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教會和今日教會的比較
初期教會和今日教會的比較
使徒行傳2:41-47記載使徒彼得在五旬節領受聖靈後講道,然後在耶路撒冷建立第一所教會的情況:
「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眾人都懼怕。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蹟。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初期的教會
初期教會信徒在生活上有以下的特徵:
-
摒棄過往猶太人的傳統信念,不再盲目遵守律法規條,全心全意聽取基督傳給使徒的訓言,且持之以恆地遵守。
-
共享團契生活,同守主所吩咐的聖餐,並同心合意地懇切祈禱,存敬畏的心,感恩讚美神。
-
沒有將自己的財物看為自己所擁有,當發覺肢體有需要時,便自發性地樂意把財物拿出來分享或變賣,供給有需要的肢體。
-
每天都聚集在聖殿敬拜神,在眾人前見證主。
-
在家裡也不忘擘餅記念主,並一起享受聖餐,反映出肢體關係非常密切,但亦有不少貧窮肢體需要扶助。
起初肢體是直接供應給有需要的肢體,其後把資源交給使徒管理,由他們分配給有需要的肢體。遇上別區的教會有急切需要時,他們會把收集的捐獻派人送去那教會,這反映出信徒非但個人慷慨,肢體彼此間互相扶持,教會與教會之間也是彼此相助,不分你我,這樣便達到「均平」(林後8:14) 的現象了。
總的來說,初期教會信徒視教會為一大家庭,不但一同敬拜聚會,同守主餐,財物也不分你我,總之有需要就拿出來使用,反映教會是一個日常生活上自給自足的宗教團體。
今日的教會
與初期教會群體的生活相比,今日教會顯然有許多迥異之處:
-
許多信徒只會等待別人去關心自己,不會主動去關心別人。若教會未能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懷,個別信徒甚至會選擇到另一所教會,期望能找到一間「合適」自己的教會,沒有初期教會信徒那種委身的精神。
-
也有信徒只慣性地到教會參加崇拜,稍微遇上天氣惡劣,或事務繁忙,便藉詞不去教會聚會,不渴慕與肢體相交,不參加任何團契聚會,以自我為中心,群體生活不能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份。
-
教會一般都有祈禱會,但大多數信徒都不會重視,只留待教牧長執去參與,故參加人數總是寥寥無幾。
-
某些肢體只作十一奉獻,便認為已達到作為會友的基本要求,不懂關心教會其他需要。
-
教會鮮有肢體願意變賣私人財產,然後把所得的奉獻教會,扶助有需要的肢體。反之,有異端教派會游說其門徒奉獻一切財物,作為得救的門路。(當然這樣的動機是違反真理)
-
教會捐獻予別的教會,多屬同一宗派,如所屬之母會。
-
信徒普遍對所屬教會沒有強烈的歸屬感和使命感。常常聽到傳道人呼籲信徒參與事奉,但實際熱心事奉的,只是一小撮人。但熱心也可能只是突發性而已,不覺得是主的託付。
-
許多信徒聽道並非聽進心裡,過後便忘,沒有把真理融入生命當中,成為日常生活操守的原則。
-
信徒缺乏警醒預備迎接主再來的心,這也間接導致他們對教會生活冷淡。
-
信徒沒有過著分別為聖的生活,對未信者缺乏影響力。
與昔日教會相比,今日教會在守聖餐及慈惠之事,也有雷同之處:
-
教會都有設立聖餐,每月一至兩次,有的甚至更多;教會偶而會安排一起用飯,如周年慶典。
-
教會通常都會設立慈惠基金,將信徒奉獻予基金的款項,幫助有急切需要的肢體。
初期的教會領袖—彼得
彼得在得著聖靈能力之後,有重大的改善:
1. 大膽講道,見證救主
耶穌受審前,彼得膽小如鼠,在使女和守衛面前他三次不認主,恐惹來殺身之禍。耶穌被埋葬後,彼得和其他門徒都把自己關在屋裡,怕被人捉拿。
現在的彼得,卻是滿有膽色,在眾人面前不但見證耶穌的復活,還理直氣壯地指出那些以色列人,要為耶穌的死負上責任。在公會前,他毫不忌諱地說出醫治能力的來源,是靠著復活主的名。雖被恐嚇一番,仍毫無懼色,繼續公開地傳講福音。及後被天使從監裡救出來後,他仍公然在殿裡教訓百姓。他兩度被祭司們受審,仍勇於向敵人發出挑釁,指出他們是殺害耶穌的元兇,可見他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同時他已從一個膽小如鼠的門徒,變成一個膽色過人的信徒領袖。
2. 大有能力,信心十足
在跟隨耶穌的日子裡,彼得還是只懂倚靠自己的能力去解決問題。他揮刀削掉大祭司僕人的耳朵,簡直是螳臂擋車。他雖然嘗試行在水面上,卻因小信而失敗。
他滿有聖靈能力之後,奉耶穌的名,行了許多神蹟。在眾人前講道,也滿有能力,不但猶太人及外邦人都受感動而信主,敵人也被他鋒利的措詞降服,希奇他判若兩人。
3. 處事鎮定,從容不迫
彼得本是一個衝動的人,說話行事不加思索,顯出他那不自量力的心態。當耶穌預告門徒會跌倒時,彼得坦言自己永不會跌倒。
但如今他不再靠自己的能力,只靠著聖靈的能力,使他能在敵人面前不怕任何威嚇,鎮定從事,在急難中也是處之泰然,神色自若,不再衝動行事。
4. 異象清晰,滿有盼望
彼得曾經因為三次不認主而懊惱自責。主雖已復活,他仍對前景感到渺茫,故重操故業,帶著失落的心情,和其他門徒一起打魚去。
接受大使命後,對前景重燃盼望,默默等待。直到聖靈降臨,他立時明白主釘十架背後的深遠意義,也曉得自己作為教會磐石所要擔任的重要角色。結果沒有辜負主的期望,成為初期教會的柱石。
今日的教會領袖
今日教會領袖需要有如下改善:
1. 倚靠聖靈,不靠自己
不要太過倚重自己的才華與學識,這些只是工具,要時刻降服聖靈的帶領,心意更新,言行與真理一致,成為群羊學傚的榜樣。
2. 活用真理,切合需要
傳達真理,不該只著重傳達技巧,或個人領受,最重要還是切實了解信徒正在面對的屬靈掙扎,如在哪方面較為軟弱,需要堅固;哪方面正受著沉重壓力,需要鼓勵。
3. 質重於量,全人造就
聖經教導是一回事,生命改造又是另一回事,教會領袖要開放自己,務求成為信徒生活中實踐信仰的好榜樣。
4. 胸襟廣闊,容納異見
一方面要尊重聖經權威,另一方面,要尊重他人的經驗和領受,並聖靈所賦予各人不同的恩賜。
5. 顧全大局,絕不苟且
遇上與真理相違之舉,尤其個人操守,影響全教會者,要嚴肅處理,善惡分明,絕不能姑息放縱。
6. 臨危不亂,忍辱負重
困難中要竭力尋求聖靈的大能和指引,不畏強權,高舉真理,甘受屈辱,視為磨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