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擄前的先知

被擄前的先知

被擄前的先知,是指第六世紀巴比倫被擄事件前的先知。被擄事件對以色列先知在社會和政治上有很大的影響,導致被擄前和被擄後的先知,在信息內容和先知角色上有很大的差別。

被擄前的先知多採用一種標準模式來預言降災--「譴責和恫嚇」。這種模式反映出他們先表達了個人的反思和理據,然後才宣告判詞。

被擄前先知書的主題

1. 神

被擄前的先知所經歷的神,是要求人採取某些行動的。

先知要求人單單敬拜耶和華,道德上也要正確待人。

先知也指出神對人的愛。甚至當人不忠和退後時,神也顯示祂的愛。神審判人都是出於愛,而不是要報復,當人已達到不可能悔改的時候,神才會付諸行動。

2. 以色列

先知面對以色列人不忠的困擾。君主容許宗教上迦南化,社會上低下階層又被剝削,故先知對宗教和社會上的腐敗作出公開譴責。

先知的信息一般被形容為審判預言,要喚醒以色列的不公平和不忠。

3. 神和以色列的關係

先知多看到神和以色列的關係衰落,並以不同的形象去描述此關係,如婚姻破裂、悖逆之子、有罪的人、逃亡的人、腐敗的社會、被毀之約、枯骨的田地等。

有時也出現一些有盼望和恢復關係的喻象,如兒子將被領回、罪蒙赦免、人可停止往前跑、社會得以潔淨等。

4. 將來

究竟前先知書裡的應許,是出於當時代的先知,還是後來的講師和作者呢?是否同一個人既可看見整個災難的來臨,又看見光明的將來呢?

有些學者認為,應許與盼望,是給予不同世代的人。預言是留給當代的人,卻是後世的人才能明白。

二十世紀初,有學者認為災禍與幸福,恫嚇和應許相互交替,是先知典型的預言式講論,某些學者以此論調來解釋看似矛盾的現象。

Source: John J. Schmitt, “Pre-exilic Hebrew Prophecy”, Anchor Bible Diction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