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6:33 - 先求神的國和義

太6:33「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 

耶穌呼籲我們要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seek ye first the kingdom of God, and his righteousness’),「這些東西」自然會加給我們。「這些東西」就是指著我們為生活所需而憂慮的東西,包括日常的衣食住行,正如他在太6:25說,「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 

我相信太6:33這句話確實難倒了許多基督信徒,特別在今時今日的香港社會裡,百物騰貴,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物價和費用,幾乎年年有加無減,而加薪的幅度永遠追不上通脹,尤其住屋租金居高不下,起碼佔去收入的一半,一般家庭只能勉強維持生計,令照顧家庭的擔子越來越重! 

我認識一個四口之家,多年來靠弟兄一人獨力撐起頭家,一份全職工的收入都維持不了生計,要在半夜兼職打字,賺取多一點外塊,每晚只能睡幾個小時,期望大女兒快點修畢大學課程,可以投入社會幫補家計。過去他們星期天都有返教會崇拜,但近年都沒有再返,一個令我感到詫異且心酸的原因:他們怕返教會後要與弟兄姊妹一同午膳,增加緊絀的生活開支!但我心想:難道這就可以成為不返教會的藉口嗎?難怪耶穌說:「你們這小信的人哪!野地裡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在爐裡,神還給它這樣的妝飾,何況你們呢!所以,不要憂慮說,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太6:30-32) 

然而諷刺的是,為生活憂慮卻常常是我們信心的頭號敵人,難以擺脫!父母生了孩子後,孩童尚未入學,便開始為孩子的學業前途憂慮,怪不得「贏在起跑線」成為家長瘋狂追捧的絕技!多年來也成為一個教養子女的熱門話題。踏入適婚年齡的情侶,也常憂心兩人加起來的收入都未能維持生計,往往考慮遲婚。有的想置業才結婚的,幸運的有父母幫忙付首期,否則便要儲夠首期的錢才可置業安居。社會環境的確容易令我們憂慮徬徨,但是否就不能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呢?什麼是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 

神的國是關乎神的主權和管治範圍,「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這句話與先前耶穌教導門徒的主禱文中兩個祈求有密切關連:「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6:10) 接著就是為日常生活基本需要祈求:「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太6:11) 主禱文中這幾個祈求的次序,與6:33先求神的國和義的教導完全一致;6:25-34一段強調不要為生活所需憂慮的教導,可說是以上主禱文中三個祈求的進一步闡述。6:34便說:「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正配合6:11所祈求的,求神今天賜給我們日常需用的飲食。

當我們願意為神的國和義(包括遵行神的旨意)而努力時,神自然會應允我們日用飲食的祈求,供應我們每日生活所需,因此我們不用為此而擔憂。反過來說,當我們常為生活所需而終日憂慮、牽腸掛肚(包括現在與未來),我們會將所有的精力與時間都放在生活擔子上,而不會關心神國度的事情(例如傳福音),也容易忽略履行神的義(聖經上的教導)的重要性。主就是教導我們不要本末倒置,日常生活行為上該以神的國和義為優先注意的事情,否則的話,我們滿足了生活所需,可能會繼續努力、無休止地去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而對神的國和神的義愈漸冷淡,「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那裡」(太6:21)。最後得到了全世界又如何?「眼睛就是身上的燈。你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太6:22-23) 耶穌以此來形容那些只會為提升生活質素而不斷努力的人。因此主坦言:「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瑪門:財利的意思)。」「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太6:24下,6:19,20) 這才是明智之舉。 

我認識一些基督徒,他們其實不愁衣食,卻致力於他們的營銷生意,一年到晚都不忙交朋結友,務求擴充客源,又要常常開各式各樣的會議,連在家中也是不停用手機與客戶聯絡,跟進客戶的需要。這樣忙個不亦樂乎的生活,很容易便會對個人靈修和教會小組生活愈漸冷淡,因為他心裡一直牽掛著的,不是個人或他人屬靈生命的需要,而是他自己生意擴展的需要!撒旦的伎倆加上人的貪念,促使信徒與主的關係漸漸疏離,靈命不進則退,甚至可能與家人的關係也漸漸疏離,我為這些信徒的靈命擔憂。 

耶穌要我們思想一下天上的飛鳥和野地裡的一花一草,何解?主並非強調我們不需要努力工作。像其他昆蟲走獸一樣,飛鳥也要去覓食,不過若非背後有神提供食物給牠們去覓,牠們如何能生存?牠們自然不明白神在背後的悉心照料,但信徒該明白這一點。主鼓勵我們要對天父的照料有信心,放心先去求祂的國和祂的義,祂會更樂意為我們作出特別安排,讓我們仍然可以維持生計,因為我們比飛鳥貴重得多。在神的眼中,人所拼命爭取得來的榮華,不足與百合花的美麗相比,因百合花的自然美更顯出神的作為。這一點值得我們去思想,我們有沒有關注神在我們身上或生命上的旨意,為要更多彰顯和榮耀神的作為,還是只顧謀生,或為自己爭取榮華富貴?每一個基督信徒都要認真想想,你在神的救贖計劃中究竟扮演著什麼角色? 

信徒若真的關心神國度的事情,我鼓勵他們多點參予一些短宣體驗,這也是為何教會牧者和領袖要定期為信徒安排短宣活動。太9:36-38說,耶穌「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然後便打發十二門徒去拯救「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隨走隨傳,說『天國近了!』」(太10:5-7) 請留意「看見」這兩個字,為何主看見他們困苦流離,因為他「走遍各城各鄉」(太9:35)。你若只留在原地,不出去闖一下,到那些落後的地方看一看,你什麼也看不見。當你有過一些短宣體驗,發覺當地的人生活比你更艱苦數倍,你便不會常常顧影自憐,只看見自己生活的需要,看不見別人生活的需要。當你看見別人生活更艱苦,但可能心境比你更豁達開朗時,你會有何感受?又或你看見他們孤苦無依,你會生發同情之心,像主一樣「憐憫他們」,希望能為他們的需要盡點綿力。你也會更樂意把福音介紹給他們,讓他們能認識愛他們的神。簡言之,願神的國降臨,不是單單用口祈求那麼簡單,自己也要身體力行,為擴展神的國去盡上本份。 

有了宣教體驗後,也不一定要往外地宣教,在本土也可以宣教。留意一下周圍一些比你更窮困的人,可能也會觸發你去憐憫他們,感覺到他們有生活和靈性上的需要。 

一位信徒叫Eric,就是因為透過參與不同的義工服侍,看見本地尼泊爾少數族裔的需要,神便在禱告上激勵他去關心他們。最後,他決定進入神學院接受裝備,同時參與尼泊爾人教會的聚會,甚至學習尼語,吃他們的食物,從中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 

Eric愈發接觸居港的尼泊爾人,便發現他們面對生活上種種困難,更希望他們得救。他願意與他們共同面對生活上的困難,從中給予愛的援助,使他們能融入社會。尤其言語不通使他們更難融入香港社群、被社會接納。「尼泊爾人覺得自己文化很粗陋,不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他們會覺得自己是小矮人,我們是巨人,他們在我們面前常覺自卑。」「沒有廣東話不能進入社群。在學業、工作、交友和政府資訊也沒法應付。」比起這群少數族裔,我們在生活各方面是何等優越! 

尼泊爾人信奉印度教,改信別教便會失去某些特權,因此會遭到家人逼迫,甚至殺害。「居港的尼泊爾人對福音接受稍為開放….畢竟他們族群交往頻密,家族聚會、宗教和節日活動聚在一起機會多,只要家族某成員有接觸基督教,很快傳到他們耳中,所以傳福音給他們仍然有一定困難。」饒是如此,Eric發現尼泊爾人喜歡足球運動,便在神的帶領下,成立了一支尼泊爾學生福音足球隊,在團隊精神中教導他們學習愛、認錯和寬恕。 

Eric透露,最主要的困難就是缺乏牧養同工與學生同行,因此他希望能建立一個義工網絡,提供適切的義工服侍,給予他們實際的需要,例如為學生功課導修、教授廣東話和中文訓練、英語和數學等。他又希望為尼籍婦女在平日提供興趣班,給予不同工作坊,為她們提供社交機會。 

Eric現為本地跨文化實習宣教士。 

【資料來源:《天使心》124期2016年9月刊54-57頁「我們的鄰舍 與尼泊爾人同行」】


許多人就忙得像馬大一樣,耶穌卻對馬大說:
「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路10:41-42) Eric沒有為自己的生活憂慮,他把心思意念都放在神國的事工上,他已經選擇了上好的福份,他懂得「積攢財寶在天上」,沒有人能奪去,正如詩16:5說,「耶和華是我的產業,是我杯中的分;我所得的,你為我持守。」 

先求神的義同樣重要,神的義可以很廣泛,通常「神的義」是與「人的罪」相對,《箴言》便記錄了逾六十句義人或善人與惡人對比的思想與行為!故此,有一點是絕對肯定的,遵行神的旨意就是彰顯神的義,無形中就是讓神的旨意行在地上。耶穌在太7章登山寶訓的結尾也有補充:「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太7:21) 正如願神的國降臨,需要信徒身體力行去擴展神的國,願神的旨意行在地上,更加需要在地上的信徒身體力行去遵行神的旨意,這也是信徒先求神的義的一個實際回應。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彰顯神的義,即按照聖經上的教導遵行神的旨意,是需要在靈命方面下功夫。因此我們少不了每天透過靈修默想去思想神的話,透過與神相交和親近,建立個人與神一個密切的屬靈關係,因此耶穌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太4:4) 耶穌又對門徒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作甚麼。…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愛裡,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他的愛裡。」(約15:5,10) 當我們不停為自己手上所經營的忙個不休時,與神親近的時間相對便減少,恐怕追求靈命長進的心志也大不如前,與神的關係便愈漸疏遠,甚至生活化到一個麻木的地步,我們信仰的危機便逐步浮現。

來10:25又說,「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持續參予教會小組聚會,與主內肢體相交,可互相鞭策;信徒不可能獨善其身,大家都有軟弱跌倒的時候,需要彼此提醒、互相守望及扶持。當我們不再有意識去追求靈命的成長,自然對小組聚會也愈來愈麻木,視之為可有可無,同樣會導致我們的信仰出現危機。因此,追求靈命長進的意識相當重要,正如來5:13-14說,「凡只能喫奶的,都不熟練仁義的道理,因為他是嬰孩;惟獨長大成人的纔能喫乾糧;他們的心竅習練得通達,就能分辨好歹了。」 

有沒有想過,當我們願意將神的國和神的義放在生命之首時,神會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上的困難,同時又可積攢財寶在天上,我們便可達到雙贏。若我們只掛心自己生活的擔子,有機會兩頭不到岸,變成雙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