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餅二魚的神蹟 (約6:1-15)

五餅二魚的神蹟 (約6:1-15)

「這事以後,耶穌渡過加利利海,就是提比哩亞海。」(6:1)

「這事」,固然是指第五章耶穌和耶路撒冷的猶太人為安息日引起的爭拗。方才是在猶太的耶路撒冷,如今忽地轉到加利利海的場景,兩者在時間上顯然是沒有任何關連,不過「約翰要把這個事件(五餅二魚的神蹟)與摩西關於耶穌是上帝所應許的彌賽亞見證,緊緊地連結在一起。」(註28) 看下去便知道兩者有何關連。


「有許多人因為看見他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蹟,就跟隨他。耶穌上了山,和門徒一同坐在那裡。那時猶太人的逾越節近了。」(6:2-4)

約翰第一次記載「逾越節近了」是在2:13,這是第二次,即事隔一年了。

耶穌和十二門徒乘小船渡海然後徒步上山,本來想找個寧靜偏僻的地方靜修,豈料成千上萬的群眾跟上山來!他們如何跟著他們渡海呢?太14:13告訴我們,群眾是徒步找上來的。約翰告訴我們,大部份人是被耶穌的神蹟所吸引而跟著他。

這麼多人來接近耶穌,為了甚麼?耶穌能施行神蹟,醫病趕鬼,很多人想耶穌幫忙解決他們生活上的問題,並非想明白真理。正如教宗到訪任何國家,成千上萬的人為要一睹他的風采,就在那裡守候,等他的出現。最好有機會給教宗摸摸他們,灑灑聖水,給他們祝福,令他們一帆風順。


「耶穌舉目看見許多人來,就對腓力說:『我們從哪裡買餅叫這些人吃呢?』(他說這話是要試驗腓力;他自己原知道要怎樣行。)」(6:5-6)

6:10告訴我們,上山的群眾約有五千之多!太14:21說,「吃的人,除了婦女孩子,約有五千。」若連婦人和孩童一併計算,恐怕已超過一萬人!耶穌向腓力提出這個食物供應的問題,一來是時候不早,己是「天將晚的時候」(太14:15),在荒山野嶺,人數如螞蟻之多,倒要協助他們解決晚膳的問題。二來,耶穌這關乎食糧的問題其實埋下了伏筆,要借餵飽五千人(過萬人)的神蹟,向群眾表示他就是「生命的糧」的真理(6:35)。正如耶穌問撒馬利亞婦人拿水喝的問題,而引出「活水」可永遠解渴的真理一樣。


「腓力回答說:『就是二十兩銀子的餅,叫他們各人吃一點也是不夠的。』」(6:7)
  

「二十兩銀子大約折合當時一個普通工人的八個月工資。」(註29) 看來腓力對錢銀方面的預算較為精準,他預算花二十兩銀子買餅也只能讓每個人嘗一口,況且門徒根本就沒有那麼多錢在身,他簡直茫無頭緒。


「有一個門徒,就是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得烈,對耶穌說:『在這裡有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兩條魚,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甚麼呢?』」(6:8-9)

連二十兩銀子買餅也不夠用,幹嗎安得烈會向耶穌示意有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兩條魚」?這不是很可笑嗎?正因為他的「溫馨提示」,觸發接下來的「五餅二魚」的神蹟,成為四卷福音書都有記述的偉大神蹟!這當然是他萬料不到的:原來這小小的食物在主手中可以餵飽過萬人,而且背後還帶出如此深遠的屬靈意義。


「耶穌說:『你們叫眾人坐下。』原來那地方的草多,眾人就坐下,數目約有五千。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就分給那坐著的人;分魚也是這樣,都隨著他們所要的。」(6:10-11)

耶穌認為這是施展神蹟的合適時機,便先吩咐門徒安頓眾人一排排坐下,將孩童的五餅二魚拿過來,祝謝完畢,開始擘餅遞給門徒,由門徒遞給眾人。神蹟就發生了!餅從耶穌那裡源源不絕地遞給門徒,門徒遞給眾人,直到每個人手上都有足夠的餅可吃,然後便遞魚,「都隨著他們所要的」


「他們吃飽了,耶穌對門徒說:『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免得有糟蹋的。』他們便將那五個大麥餅的零碎,就是眾人吃了剩下的,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6:12-13)

每個人吃飽之餘,還有剩下零碎的餅被丟在一旁,拾起來可裝滿十二個籃子,證明份量是超出他們所需的。此神蹟再次顯明上帝是那位「嗎哪供應者」─照顧人基本生活所需,像照顧天上飛鳥、野地裡的百合花一樣。五餅二魚的神蹟更令他們篤信不疑耶穌的能力,絕對能解決他們生活所需,許多人就寄望耶穌是有求必應的神人:「主啊,常將這糧賜給我們!」(6:34)

這個五餅二魚的神蹟,讓我們學習到奉獻的意義。主看重的是我們奉獻的心,像小孩一樣般純樸,無論是奉獻時間、才幹或是金錢,不論多寡,在主手裡總有用得著的地方。不是要等到我們覺得富足時,才把剩餘的施捨出來。只要別人或教會肢體有需要,即使是微薄的也可以拿出來分享,神可以用我們奉獻出來的「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甚至綽綽有餘!奉獻的效果絕非我們能預想到的。 

一位姊妹有次趕往市區途中,偶然在地上看見兩根木頭,忽然有感動,拾起後拿回家,用麻繩綑起成一個十字架,放上一些乾花,珍而重之拿去送給另一位團契的姊妹。幾年後,姊妹告訴她,她一直珍而重之把那個十字架放在家裡,並用手機拍下照片,打開來給她看。事後姊妹分享說:「一個不花分文的十架,做起來不用三分鐘,其實我連它的樣子都忘記了,但是,當時拾起木頭的感動仍刻印在心裡,拿去並送出時的珍重,仍暖融融在心裡流動。原來我們在平常生活的一樁最不起眼、最平常的小事,只要帶著愛、真心和珍重,在天父看來就不小了。」


「眾人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就說:『這真是那要到世間來的先知!』」(6:14)

為何吃飽的群眾認定他是「那要到世間來的先知」?因為「逾越節近了」,五餅二魚的神蹟餵飽在曠野眾多飢民,自不然令他們聯想到神曾在曠野賜下嗎哪給摩西帶領的以色列民,6:31正顯示出他們的聯想:「我們的祖宗在曠野吃過嗎哪,如經上寫著說:『他從天上賜下糧來給他們吃。』」他們不期然想到摩西臨終前寄語他們先祖的話:「耶和華你的神要從你們弟兄中間給你興起一位先知像我,你們要聽從他。」「耶和華就對我說:『…我必在他們弟兄中間給他們興起一位先知像你。我要將當說的話傳給他;他要將我一切所吩咐的都傳給他們。誰不聽他奉我名所說的話,我必討誰的罪。』」(申18:15,17-19) 

眼前這人豈不是有摩西的影子嗎?沒有摩西就沒有嗎哪的神蹟;同樣,沒有耶穌就沒有五餅二魚的神蹟!「耶穌以神奇的方式供應食物,顯然跟上帝在曠野每天供應嗎哪有關;二者的相似度是如此高,以致群眾馬上想到摩西曾預言的最大先知,竟然就出現在他們眼前。」(註30)


「耶穌既知道眾人要來強逼他作王,就獨自又退到山上去了。」(6:15)

果然,當耶穌行完五餅二魚的神蹟後,眾人議論紛紛,認定他是摩西所預言的「那先知」。不過,當他們認定他是「那先知」後,他們想「強逼他作王」,這就是他們想要推舉的彌賽亞救主!

難道彌賽亞是人推舉出來的嗎?不是神所命定的嗎?此時耶穌若承認的話,會有甚麼後果?豈非將錯就錯,讓他們以為自己對彌賽亞救主所作的幻想和寄望是對的嗎?他們錯誤的思想就更難被糾正過來了。

事實上,耶穌看出他們要推舉這位「嗎哪供應者」作王,帶領他們成為富強的以色列國,不再成為羅馬人的傀儡政府,處處受制於羅馬人的法制管治之下,又要向他們繳重稅,聽命於羅馬長官。他們期望耶穌像摩西帶領以色列人脫離埃及的奴役生活一樣,難怪群眾對他寄予厚望:此一重任,無人比他更合適!

耶穌「就獨自又退到山上去了」─「耶穌退離的原因,是因為眾人誤解上帝要帶領他們的方式。他們心裡所想的是一位軍事或政治勢力的領袖。」「我們可以信靠這個道,但絕不能扭曲或操作祂來迎合政治上的目的。」(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