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好癱子 (約5:1-15)
醫好癱子 (約5:1-15)
「這事以後,到了猶太人的一個節期,耶穌就上耶路撒冷去。」(5:1)
以色列人慣常在一年三大節期上耶路撒冷朝聖:逾越節(即除酵節)、七七節(即收割節)、住棚節。(申16:16) 約翰多次選擇記錄在猶太人節期時段發生在耶穌身上的事,例如逾越節(2:13, 6:4, 11:55)、住棚節(7:2),不過今次卻沒有提及是什麼節期,只說明耶穌是因為這節期而上耶路撒冷。
「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門有一個池子,希伯來話叫作畢士大,旁邊有五個廊子;裡面躺著瞎眼的、瘸腿的、血氣枯乾的許多病人。(有古卷加:等候水動;因為有天使按時下池子攪動那水,水動之後,誰先下去,無論害甚麼病就痊癒了。)」(5:2-4)
這段經文是約翰記錄的第三個神蹟,同樣是耶穌一句吩咐的說話,當事人照著去行,神蹟便出現在他的身上。於此,約翰先交代一下神蹟事件發生的地點、環境狀況等。
「羊門」是耶路撒冷多個城門的其中一個,當中提到一個畢士大池,環繞這池的都擠滿著許多殘障或長期病患的人士,他們相信不時會有天使下來凡間攪動池水,「誰先下去,無論害甚麼病就痊癒了。」因著這個信念,人人都在那裡「搏一搏」,等候這個時機的來臨,然後爭取以最快的時間和速度下水。
對於受病患或身體殘缺困擾經年的人來說,這是唯一可以令他們逃出生天、改變現狀的機會,那怕機會是相當渺茫,又豈能錯過?相信他們這種信念的堅持,已到了一個麻木的地步,既然都無藥可癒,惟有僥倖一試吧!他們已習慣了整日在池邊呆等、閒聊、沉悶至極的生活方式,除此以外,還能怎樣?
「在那裡有一個人,病了三十八年。耶穌看見他躺著,知道他病了許久,就問他說:『你要痊癒嗎?』」(5:5-6)
為何耶穌「萬千寵愛在一身」、特意挑選這個病了三十八年的癱子呢?且聽他如何回答:「先生,水動的時候,沒有人把我放在池子裡;我正去的時候,就有別人比我先下去。」(5:7) 他回答的語氣,帶有聽天由命的淒涼景況。病了大半生,也不知等了多少個年頭,卻比周邊的殘障人士更吃虧,因他全無力氣動身,需要別人攙扶。也許因為這個原因,打動了耶穌悲天憫人的心:「夠了!受夠了!是時候讓他不再失望,得到真正的痊癒。」
有人等得不耐煩,明知沒有半點希望,可能早已放棄佔據一個有利的位置,不再爭取康復的機會。天可憐見,這個持續寄望守候的長期病患者,終於等到主的出現,等到上天回應的一刻。像「素常盼望以色列的安慰者來到」的長者西面,一直等候彌賽亞的出現,神讓他如願以償,終在臨終前等到聖嬰的出現,還可以抱著他稱頌神說:「主啊!如今可以照你的話,釋放僕人安然去世,因為我的眼睛已經看見你的救恩。」(路2:25-32)
耶穌要改變他的一生,從絕望中再扶他起來,誰能做得到?不是其他人做不到,而竟然是無人願意幫他一把。事實上,又有誰會有這等耐性伴在他身旁,從早到晚、日復一日地呆等?連他的家人也不會吧?!
「你要痊癒嗎?」可能是測試他是否還冀望改變現狀、改變習慣已久的頹廢生活。這句話其實問得有點多餘,坐在那裡「由朝等到晚」的每一個病人,有誰不想痊癒?不過耶穌要他親口向他表達自己的意願。
當人習慣了空虛的生活,主的出現就等如這句說話背後的含義:你想改變現狀嗎?你想改變你現在那種「頹廢」的人生嗎?你想活得更精彩嗎?活得更豐盛和有意義嗎?
若那人對耶穌不理不睬,或採取嗤笑的態度回應耶穌的一問,可能就這樣錯過醫治的良機。
「耶穌對他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5:8)
「怎麼?我有沒有聽錯?」那人最初大概以為耶穌會助他一臂之力,在水動時推他落池,萬料不到突然殺出這一句話!就如此簡單?
「那人立刻痊癒,就拿起褥子來走了。」(5:9)
約翰形容耶穌說完了那句話,「那人立刻痊癒」,似乎他來不及反應,已開始感覺自己的身體好像沒事似的!那種感覺只有經歷過神蹟的人才知道。
對經歷神蹟的人來說,那種痊癒的感覺無疑是震撼的,但感覺歸感覺,他在神蹟發生的過程中有否行使真正的信心就難說得很,不像大臣那種完全看不見神蹟的信心,因他可能感覺自己好了才嘗試起來,結果證實真的痊癒了,不用再白白等待水動的一剎那。
「那天是安息日,所以猶太人對那醫好的人說:『今天是安息日,你拿褥子是不可的。』」(5:10)
為何安息日連拿褥子都不行?簡直是荒謬至極!可見猶太人死守規條到一個完全不合理的地步,用諸多方法約束人的自由,這就是他們所謂的「敬虔」。他們毫無憐憫之心,麻木不仁,正是常被耶穌痛斥「偽善」的偽君子,瞎子中的瞎子!他們對他病患得癒的事完全漠不關心,只關心他破壞了安息日的規條,不尊重猶太教,對猶太教(包括猶太教領袖)是大不敬。
「他卻回答說:『那使我痊癒的,對我說:「拿你的褥子走吧。」』」(5:11)
看來這人被猶太人控告他犯了安息日的大忌,心生懼怕,情急之下,作出了上述的回應。他顯然覺得自己是無辜的,他無心犯安息日。上述的回應好比說:「這事與我無關,是『那使我痊癒的』叫我這樣做的。」人有推卸責任的本能,但求脫身,免惹麻煩。不管「他」了,先顧自己再說。
「他們問他說:『對你說「拿褥子走」的是甚麼人?』那醫好的人不知道是誰;因為那裡的人多,耶穌已經躲開了(NIV, 'slipped away into the crowd')。」(5:12-13)
猶太人一再追問:叫你拿褥子走的那人是誰?誓要查個水落石出,把犯安息日的人繩之於法。那人當然不知道是誰醫好他,否則他早已說出來了。
就在此時,耶穌早已不見蹤影了!那反而是關鍵時刻,此人對醫治他的耶穌印象是甚麼?是否像大臣那樣真心相信他是大能的主宰?看下去自有分曉。
「後來耶穌在殿裡遇見他(NIV, ‘found him’),對他說:『你已經痊癒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5:14)
畢士大池在聖殿範圍以外,耶穌卻在「殿裡遇見他」,是巧遇他嗎?當然不是。耶穌特意冒險再出現,為要提醒他:「你已經痊癒了,不要再犯罪。」言下之意,你已經犯了罪,要回頭是岸。既然身體已無恙,只要好好生活下去,重過新生活便行了,切勿再犯罪!並警告他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
證明耶穌所關心的不純粹是他身體的病,否則他根本不用在他面前再次出現,暴露自己的行蹤,導致日後為自己增添更多麻煩。畢竟耶穌更關心他靈性上的病,特意去找他,提醒他犯了罪,倘若罪的問題不好好解決的話,到頭來比折磨身體經年的頑疾更痛苦。人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永死!
耶穌一向關心人的靈性多於身體上的病,正如他醫治大臣兒子的同時,更關切大臣一家得救的問題。因此當耶穌問那人「你要痊癒嗎?」,其含義可能比身體得痊癒更深遠。
「那人就去告訴猶太人,使他痊癒的是耶穌。」(5:15)
顯然那人沒有聽勸,轉頭便向猶太人告密,這豈不是亞當和夏娃的翻版嗎?只顧推卸責任,但求脫身,完全沒有「飲水思源」之心。耶穌不是已事先警告他「不要再犯罪」嗎?他就是當作耳邊風,為甚麼?生怕被人控告他不守安息日而受到懲罰。
他透露誰醫好他,絕不是為耶穌作見證,因他很清楚那些猶太人下一步將會有什麼行動。他自己當然可以將功贖罪,但醫好他的人會有什麼後果,他就管不了。
多麼冷酷無情的一個人,完全沒有感恩圖報之心,只顧自身安危,反不顧恩人的死活。更令人遺憾的是,他沒有相信耶穌,也沒有認真對付自己的罪。
這可說是聖經裡其中一個最失敗的見證!醫治了他的不治之症,還要告耶穌一狀,多麼冤枉。我們不禁要問:為何耶穌還要醫治他呢?就是出於他憐憫人的心腸,甚至好言相勸給他機會悔改,他就是硬心不聽。世上有這種人嗎?多的是!
很多人犯了罪而不自知,福音的臨到就是要讓他們知道自己有罪,而當他們不斷感受到神的祝福之後,來不及感恩,已先抗拒福音,不承認自己有罪,甚至告耶穌一狀:「如果耶穌愛我,就不會讓我受這麼多的苦!」他們只懂怨天尤人,從不檢討一下自己的所作所為。
明知他們硬心不聽,神為何還要祝福他們?正如太5:45說,「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神就是要給他們悔改的機會,不悔改的話,「定他們的罪就是在此」(3:19)。總有人相信,有人不信;大臣和癱子是兩種極端的回應,形成強烈的對比,這也是約翰想要帶出來的信息。
事實上,他的告密接下來就引發了猶太人與耶穌之間更激烈的敵對狀態,將耶穌陷入生命受到威脅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