特別多。耶穌多次公開表露自己的身份,例如「我從天上來」、「是父差我來」、「有施洗約翰為我作見證」等等。

耶穌知道即使他繼續說自己就是基督,也是徒然,因他們不會接受這個答案,又會繼續追問他如何證明自己是基督。


「我奉我父之名所行的事可以為我作見證;只是你們不信,因為你們不是我的羊。」(10:25下-26)

耶穌過去在猶太人中間施行了很多神蹟,而神蹟在約翰的筆下是一種記號(sign),一種讓人聯想到耶穌就是彌賽亞的記號。

耶穌明確表示無論他行多少神蹟,總有人不會信,正如前一章醫治瞎子的事件。耶穌早知道哪些是自己的羊,哪些不是。不過他還是要傳,傳了還是不信,就沒有抵賴的餘地,正如約3:18所言,「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因為他不信神獨生子的名。」 


「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著我。」(10:27)

他又回到牧人與羊的比喻。「牧人與羊」強調一種非常微妙的關係,羊依賴牧人維持生活作息、自身安全等,而牧人則愛護羊群如命,悉心照料,這是主和門徒那種甜蜜溫馨的微妙關係。不像那些「假牧人」只會高舉自己高尚的宗教敬虔的修為,嚴謹地控制人的思想行為,按其指示服從誡命律例,從沒讓人感受到他們的關懷與愛護。安全感只是來自對他們的畏懼、不敢冒犯或違背誡命。

這好比信徒若只停留在一種敬畏神而不敢得罪祂的生活模式,沒有好好領受與主在靈裡溫馨交流互動的密切關係,便感到有一層隔膜,難以有進深的關係。舊約的以色列人與耶和華就是在這一種關係中勉強結連,耶穌來,就是要帶領他的羊進入更深的愛的關係裡。正如《希伯來書》作者形容耶穌就是舊約聖殿裡的幔子:「弟兄們,我們既因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是藉著他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經過,這幔子就是他的身體。」(來10:19-20)

像那些只懂求神拜佛的人,為求自保得福,用各種坊間的傳統方式去討好神明,毫無任何親密交流可言。我們與神的關係絕不是這樣,主希望我們感受到祂真情流露的一面,在任何時刻都在我們身旁,引領及保護我們,讓我們享受與祂一起的屬靈親密的關係。好牧人與羊的關係把這種甜蜜的屬靈關係表露無遺。

「他們也跟著我」─信耶穌不只是一次的回應,而是在信仰上持續不斷的回應,跟著主的腳蹤行。信仰是一個生命的歷程,而不純粹是一刻的決志那麼兒戲!


「我又賜給他們永生;他們永不滅亡,誰也不能從我手裡把他們奪去。我父把羊賜給我,他比萬有都大,誰也不能從我父手裡把他們奪去。」(10:28-29)

凡屬於他的羊,他必應許他們得永生,他的應許必不落空,正如他在6:39說,「他所賜給我的,叫我一個也不失落,在末日卻叫他復活。」


「『我與父原為一。』(‘I and my Father are one.’) 猶太人又拿起石頭來要打他。」(10:30-31)

猶太人明白他的意思,「父」是指耶和華他們敬奉的上帝,而他說自己與耶和華是一體,即把自己當作神,他們接受不了。猶太人最忌耶穌將自己的地位提升到等同神的地位,這是公然對神的褻瀆。犯褻瀆罪在猶太教是該死的,難怪會激起他們的公憤,想將他就地正法,以解心頭之恨。


「耶穌對他們說:『我從父顯出許多善事給你們看,你們是為哪一件拿石頭打我呢?』」(10:32)

「善事」這裡指醫病趕鬼的神蹟,他做了這麼多感動人心的「善事」,服事貧苦大眾,他們都竟然不相信他不是凡人,甚至要用石頭打他,在情在理都說不通。

他們本就對耶穌心存偏見,以耶穌為敵,說什麼道理他們都聽不入耳,做了什麼善事,行了什麼神蹟,都是枉然。簡單來說,在他們心目中,「他不是我想要的基督、彌賽亞救主」,愈是有人冒認自己是基督、是救主,甚至冒認自己是神,他們就愈反感;這是得罪神的,該處死的傢伙!


「猶太人回答說:『我們不是為善事拿石頭打你,是為你說僭妄的話(' blasphemy');又為你是個人,反將自己當作神。』」(10:33)

猶太人終於說出他們的心底話,耶穌往往將自己聖化到神的地步,等如叫他們向他敬拜,他們口不服,心更不服。

事實上,在猶太人的歷史中,從來沒有人敢說自己是神,充其量只說自己是「神所差來的先知、僕人」。耶穌明明是一個人,卻口出狂言說自己是神,他們不氣忿才怪!

為何他們不能接受「道成肉身」的可能性─即神化身為人的樣式與人溝通交往呢?因為他們把「彌賽亞基督」的觀念局限在自己有限的思維裡,這可以說是對基督身份的前設,至少認為基督有王者風範,威風八面,像大衛、掃羅等以色列王有能力帶領以色列人戰勝外敵,拯救黎民於水深火熱之中。耶穌的表現不但與他們的期待不符,甚至超出了他們思想上所能接受的範圍。


「耶穌說:『你們的律法上豈不是寫著「我曾說你們是神」嗎?經上的話是不能廢的;若那些承受神道的人尚且稱為神,父所分別為聖、又差到世間來的,他自稱是神的兒子,你們還向他說『你說僭妄的話』嗎?」(10:34-36)

耶穌引用了詩82:6來反駁他們,「我曾說:你們是神(‘ I have said, Ye are gods’),都是至高者的兒子。」他的意思是:「既然人都可以被稱為神,為何我不可以『自稱是神的兒子』呢?我是從天上來的,更有資格自稱為神,完全沒有違背律法,何來僭妄的話?」


「我若不行我父的事,你們就不必信我;我若行了,你們縱然不信我,也當信這些事,叫你們又知道又明白父在我裡面,我也在父裡面。」(10:37-38)

他希望猶太人將焦點放回自己所作的事上,叫他們憑他所作的事相信他是父所差來的。

「父在我裡面,我也在父裡面」─與「我與父原為一」的意思相若。子與父各擁有不同位格,卻是同一位神;意念是一致的,沒有分歧;計劃也是一致的,工作也是一致的,不分彼此。在往後幾章,他私下對門徒將這深奧的真理作進一步闡釋,不過還是對牛彈琴。


「他們又要拿他,他卻逃出他們的手走了。」(10:39)

這邊廂他心平氣和地向他們解釋,那邊廂他們正目露凶光地凝視著他,待他說完便馬上採取激烈的行動。可見耶穌沒有刻意迴避那些固執頑梗的人,甚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因為他要舉證他們的不是,表露他們不信的惡念與惡行。


「耶穌又往約旦河外去,到了約翰起初施洗的地方,就住在那裡。」(10:40)

施洗約翰曾做了很多前期福音工作去預備人的心,耶穌特來此地收割莊稼。


「有許多人來到他那裡。他們說:『約翰一件神蹟沒有行過,但約翰指著這人所說的一切話都是真的。』在那裡,信耶穌的人就多了。」(10:41-42)

這些人都擁有一顆單純、謙卑的心,他們聽過施洗約翰的教訓,信任他,相信他所說關於耶穌的每一句話。而耶穌的一言一行,正是約翰所見證的:「就是那在我以後來的,我給他解鞋帶也不配。」(1:27)

他們承認耶穌的地位確實比施洗約翰高出了許多,單憑他所行眾多的神蹟便看得出來,否認這個既定的事實,就等如埋沒自己的良心。他們真的做到耶穌渴望人如何看待他─憑他所作的善事去評價他,究竟值不值得他們去相信。

他們對耶穌的評語,與耶路撒冷城內那些處處針對和逼迫耶穌的人,就是那些頑強不信的人,對耶穌所說的鄙視和貶抑的說話,成強烈的對比。


「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
(1:5)「他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1:11) 約翰一步一步用耶穌與猶太人(包括撒馬利亞人)的一些事件和對話,來證實上述兩點。當然也有接受光的:「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1:12)

因此,從事件的結局可看出,不同的人對耶穌的言行有不同的回應,有接受的,有拒絕的,也有半信半疑的。個中不少事件,約翰都用了很長的篇幅去描述當中的交談和對話,從中可窺伺每個人對這「道成肉身」的耶穌的看法。

約翰特別要帶出耶穌的講論─真理的信息、給人盼望的信息,這正是活在無盼望世界的人需要聽到的,並作出回應和選擇─接受還是不接受。約翰同時交代兩者的結局會如何,自己去衡量,然後作出明智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