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佛的演變過程

儒、道、佛的演變過程 

近日從群組中收到一個信息,一位在群組中的姊妹,在七月初家訪一位年屆89歲的婆婆,她是姊妹舊同事的媽媽。姊妹介紹耶穌給她認識,並說耶穌很愛她,婆婆都覺得耶穌幫人好好。與婆婆傾談過後,邀請婆婆跟她決志信耶穌,她說很好,便跟著姊妹一句一句決志信耶穌,之後姊妹分享這個喜悅的信息給大家。 

前幾天再收到這位姊妹的信息,說這位患了胰臟癌的婆婆決志後才幾天,告訴姊妹她是信耶穌的,但也是信佛的,她說自己要死後輪迴見她的丈夫。現在癌細胞已擴散,身體虛弱,無法入睡,甚至沒胃口吃東西,跟女兒說叫姊妹暫時不用來,好想靜一靜。據說她現在有負面情緒,甚至有輕生的念頭,希望群組可以為她祈禱。 

看來這位婆婆的病情不太樂觀,心想最要緊的,是如何可以令她除掉佛教輪迴的意識,說服她耶穌才是她需要相信的真神。年屆高齡的婆婆,想必對佛教的思想已根深蒂固,不容易叫她一下子便能除掉。大概她只是相信基督教和佛教都是導人向善,但她更想來生見到她的丈夫,這是人之常情。 

筆者想在這篇文章,透過一位牧師的分享,讓讀者能明白儒、佛、道的思想在中國歷史文化上,如何演化成一種宗教信仰,影響著現今大部分中國人的傳統信仰思維。 

下列是潘熙宇牧師在創視「屬靈教室─傳統哲理(儒釋道)對信仰的影響」節目中的分享,扼要地解釋儒佛道三家思想的由來和演化,以及基督徒如何看待這些中國傳統的概念和它們的信仰。 

儒家、道家和佛家是三個很不同的信仰或教導。中國人所說「三教九流」的「三教」是指儒教、道教和佛教。其實「教」是指「教訓、教誨」之意,就是教導人做人處世的道理。許多人說宗教是導人向善,甚麼宗教都一樣。很多人將基督教看為一種教,是宗教的教,不是教誨的教。 

而儒、道、佛是三個不同的哲理,它們的哲理很深地影響中國人的起居飲食。我們的思想和意識形態很大程度被儒、道、佛影響,變成宗教在我們中間。我們若研究這三種不同的哲理,便要明白它們的緣起,看看它們如何在中國歷史上演變成宗教,今日出現的形式又怎樣。


(三家哲理的緣起) 

這些哲理都本來由一個人倡導: 

[儒家] 孔子在戰國時代有「化三千,七十士」。他在那時代教導人儒家的道理,即是倫理學說,將人與人之間各種不同的關係,放在比較正常的框架裡,令人們知道如何對待父親、兄弟、朋友、君王等。 

[道家] 老子差不多在孔子時代出現,他有的是道家的思想。道家的思想比較消極,因為老子較崇尚陰性,所以他喜歡水。水雖然非常溫柔,但充滿了陰性。老子的道家思想是避世的,離開這個世界。 

[佛家] 佛家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即是「覺者」,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想到很多人生道理,便悟出很多真諦或真道理。佛家的道理看這世界是虛空的,所以要超脫這個世界。 

胡適說,中國人成功時說自己是儒家,失敗退隱時說自己是道家,不對勁時便出家,成為了佛家。 

(三家思想演變成宗教) 

究竟這些哲理如何演變成宗教的呢? 這三套思想開始後漸漸演變。

[儒家] 儒家在西漢時,一個名為董仲舒的思想家,將儒學的觀念神化了。他說「君權神授」,令天子能代表在上的神明,所以將神變得人格化,變成了儒教,添上了宗教色彩。所以我們今日看見很多人拜孔子,不但如此,因為孔子非常崇拜祖先,便需要膜拜祖先,就這樣將儒家變成儒教,以宗教形式表現出來。 

[道家] 道家在後漢時期,張道陵創立「五斗米道」,將道家的觀念變成宗教,成為道教最早的一個派別。他還摻雜了很多中國的原始信仰,因為這些原始信仰相信天人合一、天人感應、泛靈論等,所以將很多神怪故事帶進了道家的哲理裡,變成了道教。我們經常會聽到畫符、煉丹、作法、道士等的事情,其實道教不是純粹的道家,它也背上了「道」的名稱。他們因為尊崇老子是他們的創始人,所以很多人將道教與道家的思想混淆一起。 

[佛家] 佛家本來是一種哲理,但佛經裡的佛學,初時在中國的士大夫階層裡非常受歡迎,到很後期才在民間站立得穩,原因是它較難被人接納。因為任何東西都能變成有中國色彩,所以佛教傳入中國時也沾上了中國色彩,成為禪宗。禪宗的好處是簡化了佛教的哲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是禪宗的一個特點,意思是:如果你不再做傷天害理的事,不需做這做那去修練,有個快捷的途徑成佛,因此一般人更容易接受。 

(三個宗教對現代人的影響) 

現今佛教反而取代了道教和儒教,在我們的生活、社會層面裡對我們有非常深遠的影響,以致我們今日的思想、說話的口頭禪,都帶有佛教的意味。佛教在民間流傳很廣,也用很多其他方法將佛學發揚,帶出佛學的玄妙。如果不小心的話,我們也會將這些東西帶到生活層面。我們看到佛教有很多拜神、拜佛、拜羅漢等。 

道教也有很多神仙,例如拜八仙、拜觀音等,變成滿天神佛。不但如此,我們最近還崇拜孔子,提升了孔子的地位,因此我們也看見膜拜民神。道教也將孔子納入為神祗,文武廟的文帝都是孔子。 

所以其實到宋明時代三教合流時,這三種不同的哲理,加上它們演變成的宗教,就嚴重地影響中國人的思想。這幾樣都和上帝的心意很不相同。 

(基督徒該如何看待這些宗教思想?) 

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些哲理和宗教思想呢? 

很多基督徒說,如果我去研究一下佛學或者讀四書五經,有何不對勁呢?對我的靈命有甚麼影響? 

基督徒很多時候都被這些道理所吸引,覺得讀老子的學說時好像很玄妙,生在虛無飄渺間,很多事情似懂非懂。讀孔子的四書五經時,也覺得相當有道理。他們會問:究竟基督教是否一個開放的宗教呢?如果所有的真理都是上帝的真理,豈不是我們觀摩一下其他宗教,其實對我們基督教、對我們信徒都有幫助嗎? 

我們知道每種哲學都有一種很特別的背景,它的道理後面的觀念,就是世界觀或叫宇宙觀─究竟這種哲理如何看待人、如何看世界、如何看待神與人的關係?因為它們看待這些事情,所覺悟到的就成為一種哲學。其實哲學都是解答一些人類經常會問的問題而已。 

老子覺得天地人合一體,這個世界受制於一種原則或規律,但不是有位格的神,認為是很虛無的原則,掌管人的原理。孔子不否定有神明的存在。佛家看這個世界是苦、虛、空的世界。當我們讀這些不同的經書時,會不知不覺地被這些思想所薰染。當然我們需要知道中國文化有多年的良好傳統,但最後我們都要問,這些經書對我們的生命有何影響? 

你很可能在不斷閱讀佛經時,愈覺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要戒這樣戒那樣,凡事都是相對、沒有絕對時,我們經常說基督教是最正確、最有真理的,這觀念漸漸地便會開始動搖。 

如果我們讀道家書籍多時,可能我們會養成避世的態度,覺得看化了,不用做太多,漸漸對退隱的生活有渴望,便會離開人群去享受這些所謂的清福。 

讀儒家書多了,你看人會很嚴格,因為儒家是中國的人文主義,覺得人是終極的現實─若世界沒有神的話,最高的就是人。倘若我們崇尚儒學時,我們會以人為本,將神應有的位置從我們的生命中奪走。 

(從聖經的角度看這些哲學思想) 

聖經究竟如何教我們看待人的哲學呢? 究竟我們應如何面對中國傳統的信仰呢?

《歌羅西書》2:8說,「你們要謹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學和虛空的妄言,不照著基督,乃照人間的遺傳和世上的小學,就把你們擄去。」保羅說,如果你要按人的傳統、世人常說的道理言論,或者哲學哲理等這些騙人的空談去看事物,你就要小心,因為這些都與真理有很大差別。所以越多看這方面的東西,很多時會被擄去,意思就是我們做基督徒的自由被擄去,因為基督釋放了我們,使我們得自由。我們會失去這種自由,因我們覺得世上的道理很正確,應該接受。我們慢慢就會離開上帝的真道,我們自己是察覺不到的,漸漸被邪惡所侵佔。 

雖然我們可以用學術態度去研究各種不同的哲理,單純看它的道理而不看這些道理背後的觀念,但我們要用基督教的真理鏡子,透過上帝給我們看事情的眼鏡,去看待各種不同的哲理,不能盲目接受。我們要用上帝的話語作比對,因為聖經說到有兩種神啟示人的方法:

  1. 普遍的啟示。例如從上帝的創造、我們的良知,就知道這世界有上帝。

  2. 特殊的啟示。沒有特殊的啟示,就不能將我們帶到耶穌基督面前。神將耶穌基督差來這世界,將上帝自己彰顯出來,耶穌就成為很特殊的啟示。 

無論我們看待極有道理的哲學,或者覺得是真理也好,也只是普遍的啟示,都不能將人帶到神面前。所以我們今日要認識真理,不被這些空談、人間的哲學使我們被魔鬼擄去。我們一定要抓緊耶穌基督,要明白神的話語在我們身上究竟有何等地位。人間的哲學都不是絕對的真理,絕對的真理是耶穌基督傳遞給我們。所有人間的道理都要經過聖經真理鏡子的反照,我們就能看得清楚。