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我沒有鄰舍?
何以我沒有鄰舍?
經文: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 (路10:25-37)
引言
年幼時我住在狹隘的徙置區單位。那時,睦鄰的關係相當好,鄰舍間每日都有緊密接觸,就像一個大家庭,日間也常把門開著,鐵閘也不用上鎖。自從搬往寬敞的私人住宅以後,每家每戶好像重門深鎖,慨然沒有昔日那種親切的鄰舍感覺,自己的性格也開始變得內向。究竟我的鄰舍哪裡去了?讓我嘗試從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中,尋回我的鄰舍。
比喻的引言:試探 (路10:25上)
比喻開首說,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要試探耶穌。首先要明白甚麼叫做「試探」,然後再分析一下律法師試探耶穌的動機是甚麼。
從路4:1-13耶穌受魔鬼試探一段可知,試探是要叫人不要相信神,做一些違背神旨意的事,而魔鬼往往是背後的策動者。《雅各書》1:13-14告訴我們,神不試探人,試探是與人的私慾有直接關係,目的是要使人犯罪。
路10:25「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是作者路加的評語。作者是要讓讀者知道,律法師有不良的動機。
比喻的前奏:永生 (路10:25下 – 10:29)
律法師問耶穌如何「做」才可承受永生?他有永生的觀念,他的問題是強調行為得救,可能他的理解是要做到某些特定的要求才得著永生。看來他有永生的渴求,但是否他真的想得著永生而發問呢?
他問了耶穌兩個問題:永生和鄰舍 (25、29節)。在問鄰舍的問題之前,作者也事先作了一個評語:「那人要顯明自己有理」(路10:29上),這句話表示那人顯然不滿意耶穌對永生的回答,也表達出他自誇的心態。讓我們看看律法師和耶穌在聖經「詼諧版」的對話,可想像到他們相互之間有何針鋒相對的心態:
(25節) [律法師心想:喂!你耶穌是人所敬佩的老師,你真係咁有料到?聖經你通通明白?我死都唔信,就找個難題落你面,等你名譽掃地!] 他就問耶穌:「夫子啊夫子!我應該點樣做先至得到永生?」
(26節) 耶穌以反問的方式回答他:「聖經點講呀?你係律法師,日讀夜讀,你應該知架,點會問番我轉頭?你點睇聖經架?」
(27節) 律法師牙擦擦地回答:「哎呀,你考番我轉頭?好!你唔識就唔好辦晒嘢,等我話你知啦!聽住啦!申命記6章5節話:『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另外利未記19章18節話:『要愛鄰舍如己。』兩樣都做齊的話,你咪得到永生囉!See! 我仲熟聖經過你啦!」
(28節) 耶穌說:「See! 你都一早知道答案啦![想整咕我?冇咁易!] 既然係咁,你就照住呢兩樣嘢嚟做咪得囉!」
(29節) [律法師心想:嘿,豈有此理!我比你整咕番轉頭添。唔得,我要打爛沙盆問到篤,睇下你係咪真係咁有料?] 於是他死死氣地問:「咁我嘅鄰舍係邊個呀?」耶穌說:「好!等我講個比喻點醒吓你,咪你仲以為自己好醒,其實仲蠢過豬頭丙,聽住啦!」
於是耶穌開始講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當耶穌講完比喻後,同樣以反問的方式問律法師誰是鄰舍的問題。當律法師答完後,耶穌又作出類似的回答,叫他照樣行。但問題和對答的焦點,從29節開始,便由「永生」轉到「鄰舍」─ 從一個對真理認知的原則性範疇 (25-28節),轉到一個真理實踐的實用性範疇 (29-37節)。當中的比喻,是作為解釋如何愛人的一個生活性參考的例子,也正確地解釋了律法所指「愛鄰舍」的含意。
愛神的程度與愛人的程度成正比。為何要盡一切去愛人?(Why?) 因為這就是「盡」一切去愛神最具體的表現。現在讓我們從比喻中看看在甚麼情況下去愛 (What?),如何去愛 (How?) 和去愛哪些人 (Who?)。
比喻的焦點:撒瑪利亞人 (路10:30-35)
比喻中那個落難的人,究竟是甚麼人?是猶太人還是撒瑪利亞人?耶穌沒有交代,因為他不是焦點所在。為何要用耶路撒冷和耶利哥?有何意義?那人去耶利哥幹甚麼?耶穌也沒有交代。但我們知道從宗教的角度來看,耶路撒冷是敬拜的地方,耶利哥卻是一個淫亂的地方。而地勢上,耶路撒冷是在山上,耶利哥卻在低窪地帶。
地理上的資料告訴我們,耶利哥位於耶路撒冷東北約27公里的地方,距死海西北約16公里,是一個小丘。[1] 當提及耶利哥時,該勾起猶太人對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攻陷迦南的第一個軍事據點的回憶。從《約書亞記》5:13-7:1的聖經歷史來看,耶利哥絕不是神所喜悅的城市。它充滿迦南人所崇拜的偶像和祭物:神勒令禁取所有當滅之物,否則全營要受咒詛,亞干因此犯下彌天大罪 (書6:18, 7:1)。它也是充斥淫亂的風氣所在:妓女喇合住在城門口,人來人往之處。神甚至透過約書亞向這已被拆毀的城市宣告嚴厲的咒詛 (書6:26)。
是否那人上耶路撒冷去獻祭或營商,然後回程呢?不得而知。但有人用這兩個地方,來反映那人的屬靈情況,正在走下坡,這是較為靈意的解釋。從比喻的重點來看,這人並不是焦點所在,因此我們可以不理會這個解釋。
強盜的手法可算兇狠,奪去那人的財物和衣服,還要把他打個半死。耶穌是以誇張的手法,把那人的處境形容得極為慘淡,任何人目睹都絕不會無動於衷。偏就一個祭司和一個利未人先後經過,看見那人的景況,不但不施予援手,他們有同樣的反應,就是避之則吉,可謂視若無睹。「照樣」(32節)是表示利未人和祭司的回應不但相同,連漠不關心的心態也如出一轍。
奇怪在祭司和利未人都是在聖殿事奉,為何離開聖職和聖地,下到一個被視為宗教淫亂的城市呢?難道他們不怕閒言閒語嗎?另外,祭司和利未人既是神職人員,常在神殿事奉,豈不更清楚神的心意嗎?為何看見一個正待救援的人,竟然無動於衷呢?這豈不是對他們的諷刺嗎?
更加諷刺的是,耶穌用一個撒瑪利亞人所作的回應與他們相比。論宗教地位,祭司是在耶路撒冷的聖殿為百姓向神獻各樣的祭,宗教地位上是極受人尊敬;利未人雖不及祭司的等次,同樣是晝夜在聖殿裡打點獻祭事宜,是人所尊重的。相反,撒瑪利亞人被猶太人貶斥他們不信奉猶太人所敬拜的神,雙方都互相歧視和沒有來往。(路9:51-56, 約4:9) 從他們的宗教和文化背景來看,耶穌拿這三類人作比較,是要強調甚麼用意呢?第一、他們都是行經該處而「看見」(31,32,33節)那半死的人。既然猶太的祭司和利未人都不屑一顧,可能撒瑪利亞人甚至會落井下石,乘機揶揄一番(倘若那人是猶太人的話),正如大衛逃難時遇著恨惡他的人,飽受他的諷刺一樣(撒下16:7-8)。但這一個宗教地位受到猶太人鄙視的人,竟然做了一些鮮有的愛心行動,完全沒有計較那是甚麼族人,主動上前去關心那飽受傷害的人,並立刻用自己所帶來的醫藥用的油和酒,消毒他的傷口,並用藥布包紮好。他和先前兩人,同樣走在那條路上,同樣「看見他」,但耶穌立刻形容他的反應完全不同,「就動了慈心」(33節),為那陌路人主動做了很多事。他暫時放下自己一切的安排,為的是要專心照顧那人的需要,直到他自己放心為止。
撒瑪利亞人「動了慈心」,就是這比喻的高潮。接著他付諸行動,在經文中有漸進式的描述:包裹好傷口,他本可以離開,交給其他路過的人去照顧 (他可能是一個經商的人)。 然而他要幫忙到底,連自己用來代步的牲口,也讓給這陌生人坐。他把那人帶到客店裡,其實已可離開,但他還照料那人在客店裡一切膳食和住宿,這也本是仁至義盡。在第二天還拿出兩錢銀子(一錢銀子, denarius, 等於當時工人一日的工資, 太20:2),為他先預繳一些未花費的開支。這還不足夠,他更大方地承諾補貼一切透支的費用。如此這麼大段的篇幅去形容撒瑪利亞人為一個陌路人所付出的一切,突顯耶穌一個誇張的描述:以實際的行動回應來表達對有需要的人毫無保留的關心,證明撒瑪利亞人真正做到愛人如同愛自己一樣。
比喻的總結:「鄰舍」的意義 (路10:36-37)
耶穌分別描述了祭司、利未人和撒瑪利亞人三者的回應後,問律法師那三人中誰是那落難者的鄰舍。律法師當然明白耶穌是褒揚撒瑪利亞人愛心的關懷。在這個時候,他也不能不承認答案是憐憫他的人,即承認撒瑪利亞人是有愛心有憐憫的人,並對任何周遭有需要待援手的人,立時作出無私的奉獻,把他們看成自己一樣來照顧。最後,耶穌奉勸他照樣去行。
這比喻闡明了「愛鄰舍如己」的舊約教導,是含有更深遠豐富的意義,並不如看重律法書的猶太人所理解的狹義範圍。他們以為只需要照顧自己周圍的猶太人鄰舍,卻忽略了愛神是要愛神所造的每一個人,不分任何宗教、種族和社會地位,只要他們有需要,便該釋放出神憐憫人的心腸,施予援手,這是透過愛人的行動來表達愛神的心。愛神是否盡心盡力,就視乎能否將別人的需要看為自己的需要,馬上去處理和解決。撒瑪利亞人對神和對律法的認識不足(約4:22),尚可做到神的心意,更何況全職事奉、與神有密切接觸的律法師、祭司和利未人,豈不更應如此行嗎?
律法師對耶穌的回應和悉心的善勸,相信已令他無地自容。他該明白到,不是空有對律法頭腦上的知識和熟悉,而是要從生活行為上一貫地活現律法背後愛神愛人的真理,才能得著入永生的竅門。但這律法師回去後會否細心思量和反省,並重新做人,就不得而知。
鄰舍的例證
近日,我回家在住宅地下等待電梯上樓之際,留意到一則通告:在三月一日至十四日期間,每日將會收集舊衣物,即時轉交救世軍。我覺得正好是清理一些冬季衣服的時候,由於天氣預告將會轉涼,本有意待天氣回暖時才拿出來。但心想:何不馬上拿出冬季的衣服來,即時送給有需要的人穿上呢?於是我翌日便採取行動,那時我真的想到好撒瑪利亞人比喻中愛鄰舍如己的精神,就是要立刻用行動去關懷那些我目睹有需要的人。
近日,我回家在住宅地下等待電梯上樓之際,留意到一則通告:在三月一日至十四日期間,每日將會收集舊衣物,即時轉交救世軍。我覺得正好是清理一些冬季衣服的時候,由於天氣預告將會轉涼,本有意待天氣回暖時才拿出來。但心想:何不馬上拿出冬季的衣服來,即時送給有需要的人穿上呢?於是我翌日便採取行動,那時我真的想到好撒瑪利亞人比喻中愛鄰舍如己的精神,就是要立刻用行動去關懷那些我目睹有需要的人。
結語
這比喻讓我重新反省,我要開放自己,注意周圍的人,更加敏銳他們的需要,主動給予援助和適切的關懷,活現神憐憫人的愛,讓身邊的人,有像徙置區時那種親切的鄰舍感覺,這樣我便尋回我的鄰舍。
這比喻讓我重新反省,我要開放自己,注意周圍的人,更加敏銳他們的需要,主動給予援助和適切的關懷,活現神憐憫人的愛,讓身邊的人,有像徙置區時那種親切的鄰舍感覺,這樣我便尋回我的鄰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