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3:23 - 像是給主作

西3:23「無論作甚麼,都要從心裡作,像是給主作的,不是給人作的。」 

這句話是保羅對作為受雇人士的教導:「你們作僕人的,要凡事聽從你們肉身的主人,不要只在眼前事奉,像是討人喜歡的,總要存心誠實敬畏主。」(西3:22) 《以弗所書》有同樣的教導:「你們作僕人的,要懼怕戰兢,用誠實的心聽從你們肉身的主人,好像聽從基督一般。不要只在眼前事奉,像是討人喜歡的,要像基督的僕人,從心裡遵行神的旨意。甘心事奉,好像服事主,不像服事人。」(弗6:5-7) 

一篇題為「同工不同酬,女性薪水矮一截!」的文章,指出台灣一些女性在職業上明顯受到歧視:「長期以來,促進兩性職場地位的實質平等,並消除一切形式的歧視等不友善職場環境,無不是國內女權及勞工運動團體的重要工作…無論是政府機關和民間企業,性別工作實質平等仍然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受僱員工薪資調查統計』顯示:99年台灣女性的平均薪資僅達到男性平均薪資的80.12%,且每年的改善程度有限…事實上,同工不同酬的性別歧視目前仍然嚴重。」(資料來源:http://pnn.pts.org.tw/main/2012/02/23/) 

男性與女性「同工不同酬」的情況,在相隔17年的今日,相信仍然存在於很多不同的國家。事實上,不論男性或女性,同工不同酬普遍地出現在各行各業中,帶來僱主與員工之間不少的磨擦與衝突。 

2015年12月,香港一篇題為「同工不同酬 醫生盼薪酬與公務員掛勾」的文章中報道:「『還醫生一個公道』,過千名身穿白袍的公立醫院醫生於10月在伊利沙伯醫院靜坐,抗議醫管局未有跟隨公務員機制為醫生額外加薪3%,是繼07年爭取同工同酬後的大型靜坐行動。事後醫管局雖答允加薪,但事件引起各界思考公立醫院醫生薪酬機制漏洞。醫療界人士指,長遠希望將公院醫生薪酬與公務員掛勾,省卻每年檢討制度的繁瑣程序。... 

面對同工不同酬的情況,有醫生萌生去意,亦有部分甘願留守,陳沛然醫生指,公院可以照顧很多低下階層的市民,能幫到他們,滿足感難以比擬。伊利沙伯醫院耳鼻喉科部門主管莊厚明醫生,是當年由公務員醫生轉為醫管局醫生的一員,他亦寧願留在公院服務基層市民,放棄到私院賺取高薪。莊表示頭頸部腫瘤、喉癌等癌症手術費用很大,曾聽過有病人去私院找一些知名醫生,收費高達100萬,但公院只收住院費,幾百元已包手術費。

陳沛然及莊厚明均認為錢並不是公院醫生留守與否的最大原因,工作環境、家人、上司等因素對醫生去留亦有很大影響。但他擔心政府若不肯付出更高薪酬,難保部分公院醫生有一天亦會離開。」(資料來源:http://sanpoyan.journalism.hkbu.edu.hk) 

無可否認,現今很多公院醫生為了「錢途」而轉職私家醫生,相比之下,上述兩位仁醫決定留在公院照顧低下階層實屬難得。 

我自己也曾經感受過,在同一公司裡「同工不同酬」的苦澀味兒,極不好受。記得我在美國大學畢業後,由三藩市轉往洛杉磯找電腦程式設計的工作,後來受一家電腦軟件公司聘用。那是一家小型的華人公司,老闆是美籍台灣人,他聘用了幾位白人做軟件推銷員,而聘請年輕華人做電腦程式編寫員,而我們這類沒有美國綠卡、只持有臨時工作簽證的大學畢業生,正好是任由他壓低工資的僱用對象!但為了博取老闆他日幫我們申請綠卡,唯有繼續留守在公司,任其宰割! 

我加入公司前,已有一位台灣同事做同類的工作,後來老闆又聘請了一位香港人做程式設計員,我們三人都做同類的軟件編寫工作。我的工作效率一直被老闆兩兄弟賞識,後來甚至得到老闆的信任,連公司的收支帳目都交給我處理。某次做帳時,竟給我發現後來加入的香港同事,加薪的幅度遠遠超過我和另外那位台籍同事,我為此深深不忿,便單獨向老闆提出加薪的要求,老闆同意給我加薪,但仍遠遠拋離那位香港同事。不過我已息事寧人,不再為此斤斤計較,因我知道那位香港同事是一個很善於交際及爭取機會的人,相信他曾經私下和老闆談判,老闆又賞識他有能力為公司爭取客源,因此大大提高他的薪酬。至於我,我仍然享受我自己的工作,並和老闆、同事維持友好關係,從工作上得到滿足感。後來這位同事更私下作媒介,與我和另一位同事周末在客戶的公司「秘撈」,齊齊賺取一點外塊,可見這位同事確實有本事,人際關係了得。 

耶穌曾在太20:1-16述說了一個類似同工不同酬的比喻,值得我們中間一些在職的信徒反省,當我們遇上一些像上述那些看似不公平的待遇時,我們是否可以學習西3:23所教導的,「無論作甚麼,都要從心裡作,像是給主作的,不是給人作的。」這絕非易事,除非我們可以將我們的心態轉變過來。 

比喻中說:「天國好像家主清早去雇人進他的葡萄園作工,和工人講定一天一錢銀子,就打發他們進葡萄園去。約在巳初出去,看見市上還有閒站的人,就對他們說:『你們也進葡萄園去,所當給的,我必給你們。』他們也進去了。約在午正和申初又出去,也是這樣行。約在酉初出去,看見還有人站在那裡... 

到了晚上,園主對管事的說:『叫工人都來,給他們工錢,從後來的起,到先來的為止。』約在酉初雇的人來了,各人得了一錢銀子。及至那先雇的來了,他們以為必要多得;誰知也是各得一錢。他們得了,就埋怨家主說:『我們整天勞苦受熱,那後來的只做了一小時,你竟叫他們和我們一樣嗎?』家主回答其中的一人說:『朋友,我不虧負你,你與我講定的不是一錢銀子嗎?拿你的走吧!我給那後來的和給你一樣,這是我願意的。我的東西難道不可隨我的意思用嗎?因為我作好人,你就紅了眼嗎?』這樣,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有古卷加: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 

這個比喻雖非反映「同工不同酬」,卻反映了不同工時但同酬的不公平制度。最後一批工人在酉初(即約下午五時許)才進入葡萄園,只作了一小時的工,與大清早工作了整天的工人同樣得到一錢銀子!辛勞了整天的工人自然感到不開心,那口氣怎能嚥得下?誓要向園主取回公道,得到合理的賠償。但比喻中說,這班最早入葡萄園的工人,和園主早已定好了日薪是一錢銀子,園主照雙方協議付工資,絕無不妥,他們奈何他不得。園主繼而解釋,雖則後來的工人只做了一小時,但園主是特別優待他們,給他們超出工時比例數倍的工資,是他自願的,這是他的主權。 

為何園主樂意給予其他工人優厚的待遇呢?耶穌這比喻至少暗示了一點:作工的人,有兩種不同的心態,一種是為了得到應得的回報而去辦事,是為打工而打工,不是為神打工。好比一位傳道人受僱於某教會,看自己得到多少薪酬,便「按章工作」,不會想到作為主的僕人,要為主的教會鞠躬盡瘁,因他只視傳道人的職責是一份受薪的工作,履行了他當初承諾要付出的責任便算了。而真正甘心樂意為主的緣故悉心照料主所託付羊群的僕人,不會計較自己得到多少薪酬,主對這些為祂死心塌地的主僕,自會給他們更多額外的恩典,是他們未曾預想到的。這比喻是回應耶穌在上一章經文尾段所說:「凡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親、母親、(有古卷加:妻子、)兒女、田地的,必要得著百倍,並且承受永生。」(太19:29) 他們為主所作出的各種犠牲,主必然會加倍補償,包括今生與來生。 

因此,倘若我們在工作中遇上一些看似「同工不同酬」的不快事,讓我們想到我們仍然要為主活出美好見證,不用與別人比較,也不用太過斤斤計較,深信主是看在眼裡,必然會在暗中給予我們更多額外的恩惠,遠超過我們應得的合理待遇。以下幾個在工作上為主甘願付出的見證,可給我們借鏡。 

一位姓高的姊妹移居加拿大,至今有12年。期間她重返校園,09年畢業後獲聘,發覺公司的人事和財務都有問題,老闆更非常難捉摸,但她知道這份工是神特別為她預備的,就硬著頭皮堅持下去。 

當她第一次和老闆有激烈衝突時,覺得實在很難和他相處,但神卻讓她用憐憫的眼光「看到老闆的無助、挫折、恐懼、怕被背叛、自卑、受傷的一面」。神也讓她每天進辦公室前先跪下祈禱,求神與她同在。 

高姊妹自言一直處在一個不容易的環境中,每天工作壓力非常大,甚至後來患了輕微的憂鬱症,卻藉著禱告得了醫治。 

去年2月,老闆開始賦予她重任,並預簽許多空白支票供她使用,這令她大感意外。「以前的他,簽一張支票總要問五個以上的問題!確定沒有被訛詐,沒有太早付款,沒有人公物私用後才會簽字。」神更祝福她的工作,在採購、談合約、廣告設計、建立流程、徵人求才等這些她不熟悉的事務上,老闆都非常滿意她的安排。神在醫治她身體疾病的同時,也讓她有能力接納老闆,並從心底尊重他,以致老闆也被神的愛滋潤,被改變,開始相信人,也變得可愛多了。 

更奇妙的是,上班至今工作量愈來愈大,公司的財務狀況並沒有明顯好轉,即使工作滿了一年,她也從未要求加薪,但神竟然感動老闆,主動給她調薪。 

【資料來源:《中信月刊》2016年4月648期「上帝也在辦公室」】 

從高姊妹身上我們學習到體恤別人(包括老闆),而不是一味的埋怨,從神的角度去看事物,總發現別有洞天。我認識數十年的一位弟兄,遠赴內地透過教育暗地進行宣教活動,現受雇於某所外語中心,專門教授當地學生英語,他從沒懷疑是神安排他去擔當這職位。 

最近從他口中聽到一個震撼的消息,他辭去了任教多年的職位,原因是他跟他的內地老闆合不來。其實過去他也曾多次向我傾訴,他與他老闆常因教學方式的見解不同而有爭執。我絕沒有懷疑這位弟兄的教學方法,因他教出了不少成績優異的學生,有的還有幸入了大學,在當地來說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他也深受家長們歡迎。許多家長也因為他辭教而質問老闆因由,且極力要求老闆挽留他! 

後來他與當地其他宣教同工私下談論此事,同工認為神既然有意把他放在那裡執教鞭,而老闆又全力協助他獲得工作簽證,即使老闆個性倔強,在處理人事關係上有極待改善之處,他仍該本著當初事奉的宗旨,繼續留守在那裡,配合神的召命。當弟兄冷靜下來之後,知道神放他在那裡,就是要運用愛心和耐心來影響這位基督徒老闆,況且他本人也喜歡在那裡任教。為了繼續遵行神的使命,也為了一班莘莘學子,他願意與老闆妥協,回復原職,老闆也應承儘量作出配合,就這樣化解了一場對老闆不滿的衝突。 

以下一個見證,正是發生在一個單從神的角度看事物的姊妹,她就是「惜食堂」的創辦人Gigi。 

Gigi看到一位在中環拾紙皮的婆婆,便受了感動,希望他們能得到溫飽,又想到香港人浪費食物的問題嚴重,便開始了惜食堂的理念。「雖然我不是做慈善、社福界出身,對於社福如何去籌錢也一竅不通;對於飲食管理,我更是一概不知。但當我先求神的國和祂的義時,這些東西都會加給我們,所以在籌辦的過程中,神慢慢讓我們看到,祂的供應和恩典原來早已在我們之中。」萬事起頭難,整個食物處理過程,既要保持新鮮,又要掌握好每一個對食物處理、保存、烹調等程序;挑選合適的餐廳、收集食物,到每個受惠者手中都有一份衛生、溫暖的食物,每一步都需要嚴格處理。 

「當把神放至最優先位置時,所得到的原來會比自己付出的多出一千萬倍!」Gigi說。香港仍有超過96萬人生活在貧窮線,當中長者佔30%,看到在富庶的香港仍存在對食物龐大的需求時,Gigi抓緊神的應許,透過惜食堂的工作,讓更多人知道不但要關懷這班人的溫飽,更需要去關懷他們的屬靈生命。「在我們中心有人因為感到愛而信主。而這就是神給我的領受,祂給我一個職責,就是叫我去關懷他們。」惜食堂由最初每日送出20個飯盒,到現在每日送出6000個飯盒,免費派發予100個慈善機構,每一個飯盒都是一份份愛的表達。 

惜食堂的社區飯堂,就是神動工的地方,讓人可以尋找愛的根源。曾經有位婆婆向Gigi分享,說她回到家中就是「爛茶渣」,但來到飯堂,就是來了天堂!Gigi最初以為人需要的是一個飯盒,所以給他們飯盒來滿足他們的需要。但後來發現,人心的滿足是遠遠超過一個果腹的飯盒;食物給人溫飽,而從神而來的靈糧,是生命的盼望。Gigi知道這份使命不但是叫自己的生命因神而更豐盛,更是要將永恆的盼望、屬天的靈糧分享給人。 

【資料來源:《天使心》124期2016年9月刊40-45頁「食物餵飽人肚 唯愛慰藉人心」】 

總括來說,無論我們是在公營、私營或慈善機構工作,都會遇上複雜的人事問題,而我們工作是否開心,人際關係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當我們將事奉神放在出發點時,看到的是別人的需要,不會太計較自己的得失。嘗試多用憐恤的心去體諒別人,包括老闆和同事,努力達致工作上的和諧,總比勾心鬥角、針鋒相對更令人愉快!替人打工自然會叫我們儘量討價還價,若想到為主作工的話,我們只會考慮到主曾為我們付出的實在太多,我們又豈敢與主討價還價?即使我們感到「蝕底」,然而我們為主作工所得到的回報,遠遠超過我們所付出的,正如Gigi所說,「當把神放至最優先位置時,所得到的原來會比自己付出的多出一千萬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