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主前二世紀信仰群體的意義

II.   對主前二世紀信仰群體的意義
A.   「聖民」面對的挑戰

安提阿哥四世在主前175年開始執政,由主前171年開始就迫害猶太人,直到他死於主前164年為止。這期間猶太人受逼迫約有七年之久。迫害的高峰期是在後半期,即主前168至165年的時間,切合作者在7:25「聖民必交付他手一載、二載、半載」的描述。

從史實或聖經的記載來看,安提阿哥四世對聖民的迫害,主要不是身體上的迫害,而是企圖對猶太百姓在思想形態上的操控,是宗教禮儀和文化上的迫害。[4] 對新舊兩約之間的猶太百姓來說,這些已是極大的迫害。

1.   宗教的迫害

作者在第7章開始的四個異象中,以簾捲式的描述方式,逐漸把希臘帝國兇殘的一面及安提阿哥四世的暴政 (作者身處的年代) 揭露出來。首先,作者多次用猛獸來表達外邦政權不人道的手段,而第7章的第四獸 (暗指希臘) 比前三獸更為兇殘肆虐,極為可怕。「說誇大話」的小角(7:20),特指安提阿哥四世的狂妄自大。[5] 第8章形容他「將些天象和星宿拋落在地,用腳踐踏」(8:10) 來表徵一眾神祗皆成為他攻擊踐踏的對象。他不但攻擊國內異教所敬奉的假神,更攻擊猶太人所信奉的上帝—萬軍之神耶和華:「牠自高自大,以為高及天象之君,除掉常獻給君的燔祭,毀壞君王的聖所。」(8:11) 第11章更以「王必任意而行,自高自大,超過所有的神」(11:36) 來形容安提阿哥四世狂妄的程度。[6]
a.   祭祀的迫害
安提阿哥四世有很強的自我崇拜傾向。他以神明自居,曾自稱為「依比法尼」,意思是「神明顯現」。在主前168年,他在耶路撒冷聖殿中設立一座敬拜希臘宙斯神的祭壇,且宣稱自己是宙斯神的顯現。他勒令所有人 (包括猶太人) 向宙斯祭壇敬拜,那些不肯向祭壇敬拜的人,將被處死。此外,他又強迫猶太人參與外邦人的宗教儀式,又要參加慶祝希臘酒神巴庫斯的遊行,若不服從將要被殺。安提阿哥四世更發行鑄有很像自己的宙斯神面貌的貨幣,進一步把自己和宙斯神等同起來。但以理書作者在第3章記述但以理的三友所面對的困境 (巴比倫王要求他的百姓拜他所立的金像),正是反映主前二世紀的猶太百姓,被迫去敬拜外邦偶像,而這些偶像又帶有統治者的影子。[7]

在第4章巴比倫王狂傲之際成了「獸」,很有象徵意義。獸與人成強烈的對比,走獸只有獸性,沒有人性,只滿足於吃喝、情慾,沒有理想,沒有高尚的情操。第7章和第8章也有用獸來代表一些兇殘的國度。巴比倫王由人心變為獸心,是反映安提阿哥四世近乎失去人性的心態。[8] 他的荒謬怪誕行為人所共知,他稱自己為「依比法尼」,當時的人暗地裡譏諷他為「依比曼尼」,意即瘋人的意思。[9]

安提阿哥四世的另一大罪行,就是褻瀆聖殿。主前169年,他因為猶太人不承認孟力勞為大祭司,於是下令屠殺猶太人,更污穢耶路撒冷的聖殿,搶奪殿內的金銀器皿。在主前168年,他在聖殿中設立一座給希臘宙斯神獻祭的壇。他更吩咐猶太人將豬肉獻在這壇上。豬在摩西的律法中視為不潔之物,故在聖殿中以豬為祭品,是褻瀆了聖殿和神。[10]
b.   飲食的迫害
安提阿哥四世執政期間,不但強迫猶太人獻豬給宙斯神,更強迫他們吃豬肉,不聽從者便遭處決。處身兩約之間的猶太人對神的律法特別尊重,對他們來說,豬肉是不潔淨的食物,吃豬肉明顯是違反神的律法。[11]
c.   宗教生活的迫害
安提阿哥四世又不准猶太人再按他們祖宗的律法或傳統去過生活,為要徹底推行希臘化。他禁止猶太人替嬰孩進行割禮儀式,不准閱讀律法書,不准再獻祭和守聖日的節期,包括猶太人所非常看重的安息日。不從王命的就要被處死。[12]

2.   文化的迫害
自從亞歷山大以來,希臘統治者銳意推行涉及許多不同宗教和哲學的希臘文化。這些希臘文化有部份是跟猶太人的傳統極不相同,甚至與猶太人的信仰有所抵觸,例如某些運動是夾雜著異教的慶典和祭祀,其中有向希臘神祗獻上許願禮物,也會有各式各樣的獻祭,也有些場合是引人犯罪的。然而,自多利買王朝統治巴勒斯坦時起,很多猶太人已被希臘文化所薰陶。到了西流基王朝統治時,統治者就更為密集式地推動希臘文化。安提阿哥四世為鞏固自己的政權,更企圖把巴勒斯坦徹底希臘化,把猶太人和希臘人攙雜在一起,因此主前二世紀的猶太信徒,面對著希臘文化嚴厲的衝擊。[13]

作者在第2章形容人像的腳和腳趾頭半鐵半泥,雖攙雜卻不能相合,同樣,「那國民也必與各種人攙雜,卻不能彼此相合」(2:43),正是要表徵希臘文化與猶太文化不能相合。而迫害猶太百姓的希臘帝國雖「堅壯如鐵」(2:40),至終仍難逃神的審判和傾覆。第1章的衝突,明顯與猶太人宗教方面的飲食文化攸關,作者也是藉但以理和三友的堅持,鼓勵當時的猶太同胞,絕不要對那些跟猶太傳統有衝突的外邦文化妥協。[14]

希臘的智慧文化,也是主前二世紀猶太百姓所面臨的一項挑戰。希臘宗教與文化,本身就包含古巴比倫宗教與文化 (如占星學、宇宙學、天使學、解夢術等),也包含波斯祆教中的思想,形成一個高度混合的宗教體系。不少猶太人亦嚮往希臘式的哲學思想和智慧觀。直到希臘王安提阿哥四世統治時,更迫使耶路撒冷的猶太人接受希臘的宗教和文化。有見及此,作者藉著比較主前六世紀的但以理和巴比倫的哲士,證明外邦智慧無法與猶太人所信奉的耶和華神所賜予人的智慧相比──人的智慧不能與屬天的智慧和啟示相比。真正的智慧是神所賜給屬乎祂的人,是神「將智慧賜與智慧人,將知識賜與聰明人」(2:21),也惟有神才能顯明深奧隱蔽的事。[15]

B.   對聖民安慰勉勵的信息
1.  盼望

苦難是神對在外邦統治下的猶太人罪的懲罰,但神的懲罰總留有餘地,樹的殘株仍存留(4:23),象徵生機會有再現的可能。

作者非常關心一個問題:苦難究竟何時方過去?這是《但以理書》一個重要的主旨。[16] 第8章作者藉兩位聖者的對話,引出公山羊的小角 (安提阿哥四世) 所帶來的苦難,「要到幾時才應驗呢?」(8:13) 實際的意思不是這種可怕的苦難甚麼時候出現,而是苦難幾時才會完結?[17] 答案是神停止懲罰百姓之日,就是苦難結束之時。

苦難是有限期的,「七期」的苦難過去,「日子滿足」(4:34),苦難就會過去。尼布甲尼撒被趕離人群,與野獸同居,作者是「借古鑑今」,暗示讀者那驕橫而專制的瘋人安提阿哥,至終必遭神的審判。「那行動驕傲的,他能降為卑。」(4:37) 尼布甲尼撒的受罰,意味猶太百姓的苦難快將過去。第9章以「七十」來論到耶路撒冷荒涼的年數,及遙指末後日子的「七十個七」,都是表示刑罰期滿後,神的恩典重新臨到的意思。[18]

第2章尼布甲尼撒的異夢中,最後出現第五國,這國是天上的神親自建立,它滅絕一切之前的國後,便存到永遠。作者極期盼這永遠的國很快便實現,他相信神必會向狂妄的安提阿哥施行懲罰,預計他的結局是「至終卻非因人手而滅亡。」(8:25) 甚至他相信自己所處的主前二世紀時代,已是末後的日子。

神藉聖民展開的永恆國度,固然沒有照作者所期盼的方式或日子來臨。從歷史看,外邦國度沒有隨希臘的滅亡而告終,猶太聖民也未隨希臘之滅亡而得著永遠的國度。事實上,希臘帝國之後,百姓仍要繼續長期受羅馬帝國的統治,甚至被分散於列國,二千年來沒有自己國土的慘痛經歷。雖然作者所期盼的沒有在他的生命中真正實現,然而,作者對神國取代地上國度的期盼終會有一天實現。

神永遠國度的來臨,也在第7章但以理的異象中出現,作者相信作為第四獸的希臘必遭滅絕,而且將是快將實現的事,聖民公義的國,很快便會展開:「至高者的聖民,必要得國享受,直到永永遠遠。」(7:18) 小角安提阿哥四世遭審判,正是神為聖民申冤之日,也是聖民得國之時。這是作者所渴求,也是他帶給主前二世紀信仰群體一個極重要的盼望信息。

2.  寬恕

主前二世紀時猶太百姓的受苦,歸根究底是他們得罪了神,只有敬拜的外表,沒有真正的敬虔。但以理在第9章的七十個七的禱告裡,便承認「我們犯罪作孽,行惡叛逆,偏離你的誡命典章。」(9:5) 因此神使用外邦君王作為懲罰的工具。安提阿哥四世對猶太人的暴虐,也是出於神的旨意。「七」是一個既象徵懲罰,又象徵寬恕的數字。當尼布甲尼撒重新謙卑自己,尊崇神的權柄,結果他因在神前悔改而復位,神的懲罰便止息。這是作者所帶給自己所屬的信仰群體一個神寬恕人的信息。神必寬恕他們,拯救他們脫離困境。
 
3.  煉淨

苦難是叫受苦的人得煉淨。巴比倫王經驗苦楚後回轉向神,結果重得往昔的聰明,再以公義待人。受苦令人得煉淨,巴比倫王如是,猶太百姓也如是。安提阿哥所帶給猶太百姓的苦難過後,神必在祂的百姓中「除淨罪惡,贖盡罪孽,引進永義。」(9:24) 神昔日藉惡疾令尼布甲尼撒回轉,神也要藉燔祭被廢的苦難去懲罰祂的百姓,為要除盡他們的罪惡,贖盡他們的罪孽。

苦難往往帶有積極和正面的目的,暴君只是神向祂百姓施行懲罰的工具。當神的惱怒過後,神就會結束百姓的苦楚。

4.  神的同在

但以理在獅子坑中熬過了一夜,神與他同在,派使者封住獅子的口,保護著他免受襲擊,這是作者向受苦的讀者作出的勉勵:神同樣與受苦中的信徒同在,保護他們倖免於難。神必與他們同在,與他們一同經歷苦難,正如神派「第四者」在火焰中與但以理的三友同在一樣。烈火不能傷害他們,神也必保護信仰群體不受安提阿哥四世的傷害。

5.  堅守信仰

但以理書第1章的信息,表明了但以理和三個朋友在飲食方面採取堅定的立場,保持自身在宗教上不被玷污。這信息是要鼓勵主前二世紀的信徒不要向惡勢力妥協,要堅守自己在宗教上應有的立場,必得神的保守和賜福。

第3章裡,但以理的三友寧願選擇被丟在火窯中燒死,也誓不低頭向金像敬拜。作者是要鼓勵主前二世紀的信仰群體,誓死忠於耶和華,切不可向外邦偶像低頭下拜,神必拯救他們脫離困境。但以理三友那「即或不然」的信,更加表現出他們無比的勇氣和堅貞。作者的用意,是鼓勵信仰群體對信仰所應堅持的態度,縱使神不一定在苦難中搭救他們脫離險境,他們仍當堅拒向外邦偶像屈膝敬拜。[19]

第6章記載但以理在敵人和波斯王令的威迫下,仍然誓死不向強權屈服,不肯放棄祖宗信仰傳統的決心和勇氣。他不退讓也不畏懼的精神,是因為他更清楚在王的禁令之上,有一個更大的律法要遵守,就是耶和華的律法。他雖尊重波斯王,但同時也敬畏耶和華,當兩者有衝突時,縱使要被掉進可怕的獅子坑,他堅持他的選擇還是後者。堅持信仰,是作者身處主前二世紀,猶太同胞受外邦君王大大壓迫的年代,向一眾信仰群體發出的要求和呼喊,因主前二世紀百姓所面對最痛苦的事,是他們被迫不可以再遵守他們宗教和祖先的信仰傳統。[20]

6.  公平的審判

第5章記述,巴比倫王伯沙撒與他的大臣在宴會中狂歡之際,用昔日從耶路撒冷聖殿中搶奪過來的金銀器皿拿來,作飲酒的器皿,故意褻瀆猶太人信仰中的聖物,也褻瀆耶和華神。神透過牆上的文字,向狂妄的伯沙撒發出審判的警告後,便在當夜把他除掉,巴比倫帝國隨之滅亡。伯沙撒不像尼布甲尼撒,沒有悔改的心,神的審判即時臨到。

安提阿哥四世仿傚伯沙撒的狂妄,故意藉踐踏聖物去得罪神。昔日伯沙撒王因褻瀆聖物而招致國家滅亡,同樣,《但以理書》的作者也藉著這段記載,一方面斥責安提阿哥四世的種種罪行,包括自居為神、大肆褻瀆聖殿,及迫害聖民,同時亦暗喻他這種褻瀆的惡行是罪無可恕,至終會招致神嚴厲的審判。

「天平」(5:27)是在神的手,狂傲的安提阿哥四世,被神放在天平上顯出他的虧欠時,也必難逃神的審判。作者在第7章形容第四獸「因小角說誇大話的聲音被殺,身體損壞,扔在火中焚燒」(7:11),是指希臘帝國因為狂傲的安提阿哥四世,必遭神審判之火所殲滅。[21]

但以理被人設計陷害,扔入獅子坑。王得悉但以理安然無恙,並相信他是無辜,才得到神的保護。這反而證明控告要治死他的人有罪,應遭天譴,王因此馬上下令把那些誣告但以理的官員,扔進獅子坑。結果他們被餓獅吃掉,得著應得的報應。作者明確地表達了一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結局,神是善惡分明、賞善罰惡的神,鼓勵當時代的信仰群體,要信靠那按公義審判的神。[22]

7.  神在外邦中得榮耀

神的僕人但以理和三友,都受到嚴厲的試驗,他們不願出賣他們對上帝的信仰,抗拒君王的命令底下,至死仍然忠心敬拜上帝。結果神的作為在外邦君王中顯明,連外邦君王都要拜服於神,叫國中人民尊耶和華神為大。神在祂僕人的苦難中得了榮耀,更受人尊崇。

所有高舉自己的狂傲國度,無論是亞述、埃及、巴比倫或希臘帝國,都會遭到神的懲罰。第7章四獸的異象便以神的審判作結束,神是在地上眾國度中掌權的神。神的子民在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得拯救,證明神的大能是不受時空限制。主前二世紀的百姓不但能從中得安慰、得保證,他們也必得著最後的勝利,神的榮耀因此被高舉。

C.   小結

《但以理書》寫作的主要對象,是主前二世紀一群受宗教信仰和文化迫害的猶太人。他們在當時希臘西流基王朝的暴君安提阿哥四世的統治下,受到無理的殘酷虐待。「苦盡甘來」是《但以理書》作者想要帶出的盼望信息。[23] 作者是要讓受逼迫的信仰群體知道,他們現在所受的各種苦難都是暫時的,邪惡的勢力必被神所殲滅。神掌管萬事,一切都有祂的美意。苦難是要煉淨信徒,除去罪孽。神也是寬恕罪人的神,祂必與對祂忠貞的聖民同在,至終必使堅守信仰的人得勝。


[4] 禤浩榮,《但以理書與啟示文學》(香港:天道書樓,1998),頁256。
[5] 同上,頁247-9。
[6] 同上,頁263-4。
[7] 同上,頁199。
[8] 同上,頁209。
[9] 同上,頁211。
[10] 同上,頁225。
[11] 同上,頁164。
[12] 同上,頁238。
[13] 同上,頁184-5。
[14] 同上,頁183-4。
[15] 同上,頁185。
[16] 同上,頁256。
[17] 同上,頁265。
[18] 同上,頁212。
[19] 同上,頁199。
[20] 同上,頁238。
[21] 同上,頁250。
[22] 同上,頁236。
[23] 同上,頁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